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2011年江门新会区某养鸭场产蛋下降鸭群中分离出1株鸭坦布苏病毒,命名为JM株。经RT-PCR检测、透射电镜形态学观察及动物回归试验,证明该病毒是引起该场蛋鸭群产蛋下降的病原。对该病毒E基因进行序列对比、进化分析后发现,JM株与我国华东地区最早发生的鸭坦布苏病毒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相似性达99.1%以上,表明该病毒可能来自华东地区。  相似文献   

2.
我国部分地区鸡感染禽坦布苏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鸡群感染禽坦布苏病毒的情况,应用已建立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ELISA )对2010年12月至2013年9月近3年内采自福建、江西、浙江、广东4省发生产蛋异常鸡场的开产海兰蛋鸡、后备海兰蛋鸡2300份血清样品进行禽坦布苏病毒抗体的检测。结果显示,开产蛋鸡血清样品的禽坦布苏病毒抗体阳性率为43.4%,而后备蛋鸡为19.9%;在开产蛋鸡中,以福建省的阳性率最高,为60.7%,而在后备蛋鸡中则以广东省最高,为37.2%。4省采集的蛋鸡血清样品中均检出禽坦布苏病毒抗体,且开产蛋鸡的阳性率高于后备蛋鸡,揭示福建、江西、浙江、广东4省海兰蛋鸡在不同程度上感染禽坦布苏病毒,研究结果可为以上地区乃至我国鸡群做好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为什么要控制产蛋鸭的开产日龄 后备蛋鸭在培育过程中要经历由性成熟再到体成熟的过程.蛋鸭的性成熟标志着母鸭已具备了正常完成产蛋全过程的功能,但如果任由母鸭在性成熟后即开始产蛋,则由于母鸭这时还处在长身体的时候,所采食的营养物质除维持本身代谢外被分配成生长需要(长身体)和生产需要(产蛋)两个方面,结果往往是两方面都得不到满足而造成母鸭身体发育不良,产蛋率又长时期上不去,蛋重小且增加得很慢,延长到达产蛋高峰的时间,饲养管理不好的,甚至发生降蛋、换毛等现象.这样的鸭群必然缩短产蛋利用年限.因此,产蛋鸭的开产日龄一定要科学地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4.
<正>坦布苏病毒感染是我国于2010年新发生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以雏鸭、育成鸭脑炎、产蛋鸭产蛋下降为特征。初步研究表明,该病的病原为黄病毒属中的坦布苏病毒(TMUV)。一、病原体黄病毒属是一大群具有包膜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畜禽种业》2008,4(6):53-53
农村一些养鸭户饲养蛋鸭,动辄养上三四年,有的甚至一直养到自然老死。 鸭农明知老鸭产蛋率低,可仍舍不得淘汰。岂不知久养老蛋鸭,不仅每天要消耗150克左右的饲料,且产蛋很少,甚至不产蛋,使整个鸭群经济效益降低。那么,产蛋鸭到底养多久才比较合算呢?按鸭的最佳产蛋日龄,从出壳到120日龄左右开产,第一个产蛋年的产蛋率最高,圈养鸭年产蛋重量可达20千克。  相似文献   

6.
