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3.
4.
5.
肚倍蚜,美灰藓最佳生态条件与肚倍基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肚倍蚜,美灰藓最佳生态条件研究表明,由光照强度、湿度以及风速等因素决定的环境是制约肚倍丰产、稳产的关键;据此对肚倍基地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红倍花蚜的三新优冬寄主藓:羽叶凤尾藓、小凤尾藓、南京凤尾藓及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栽培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枣铁倍和蛋铁倍的个体大,单宁酸含量高,品质优,是很有利用价值的倍子品种,近年来颇受有关专家的注重。笔者在1987~1989年间,先后在湖南永顺县和桑植县的五倍子基地内,发现羊角藓[Herpetineuron toccoae(Sull.et Lesq.)Card.]上寄生一定数量蜡球,经宝内外观察和人工接种试验,证明羊角藓为枣铁倍蚜[Kaburagia ensigallis(Tsai etTang)]和蛋铁倍蚜[Kaburagia ovogallis(Tsai et Tang)]的越冬寄主。现将试验结 相似文献
8.
9.
倍蚜种间亲缘关系及角倍蚜种群分化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了13条和9条,分别对11种倍蚜和角倍蚜4个地理种群的DNA进行PCR扩增和分析.结果表明:倍蚜的遗传距离在不同属之间为0.482 8±0.170 8,不同种之间为0.252 0±0.178 0,不同亚种之间为0.147 2±0.076 4,聚类分析反映了倍蚜属间、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其远近程度,与形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圆角倍蚜属与其他3个属的差异明显,可能是倍蚜中较早分化的类群.角倍蚜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75 9±0.030 2,种群间具有丰富的DNA序列多态性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造成这种分化的原因可能是地理上的隔离. 相似文献
10.
角倍蚜冬寄主—湿地匐灯藓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角倍蚜的优良冬寄主湿地匐灯藓进行了系列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切茎碎段繁殖较原株繁殖具有提高繁殖系数,延长藓利用年限的优点,切茎碎段繁殖以4~6和9月或者温度13~25℃时进行较为适宜,碎段长度以以0.5~0.8cm,撒播量以60~80g/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试验结果表明,在角倍林下放养山羊是可行的,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盐肤木平均枝下高1.5m平均地径4cm以上。(2)对湿地匐灯藓进行保护,以采用新鲜杉木枝叶直接遮盖为佳,(3)砍队藓床周围1.5~2m内的山羊喜食植物,(4)平均1hm^2角倍林山羊放养量为5~10头。 相似文献
12.
发展五倍子应注重藓圃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倍子的产结离不开夏寄主(盐肤木类植物)、冬寄主(藓类)和倍蚜虫三个要素.夏寄主盐肤木类植物的培育较容易;蚜虫的人工培养,目前虽有成功的报道,但因受多种客观因子的影响和限制,造价较高.为此,发展五倍子,注重藓圃的建立,可望成为五倍子繁衍的捷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角倍生产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1~3],生产面积扩大,种倍需要量剧增。人工收集秋迁蚜的量多,技术要求较高。种倍采收和秋迁蚜收集技术必须跟上为提高种倍利用率的要求,笔者在产区进行了角倍种倍采收和秋迁蚜收集方法试验,旨在探索一种适应农村经济条件,简便、易行、高效、低成本的种倍采收和秋迁蚜收集的方法。以供角倍产区农户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4.
15.
川东地区角倍蚜优良冬寄主筛选试验袁天树,毛登龙(四川省丰都县林业局)角倍蚜冬寄主种类目前已见报道的有14种,但各地养虫效果的报道又有所不同,有些种类在一个地方能进行养蚜,在另一个地方又被确定为非寄主藓种类。川东地区近年来五倍子生产发展较快,在生产中已... 相似文献
16.
17.
藓类植物是五倍子蚜虫越冬栖息吸食的场所,因此,藓类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培植方式、生态环境条件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倍蚜虫的生长.本文以侧枝匐灯藓为冬寄主,研究了藓类植物对角倍蚜越冬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在藓正常生长的情况下,以一年生藓寄生角倍蚜存活率较高;无土植藓养虫又比有土植藓养虫存活率高,室外有土植藓养虫和室内有土植藓养虫接种秋迁蚜的数量分别以3.0×104~5.0×104头/m2和1.5×104~3.0×104头/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不同类型虫袋和填充物对角倍春迁蚜产性蚜数量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柱状虫袋填充玉米苞皮及对玉米苞皮进行浸泡处理可以提高性蚜的数量和雌蚜/干母的存活数;与传统的三角纸袋填充棕丝相比较,柱状虫袋填充浸泡玉米苞皮的雌蚜数、雌蚜/干母存活数、雄蚜数和性蚜总数分别增加了107.6%、229.1%、71.1%和87.5%,雌蚜/干母存活率提高了21.1%。虫袋内的雌蚜数、雄蚜数和性蚜总数与春迁蚜数呈显著负相关;雌蚜数和雌蚜/干母存活数与雄蚜数、性蚜总数和雌雄性比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角倍产区的环境因子明显影响春迁蚜的羽化期,但对春迁蚜产性蚜的数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频次分布 x~2检验法,聚集度指标测定法及 Taylor 幂法则,Iwao m—m 模型,徐汝梅等改进的Iwao m-m 模型,于秀林等再次改进的 Iwao m-m 模型,马占山 m-m 幂法则,兰星平 m-v 模型,对角倍蚜的春季迁移蚜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最适抽样数公式。 相似文献
20.
以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角倍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活周期中7个蚜型的形态特征进行显微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各蚜型的形态特征与其分工相适应,春迁蚜和秋迁蚜体型大,具有发达的足、翅、触角和次生感觉圈,与其迁移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干雌和越冬若蚜体型稍小,具有较发达的足和口器,与其取食、繁殖或越冬的分工相适应。干母体型最小,但体型修长,具有发达的足和喙,与其取食、形成虫瘿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雌、雄性蚜体型小,口器完全退化,足不发达,与其交配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结合各蚜型生活环境的变化,探讨角倍蚜对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