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针对玉米小区收获机在育种收获摘穗过程中存在的籽粒损失率高、破碎率高的问题,创新设计了一种“拉-压-摘”组合式的低损摘穗装置。通过对各关键部件的理论分析,确定了装置主要结构的整体参数,压茎轮直径62mm、长度400mm。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摘穗装置的籽粒损失率为0.72%,籽粒破碎率为0.33%,有效保证了玉米小区收获机的低损摘穗作业,可为玉米小区收获机低损摘穗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脱粒装置是联合收割机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直接影响整机和其它部件的工作性能。参考国内外各类脱粒分离、清选装置的组成特点及改进思路,分析了现阶段各种梳脱式割前摘脱联合收割机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梳脱式联合收割机上复脱分离、清选装置的相关参数及工作环境,考虑到梳脱式联合收割机收获工艺与传统全喂入、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的明显不同,对割前摘脱联合收割机上的复脱分离、清选装置进行了较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对提高我国现阶段联合收割机的工作性能,加速新老产品的更迭,以及新型脱粒装置的研制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对非气吸式割前摘脱装置在收获作物时,出风口筛面发生堵塞使装置内流场变差,导致装置的落粒损失率过大问题,研制了一种用横流风机替代原摘脱装置中网格式出风口的新型割前摘脱装置,同时给出了装置的总体配置方案。试验发现,可以通过控制横流风机的转速,使装置内气流在有控制的情况下排出,改善了装置内流场状态,提高了装置喂入口处的负压,这对减少摘脱装置的落粒损失、减轻机器的复脱和清选负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半喂入花生摘果装置优化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行设计的半喂入花生摘果试验台上对半喂入花生摘果装置结构参数和运动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与试验.在摘果过程运动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花生果系在摘果段的理想位置状态和参数关系,使花生果系由底向上、渐进有序穿过最佳摘果区,摘果强度均匀.分析了摘果频率和摘果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对作业性能的影响.采用摘果机理分析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采用后倾弧形板摘果叶片,单辊配置6个叶片.通过多指标响应面综合试验,优化确定摘果装置的结构和作业参数组合为:摘果辊长度1 200 mm、链辊夹角7.2°、辊筒直径152.5 mm、重叠距离5 mm、摘果辊转速371 r/min和夹持输送速度1.025 m/s.  相似文献   

5.
“割前脱收获工艺的动态模拟和参数优化”是江苏省科委应用基础基金项目,2000年5月7日通过省科委组织的鉴定。该课题完成的主要研究内容:1采用随机过程和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成熟农作物(水稻、小麦)的田间生长空间分布模型,由此模型可以模拟出作物在田间分布、作物生长高度、穗头长及穗头上籽粒数。2对摘脱滚筒周围气流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利用激光多谱勒装置测试了摘脱滚筒周围气流场的流速大小,建立了流场流速大小分布的数学回归模型,利用此模型在计算机上模拟了禾秆上籽粒脱粒后的运动轨迹。3对摘脱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梳齿的运动模…  相似文献   