鸭坦布苏病毒病自2010年在国内首次爆发,引起产蛋鸭产蛋下降,雏鸭瘫痪,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危害。通过对鸭坦布苏病毒病原学、流行病毒学、临床诊断、预防与控制等方面的阐述,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江西省部分地区规模化种鸭场鸭坦布苏病毒病和鸭瘟免疫状况.[方法]2020—2021年从江西省的11个规模化种鸭场采集血清样品1233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鸭坦布苏病毒病和鸭瘟的抗体水平.[结果]鸭坦布苏病毒病抗体的总阳性率为61.1%,阳性率最高的为E场(80.4%),11个种鸭场中有8个场的阳性率未达到国家合格率标准.鸭瘟抗体的总阳性率为80.5%,抗体阳性率较高的为I场(90.8%)和H场(88.8%),11个种鸭场中有2个场的鸭瘟抗体阳性率未达到国家合格率标准.不同季度调查结果显示第四季度鸭坦布苏病毒病和鸭瘟的抗体阳性率最高,第一季度的鸭坦布苏病毒病和鸭瘟抗体阳性率均未达到国家合格率标准.[结论]江西省部分地区规模化种鸭场的鸭坦布苏病毒病和鸭瘟免疫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鸭坦布苏病毒病免疫水平较低,建议当地种鸭场加强鸭坦布苏病毒病和鸭瘟的免疫,定期监测抗体水平,优化免疫程序,以提高整个鸭群的保护力.  相似文献   

8.
鸭坦布苏病毒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是一种新发现可引起鸭产蛋下降的新型黄病毒,建立一种病原学检测方法对于疫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对DTMUV序列的比对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建立了DTMUV的一步法RT-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特异、快速、敏感、准确等特点,可以检出1.82个TCID50的病毒核酸。对2010年至2011年6月份前的106份产蛋下降鸭群临床病料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样品阳性率为46.2%,表明DTMUV在浙江及其周边省份的产蛋鸭群具有较高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以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主要优势抗原表位区E1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鸭坦布苏病毒中和抗体效价的间接ELISA方法。优化后确定最佳的抗原包被浓度为1.548mg·L-1,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100,酶标二抗的稀释度为1∶6 000。特异性表明,用建立的ELISA方法对禽流感、新城疫病毒、1型鸭肝炎病毒、胰腺型鸭甲肝病毒、禽霍乱和鸭疫里默氏杆菌的阳性血清进行检测,均未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平均变异系数都小于10%;敏感性达1∶3 200。该方法与以全病毒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检测结果相关性达到95.1%。利用该方法对237份来自福建省开产麻鸭的血清样品进行检测表明,其血清阳性率达77.9%,表明福建省开产麻鸭感染鸭坦布苏病毒阳性率很高。本试验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敏感性高,为鸭坦布苏病毒抗体检测提供了简单快捷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选用17周龄笼养金定蛋鸭108只,随机等分6组,研究玉米-豆粕日粮中不同电解质平衡值(DEB)对夏季笼养蛋鸭开产时间、生产性能、蛋品质及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各组日粮电解质平衡值分别为50,150,200,250,300,350mmol·kg-1,试验期为6周。结果表明:①饲喂不同DEB值日粮的6组试鸭,其6周平均产蛋率分别为27.38%,31.48%,30.29%,36.24%,32.41%,28.97%;6周平均蛋重(g/枚)分别为47.89,48.23,48.52,52.56,50.25,52.00;②各组蛋鸭平均蛋重随DEB值的提高而提高(P<0.05),蛋壳厚度和蛋壳强度存在由低到高的趋势(P>0.05)。各处理组蛋鸭血液pH值、HCO3-浓度也随之有提高的趋势(P>0.05)。血清中[DEB=Na++K+-Cl-]随DEB值的提高而提高(P<0.05);③饲喂日粮DEB值为250mmol·kg-1与300mmol·kg-1的两试验组,至22周龄产蛋达到群体开产水平(产蛋率≈50%),达到适期开产。  相似文献   

11.
鸭坦布苏病毒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现的可引起种(蛋)鸭高热、采食量和产蛋量骤降的新病毒。本研究以麻鸭为动物模型,测定麻鸭感染鸭坦布苏病毒后,其免疫器官指数、重组H5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和鸡新城疫病毒弱毒活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水平。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会侵害麻鸭的免疫器官,第1~3d脾脏明显肿大,第7~10d试验组胸腺指数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第1~14d法氏囊出现萎缩;与仅免疫疫苗的对照组鸭相比,感染鸭坦布苏病毒后再注射疫苗的试验组鸭产生抗体的时间延迟、抗体的峰值降低,抗体下降加快,且在整个试验期内产生的抗体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鸭的抗体水平,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可抑制鸭对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的体液免疫应答能力。  相似文献   

12.
