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伊氏锥虫在我国地理分布广泛,寄生于马、驴、骡、黄牛、水牛、骆驼和犬等家畜体内,感染后发病急,死亡快,危害很大,多年来,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研制防治伊氏锥虫病的疫苗,由于伊氏锥虫的抗原变异频繁,所以未能成功.我们曾对伊氏锥虫安徽株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程序作了观察,发现有一定规律.因此我们对伊氏锥虫新疆株在兔中的抗原变异程序进行观察,用昆明系小白鼠95只,新西兰兔4只进行试验,先用来源于新疆骆驼株体内经过单虫克隆的虫株,接种兔2只,接种量为10~6条/只,每3d 采兔血一次分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运用杂交瘤技术成功地分离了B_8、I_2两株分泌抗伊氏锥虫单克隆抗体(McAb)的细胞系。首先用可溶性伊氏锥虫抗原接种BALB/C小鼠,经过一定的免疫程序后,取其脾细胞与SP2/O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两次有限稀释法克隆,用ELISA方法选育出B_8、I_2两株产生抗伊氏锥虫McAb的细胞株。用琼脂扩散法与标准羊抗鼠亚类血清反应证明两种McAbs皆隶属于IgG_1亚类。细胞株在连续传代及冻存复苏后其分泌抗体能力稳定;经多种血清学反应证实,这两株McAb与伊氏锥虫可溶性抗原不起凝集反应,只有ELISA反应阳性。pH稳定试验表明,B_8株McAb比I_2株稳定。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盱眙县发生母猪锥虫病两例,一例未经治疗死亡,另一例以钠格诺尔治愈。由此分离到锥虫一株,为单型锥虫,波动膜及游离鞭毛均很明显,动基体靠近虫体后端。虫体长度为19.4~26.3微米,平均为22.9微米,宽度为1.3~2.2微米,平均为1.6微米。先后试验感染小白鼠53只,均于4—7天内死亡;兔5只于30—34天內死亡;犬3只于6~17天内死亡;仔猪2头,一头于第41天死亡,另一头耐过。所有动物均发生虫血症。以牛的伊氏锥虫致敏绵羊红细胞与本锥虫感染猪的血清可产生凝集反应;反之以猪的锥虫与已知牛的伊氏锥虫的阳性血清亦可产生团集反应。作者根据上述特点,和国外已报道于猪的8种锥虫进行了比较,认为属于伊氏雉虫。为此,无论猪作为伊氏锥虫保虫宿主,还是伊氏锥虫对猪的致病作用均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对伊氏锥虫表面的非变异性蛋白(/抗原)进行初步研究.以磺基琥珀酰-6-(生物素胺)-已酸盐(Sulfosuccinimidyl 6-(biotinamido)hexanoate)对虫体表面蛋白进行生物素标记,超声裂解后经差速离心  相似文献   

5.
高温乳糖酶产生菌株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产高温乳糖酶的黑曲霉菌株(Aspergillusniger)D2-26作为出发菌株,经1次紫外线和3次γ射线诱变后,获得1株产高温乳糖酶的黑曲霉突变株UCo-3,其菌落形态较出发菌株略有差异,菌落呈圆形年轮状,菌落背面只在接种处有明显的皱褶。该突变株产生的高温乳糖酶活力达16 27U mL。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伊氏锥虫在动物体内抗原变异情况,用伊氏锥虫安徽株克隆虫体 ShTat1分别感染兔和豚鼠。在兔体30d 中,每3d 分离兔血中锥虫并克隆,获得10个克隆锥虫,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生物素抗生物素酶标试验鉴定,为9个抗原性互不相同的抗原变异体 ShTat1.1~1.9.同中方法在4只兔体内30d 获得同样9个变异体,并且出现顺序一致,该克隆在豚鼠体内15d 所获得的5个变体,经鉴定均在兔体现出过,  相似文献   

7.
锥虫的抗原变异非常频繁,阻碍了免疫学防治技术的建立,国内外虽然对此有较多研究报告,但对中国不同地理、宿主株伊氏锥虫表面变异糖蛋白(VSG)分离和特性比较尚无报道,而我国北方新疆骆驼株伊氏锥虫和南方牛、马伊氏锥虫存在来源、地理、宿主和生化特性的差异,因此我们对这两个虫株的 VSG 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特性比较研究,所用虫株来源于新疆骆驼体内、安徽水牛体内.分离后克隆为单一虫株,经小白鼠、大白鼠体内繁殖,鼠血经过 DEAE-52纤维素层析获得纯净锥虫,再经超声裂解,经过两次超速  相似文献   

