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主要从已有的观点着手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已有观点包括制度因素,文化水平.农业就业资源,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下岗职工的影响。农村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等,个人补充的一些影响因素为国民经济发展及其结构、传统思想、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的分散性、经济学规律决定的市场和政府功能的不足、培训机制的不健全等。 相似文献
2.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5个方面论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对策。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拓展农业就业规模;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推动小城镇建设则增加农村地区当地就业机会;加强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关键;同时应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环境下,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等的影响下,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又受到农村劳动力隐性剩余、城市化总体水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和经济全球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解决好这些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的积极作用,不仅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 相似文献
4.
5.
6.
中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抽样调查分析和综合研究认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城乡就业矛盾日显突出,导致输入地政府对外来民工从地域和行业上设置障碍;2.外出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3.劳动力流动成本高,手续繁杂;4.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5.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盲目性;6.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导致了农业生产本身劳动力的弱质化。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有序流动,需采取以下对策措施:加强领导,把农村劳动力流动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加快劳动用工信息网的建设,搭建劳动供需信息平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降低农民外出务工成本,依法保障民工的合法权益;以西部开发为契机,通过发展当地农村经济来消化剩余劳动力;加大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流特制度改革的力度,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前人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特点构建其影响因素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16个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出其中最关键的7个因素,即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劳动力市场、农业产业化、生产技术水平、教育状况、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如何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价值,并且最大限度的为农村劳动力拓宽就业路径是本文探讨的主旨.通过对于国内外有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分析.笔者提出了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些路径选择,以期对我国解决农村劳动力待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积极的对策。但对于农村劳动力市场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和就业制度建设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知识结构状况、职业培训状况、生存权利、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状况等方面,以便有针对性地建设农村劳动力市场,并按照兼顾城乡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原则作出就业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三农”问题日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其中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更加被重视。对河南省而言,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挑战更大,因为农业是河南省的基础,但是从事农业所带来的收入不足以满足农村劳动力的生活需求,同时农村劳动力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不高,所以在就业选择上既想脱离农业生产,却又不具备其他技能,所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较大难度。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从政府和农村劳动力自身出发,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本文回顾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分析了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农民贫困根源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农民的贫困直接表现为 :农民收入过低、收入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 ;农民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 ;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而我国农村、农民贫困的根源主要表现在 :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 ;农村教育水平极端落后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滞后 ;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不足。 相似文献
13.
蒲应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41(6):702-706
指出了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资本因素是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间接资本因素是货币资本、依据罗默关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农村与城镇收入差距扩大的缘由进行了分析,得出资本稀缺是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瓶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As a new mode to offer finance support in rural areas,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banks provide not only service and support for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ural economy, but also solutions to the issue of long-standing fund shortage and poverty in China.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banks, such as unreasonable property right, unsound system of management as well as rural social credit, lacking of high-quality employees, innovation, policy support, supervision system, social awareness. Therefore,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was employed in the current study with the aim of figuring out the essential factors which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banks from two aspects of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furthermore, relevant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5.
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让人们意识到金融系统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危机的爆发源自于金融系统脆弱性的积累。如何缓解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以防范金融危机是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社会特征下,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有明显差异,在行业的弱质性和金融资源不合理配置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农村金融脆弱性问题十分突出。从分析金融脆弱性的根源入手,探讨了农村金融脆弱性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探求金融脆弱性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论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意义: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市场竞争力。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组织发育不健全;管理机制弱化;保障措施不完善。指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合理路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强组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完善保障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劳动力持续有效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仍然处于初步开展的阶段,仍然难以满足农村逐步增长的需求,农村法律援助制度仍然需要得到完善。因此,本文探讨了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问题与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南崛起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技能是制约其顺利转移的内在根本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和资料分析,评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潜在的农村劳动力危机,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有1.5亿~2亿剩余劳动力,并且每年以500万的速度递增,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形成这样的论断:20世纪中国农村的最大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中国农村的最大问题则是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转移是我国农村发展最迫切的现实需要。但2003年以来,在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进程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民工荒”,并且愈演愈烈,这有悖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动因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和剖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