鸭坦布苏病毒病卵巢病变标准的判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产蛋鸭感染鸭坦布苏病毒后卵巢病变产生的进程和卵巢病变规律,为采用产蛋鸭卵巢病理变化检查法进行疫苗效力检验提供依据。【方法】70只260日龄产蛋樱桃谷鸭,以0.5mL/只(含100DID50)的剂量经胸部肌肉接种鸭坦布苏病毒(HB株)强毒。观察试验鸭的临床症状,统计每日产蛋数和采食量。攻毒后2 d,每只鸭经翅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经卵黄囊途径接种5枚6日龄SPF鸡胚,每胚0.1mL。接种后置37℃条件下继续孵化,24 h死亡鸡胚弃去。采用RT-PCR方法测定24-72 h死亡鸡胚的DTMUV核酸,将1/5或以上鸡胚死亡且DTMUV核酸阳性的鸭判为DTMUV感染鸭。攻毒后4-10 d,每日剖杀10只鸭,观察和分析生殖系统病变。统计病变率,检查输卵管内是否有蛋,卵泡是否变形、出血和破裂,依据病变率和病变,确定检查内容和病变卵巢的判定时间和标准。【结果】(1)攻毒后3、4、5、6 d,鸭几乎不采食,产蛋数明显下降。攻毒后7 d,鸭精神状况好转;攻毒后8 d,采食量开始回升。(2)70只鸭中,除1只鸭的病毒分离结果为阴性外,其余69只鸭的病毒分离结果均为阳性,病毒分离阳性率为98.6%(69/70)。(3)攻毒后4-10 d,共64只产蛋期鸭的生殖器官可以判定。(4)攻毒后4、5、6、7、8、9和10 d,卵巢病变率分别为66.7%(6/9)、100%(10/10)、100%(10/10)、100%(9/9)、100%(9/9)、100%(9/9)和100%(8/8)。(5)除攻毒后4 d有2只鸭输卵管中有蛋外,其余62只鸭输卵管中均无蛋,无蛋率为96.9%(62/64)。(6)攻毒后4-10 d,96.9%(62/64)鸭的卵泡变形,96.9%(62/64)鸭的卵泡出血,95.3%(61/64)鸭的卵泡变形和出血,34.4%(22/64)卵泡破裂。【结论】(1)确定卵巢病理变化检查时间为攻毒后7-8 d;(2)具有变形或出血病变之一,判病变卵泡。输卵管内无蛋且有3个及以上病变卵泡,判为病变卵巢。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serological test (HI) and challenge test of duck Tembusu virus inactivated vaccine.【Method】Three batches of vaccines ( laboratory trial products) were used to immunize the 51-day-old young ducks and 260-day-old laying ducks by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in 0.15, 0.3, 0.5 and 1.0 mL, respectively. Secondary immunization was proceeded in the same doses and route at 14 day after primary immunization. Ducks were re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HI titer and challenged with 0.5 mL (100 DID50) DTMUV at day 28 after secondary immunization. Ser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2 days later for virus isolation and laying ducks were dissected at 8 days later to observe the ovarian lesions. All the results were counted to evaluate the immune potency of vaccines. The correlation of HI titer and immune protection rate was analyzed.【Result】The protection rate of immunized young ducks with HI titer of 1:5 or lower, 1:10, 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was 50% (20/40), 43.8% (7/16), 74.3% (26/35), 86.7% (26/30), 96.6% (57/59), 92.7% (51/55), 95% (38/40) and 100% (11/11), respectively. The protection rate was 48.2% with HI titer lower than 1:20, while the rate was 74.3% with HI titer of 1:20 and 93.8% with HI titer of 1:40 or greater. In laying ducks, the protection rate of flocks with HI titer of 1:5 or lower, 1:20, 1:40 and 1:80 was 66.7% (12/18), 83.3% (10/12), 95.2% (20/21) and 100% (15/15), respectively. The protected proportion of ducks with HI titer of 1:10, 1:160, 1:320 and 1:640 was 2/3, 7/7, 1/1 and 2/2, respectively. The protection rate was 66.7% with HI titer of 1:10 or below, while the rate was 83.3% with HI titer of 1:20 and 97.8% with HI titer of 1:40 or great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HI titer and the immune protection rate both in young ducks and laying ducks. The Spearma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905 (P<0.01) and 0.932 (P<0.0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Ther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HI titer and the immune protection rate of duck Tembusu virus inactivated vaccine (strain HB). The HI detection c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duck Tembusu virus inactivated vaccine (strain HB) instead of challenge test. The HI titer of 1:20 could be defined as the criteria of protection for the duck Tembusu virus inactivated vaccine after immunization.  相似文献   

14.