6.
针对非气吸式割前摘脱装置在收获作物时存在的一些问题,研制了一种用横流风机替代原装置中网格式出风口的新型割前摘脱装置,改善了装置内流场,减少了摘脱装置的落粒损失。给出了总体配置方案,并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青毛豆脱荚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青毛豆产业的发展,亟需研制青毛豆脱荚装置。在机械采摘过程中摘荚装置对青毛豆的损伤率是一个重要指标。介绍青毛豆脱荚损伤的形式,分析影响脱荚损伤率的主要因素,以期为青毛豆脱荚装置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三垄六行花生联合收获机大喂入量情况下摘果作业的要求,对摘果对辊的结果及重要参数进行了设计与试验。通过试验建立了摘果对辊转速、摘果对辊长度、摘果叶片重叠距离与花生破碎率和漏摘率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摘果机构可以有效地对花生进行摘果,当摘果对辊转速为580r/min、摘果对辊长度为1000mm、摘果叶片重叠距离为9mm时,花生破碎率和漏摘率分别为0.67%和0.84%,摘果效果最佳,符合花生摘果机行业标准(NY/T-993-2006),提高了我国花生联合收获的效率,为接下来花生联合收获机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钉刺式残膜回收机脱膜装置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脱膜装置是残膜回收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效果的好坏对机具整体性能影响很大。针对现有脱膜装置存在工作不可靠、脱不干净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外残膜回收机脱膜装置的研究和借鉴,设计一种毛刷式顺向脱膜装置。通过分析该装置脱膜机理,采用正交试验建立脱膜效率与脱膜装置转速及毛刷长度的关系。经过试验对比分析,确定毛刷式顺向脱膜装置的结构尺寸及工作参数。其脱膜效率约为96.5%,高于整体叶片式和独立叶片式脱模装置的脱膜效率,达到了脱膜装置的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0.
气吸式割前摘脱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气吸式割前摘脱装置的流场特性及影响落粒损失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摘脱装置利用气流吸运原理,使落粒损失小,且简化了机构,为在行走装置前设置切割搂集机构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梳脱收获中作物运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割前脱联合收割机梳脱滚筒的梳脱过程的分析,描述了梳脱收获中割台对作物的作用机理和作物运动状态的变化,导出了作物运动状态的数学模型。并基于梳脱过程的分析,引出了分析几种割台损失的基本思想。为割前脱联合收割机动态模拟研究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摘穗式收割机摘脱过程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摘穗式联合收割机摘脱过程的4个阶段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一些数学关系式;设计了摘脱试验台,并利用摘脱试验台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得出了一定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从而有利于摘穗式联合收割机的进一步设计、改进,而且为收割机的田间作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梳穗收获原理的主要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梳穗收获原理和主要参数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建立了梳齿孔直径的数学模型,并得到了最佳梳脱次数和主要结构参数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韩豹  吴文福  黄新国 《农业工程》2010,(12):125-130
为进一步改善寒地超级稻霜前收获摘脱台的性能,降低梳脱损失,通过对影响摘脱台工作性能的主要参数和结构特点的分析,在4ZTL-1800型气吸式割前摘脱稻麦联合收割机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具有可更换3种滚筒的摘脱台。以摘脱台的总损失为评价指标,对摘脱滚筒线速度、喂入速度、喂入口开度与喂入口风速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正交试验。单因素试验表明:摘脱滚筒线速度、喂入速度和喂入口风速三因素对摘脱损失有显著影响。正交试验表明:最佳组合为滚筒线速度23 m/s,喂入速度1.1 m/s,喂入口开度120 mm,喂入口气流速度14 m/s,此技术条件下摘脱损失不大于1%。所设计的摘脱台满足超级稻收获要求,并为超级稻割前摘脱联合收割机摘脱台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摘穗联合收割机割台损失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对摘穗联合收割机的割台损失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并通过试验作了进一步论证。试验表明,影响割台损失的主要因素是机器前进速度、喂入口水平开度、压禾鼻垂直高度和护罩的几何参数等。  相似文献   

16.
降低梳穗台损失的措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实践出发,提出了在梳穗头和附属装置上采取措施来降低梳穗台损失。采用相对较低滚筒转速和小喂入间隙,合理确定滚筒直径、罩盖形状、出风口尺寸、后封板位置及边板齿的采用等,都可有效降低梳穗头总损失;合理设计螺旋输送器位置及结构,缓冲装置和吸风机的采用等,对降低梳穗台损失也有较大作用。将依此确定的参数配置在产品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梳脱式联合收割机新型割台的研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割台是梳脱式联合收割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割台损失在总损失中占很大比例。改善割台性能和降低割台损失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此,介绍了梳脱式联合收割机的发展历程和典型割台的结构,对影响割台损失的主要因素做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新型割台设计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8.
小型梳穗收获机收获损失的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型梳穗收获机运用梳穗收获原理,一次完成田间站秆谷物梳脱、粒穗分离、复脱、清选和装袋等工序.梳穗收获中,谷物损失率是衡量小型梳穗收获机性能的重要指标.为此,对影响其损失率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行了一系列室内外单因子性能试验和正交试验,找出了最佳的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19.
针对现有苎麻剥麻机操作强度高、工作安全性差、作业工效低,特别是多滚筒直喂剥麻机存在苎麻梢部和基部末端麻骨剥离不干净、剥麻滚筒易缠绕等问题,提出了集压、刮、打、夹和梳等多道剥麻工序于一体的苎麻自动剥麻机技术方案,并对苎麻自动剥麻机进行了设计与试验。该机不需人工反拉剥麻,可实现连续剥麻,解决了苎麻尾端剥麻不干净、剥麻滚筒缠绕、杂质含量高等问题。整机原麻生产率58 kg/h,鲜茎出麻率6.3%,原麻含杂率1.32%,达到二等苎麻纤维标准,可加工的苎麻茎秆长度≥800 mm(去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