种番鸭是否感染禽坦布苏病毒颇受国内学者关注。本研究于国内外首次自表现产蛋下降的种番鸭卵巢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命名为WYZLJ-1359株),经RT-PCR方法鉴定为禽坦布苏病毒。经比较分析该病毒与我国其他禽源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表明,种番鸭源分离株WYZLJ-1359主要分子特征未出现变异,与2010年以来我国分离的其他禽源分离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在98.4%以上,且亲缘关系非常近,遗传距离均在1.8%以下,远低于与2000年以前分离的坦布苏病毒分离株之间的遗传距离。以上结果表明,我国禽坦布苏病毒感染的宿主在不断增加,但病毒在不同品种家禽的传播过程中遗传较为稳定,基因组未出现基因的缺失或插入等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樱桃谷种鸭不同生长饲养阶段主要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对中国南方地区饲养的不同日龄的樱桃谷种鸭开展了重要病原的感染调查。结果显示,4周龄内的育雏期樱桃谷种鸭主要发生鸭传染性浆膜炎、鸭Ⅰ型病毒性肝炎和鸭大肠杆菌病,5~21周龄的育成期樱桃谷种鸭主要为鸭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鸭圆环病毒感染,鸭霍乱和新城疫也时有发生,产蛋期樱桃谷种鸭主要发生鸭大肠杆菌病,同时还有坦布苏病毒病和鸭圆环病毒感染。可见,近年来中国南方樱桃谷鸭群疫病发生日趋复杂,形势严峻,且不同生长阶段的疫病发生情况不尽相同,为樱桃谷种鸭主要流行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我国爆发了使蛋鸭产蛋量急剧下降、由一种鸭黄病毒引起的疾病,通过对来自山东某发病鸭场的病料进行分离,得到实验室分离株Du/CH/LSD/110128。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确定该株病毒全基因组含有一个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由3 42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聚蛋白。将试验测得株Du/CH/LSD/110128株与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伊利乌斯脑炎病毒(Ilheus virus)、西尼罗病毒(West Nilevirus)、巴格扎病毒(Bagaza virus)和其他一些已公布序列的坦布苏病毒进行核酸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Du/CH/LSD/110128株与巴格扎病毒亲缘关系较近但介于病毒种的水平上,与其他株坦布苏病毒核酸同源性在87%以上,可以确定Du/CH/LSD/110128株属于新型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相似文献   

17.
鸭坦布苏病毒鸡胚弱化毒株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将鸭坦布苏病毒BZ_2010株在SPF鸡胚上进行连续传代致弱,旨在选育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的活疫苗候选毒株。【方法】以SPF鸡胚为增殖宿主,将BZ_2010株连续传代,直至第120代,以1日龄雏鸭和30周龄的产蛋种鸭为试验对象,对第120代次毒株(命名为VC2)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以1d雏鸭为试验对象,对VC2株的返强情况进行评价;以18周龄的种鸭为试验对象,对VC2株免疫后的中和抗体进行监测;以25周龄的种鸭为试验对象,对VC2株免疫后的保护效果进行评价;利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BZ_2010株和VC2株的E基因和NS4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传代病毒对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逐渐缩短,而病毒毒价有逐渐提高的趋势,ELD50由第20代的10-5.3/0.1mL提高到第120代的10-5.8/0.1mL,而且第80代之前提高较快,后期基本稳定。将VC2株通过颈部皮下接种1d雏鸭和肌肉接种30周龄产蛋种鸭,接种后试验鸭无异常临床表现,肝脏也无明显病理变化,这说明VC2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将VC2在1d雏鸭进行连续5次传代,未发现试验鸭有任何异常症状,将第5代组织悬液接种1d雏鸭,采集肝脏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发现无明显病理变化,这说明VC2株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VC2株 E蛋白的第86、157、189、301和312位氨基酸发生改变,而NS4A蛋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突变,即第54位氨基酸由F变为L。VC2免疫种鸭后抗体水平上升很快,第4周即可达到高峰,并且维持较长时间;VC2免疫后于第2周和第50周利用强毒株进行攻毒试验,结果VC2免疫组在攻毒后未出现异常症状,粪便正常,产蛋率保持正常,这说明VC2株免疫可对强毒株的攻击产生完全保护。【结论】本研究通过鸡胚连续传代成功获得了一株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的鸭坦布苏病毒鸡胚弱化毒株。VC2免疫种鸭后抗体水平上升很快,可维持较长时间。攻毒试验结果表明,VC2株免疫可对强毒株的攻击产生完全保护。  相似文献   

18.
采用SPF鸡胚与vero细胞传代接种法,从江苏某蛋鸡场临床表现为产蛋下降、卵泡萎缩、全身多器官出血为主要特征的发病鸡肝脏、卵巢病料组织中分离一株病毒。该分离毒不能凝集鸡和鹅红细胞, 并对乙醚、氯仿敏感;病毒核酸为RNA;PCR结果排除了分离毒为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产蛋下降综合征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用坦布苏病毒特异引物扩增为阳性, 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与GenBank上登录和实验室保存的坦布苏病毒E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9%以上。上述结果表明分离毒(SN01)可能是一种新的坦布苏病毒,属于黄病毒科坦布苏病毒属,暂称为鸡源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19.
用灭菌棉拭共采集蛋鸭和肉鸭的泄殖腔样品 62只 ,鸡胚尿囊腔传代接种法分离到 1株病毒 ,该病毒可凝集鸡红细胞 ,且不能被 ND、EDS-76阳性血清抑制 ,用病变绒毛尿囊膜制备抗原与禽流感琼扩标准阳性血清作用 ,出现明显的白色沉淀线 ,证明该分离株为 A型流感病毒 ,血凝素亚型分析结果为 H9,电镜负染观察可见典型的禽流感病毒粒子 ,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对鸡表现为弱致病性。研究结果还表明 ,环境 (特别是水体 )贮毒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得以长期存在和传播的重要因素和媒介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性检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的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NDRV S3基因保守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1条MGB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检测NDRV的一步法MGB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检验,并与普通RT-PCR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扩增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扩增产物的熔解曲线仅出现单特异峰。该方法对经典鸭呼肠孤病毒、H9N2禽流感病毒、鸭坦布苏病毒、A型鸭肝炎病毒、鸭新城疫病毒、鸭瘟病毒及番鸭细小病毒均未检测到信号,对NDRV的最小检出量为10拷贝·μL-1。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重复性好。此外,利用该方法对239份疑似新型呼肠孤病毒病样品进行检测,常规RT-PCR检测时有75份为阳性,一步法TaqMan-MGB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时有100份为阳性,而且常规RT-PCR检测出的阳性样品用一步法TaqMan-MGB荧光定量RT-PCR检测时均为阳性,符合率为100%。该检测方法的建立为NDRV早期快速检测及定量分析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