8.
从牛白血病淋巴细胞培养分离出一株泰氏锥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头确诊为白血病的病牛淋巴细胞培养和3头淋巴肉瘤牛的肿瘤组织培养中,分离到5株非致病性锥虫,其形态和培养特性完全一致,表明为同一种锥虫。本锥虫在细胞培养上生长良好,能连续继代,并呈现一定的生长曲线和生活史阶段。通常在接种后1—4天为对数生长期,主要为锥虫鞭毛虫期锥虫,形态较一致,后端尖细,动基体偏近核,有游离的长鞭毛;5天至6天进入平衡期,这一时期除锥虫鞭毛虫期虫体外,还出现许多形态不规则的虫体(包括短胖型和蝌蚪型等),并往往聚集成团,它们可能是核上鞭毛虫期锥虫;第7天后进入衰老期,虫体溶解消失。在培养末期细胞层上出现很多球状的无鞭毛虫期(利什曼型)虫体,大部粘附在细胞间隙,在部分细胞浆内亦可见有此种利什曼型虫体。 本锥虫虽较泰氏锥为虫小,培养要求也较高,但从形态特征、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看,应可鉴定为泰氏锥虫。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结果表明,山羊感染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后,用血液压滴标本法查虫无效:小白鼠接种法在感染的检查上具有一定的价值;而间接血凝试验(IHA),因其检查结果具有早期性、重复性和可靠性,故被认为在疾病的诊断和带虫的普查上是较为理想的方法。笔者根据183头份血样的IHA测定結果,发现山羊感染锥虫6天以后,血凝效价最低为1:10,最高为1:1280;未感染锥虫的山羊血凝效价始终小于或等于1:10。因此可将1:20及其以上的血凝滴度定为感染的阳性标准,1:10为可疑,小于1:10则属阴性。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酸枣离体组织培养结合^60Co-γ射线辐照获得突变株的技术。(1)酸枣叶片外植体在含有ZEA 1mg/L,2,4-D0.5mg/L和NAA0.5mg/L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经^60Co-γ射线辐照后在含有ZEA1mg/L和NAA0.5mg/L的MS培养基上诱导幼苗;(2)试管苗用20-30Gy^60Co-γ射线辐照后,在BAP2mg/L和IBA0.4mg/L的MS培养基上进行不定苗繁殖。(3)不定苗在含有IBA1mg/L和IAA0.4mg/L的MS培养基上生根。此外,用200-450Gy^60Co-γ射线辐照种仁,也能获得突变株。  相似文献   

11.
哈维氏弧菌灭活疫苗在养殖大黄鱼中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分离自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病原菌GYC1108-1,在体积分数为0.5%的福尔马林溶液中灭活24 h,制成灭活全菌苗(细菌含量为6×109cfu/mL);用该灭活菌苗分别免疫小白鼠和大黄鱼,并检测小白鼠和大黄鱼血清中抗体效价及疫苗对鱼体的免疫保护力。结果表明:小白鼠经注射疫苗后28 d,血清中抗体效价最高达1∶4 000,大黄鱼经注射和浸泡免疫后,血清中最高抗体效价分别为1∶1 280和1∶320,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5%和65%;抗GYC1108-1的抗体与不同种属细菌间存在着交叉反应,其分类地位越近,交叉反应也越大;用研制的疫苗开展大黄鱼生产性免疫预防试验,受免疫组鱼存活率有较大提高,分别为85%和86%,而未免疫组鱼存活率仅有70%,表明疫苗可有效防治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病害。  相似文献   

12.
将在含体积分数为0.050%、0.001%的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LB培养基中培养的血清5型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分别以3×109CFU.只-1的菌量对30日龄小白鼠进行接种,观察不同NAD含量条件下培养的APP对小白鼠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001%NAD培养的血清5型APP对小白鼠的致病性较强,小白鼠接种APP后,多数表现肺脏严重出血;而用0.050%NAD培养的血清5型APP接种小白鼠后,只有少数小白鼠肺脏出血严重,多数表现为轻度出血.将上述条件培养的APP按常规方法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分别在第3周龄和第6周龄对小白鼠进行免疫接种,在2免后3周对免疫的小白鼠进行同源攻击,并对免疫前后小白鼠的抗体效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分别用0.050%、0.001%NAD培养的血清5型APP制备的灭活疫苗,对小白鼠的保护率差异不显著;用0.001%NAD培养的血清5型APP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小白鼠,用血清5型APP同源攻击后,发病的小白鼠肺脏出血较轻,而用0.050%NAD培养的疫苗免疫小白鼠攻毒后,发病的小白鼠肺脏出血严重.可见在不同NAD含量条件下培养的APP对小白鼠的致病性和免疫保护力不同.  相似文献   

13.
 构建了猪瘟病毒E2 基因与IL 2、IL 3基因的双表达真核表达载体 ,观察其表达水平 ,并对其免疫增强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构建了 2种猪瘟病毒E2 基因与白细胞介素 2、3的真核表达质粒pIRSTIL 2 ,pIRSTIL 3。将 2种质粒转染BHK 2 1细胞 ,均可在体外表达E2 抗原和有生物活性的IL 2、IL 3两种质粒能诱导产生CSFV的特异性免疫反应。pIRSTIL 2 ,pIRSTIL 3所诱导的免疫应答反应比使用单表达质粒 pIRST强。试验表明 ,细胞因子与目的基因构建的双表达基因疫苗能有效提高基因疫苗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分别于7,14,28,42和56日龄分离火鸡疱疹病毒疫苗组(H)和健康对照组(C)雏鸡的淋巴细胞并测定其化学发光(CL)值。结果,H组雏鸡不同时期胸腺、脾脏和法氏囊各免疫器官淋巴细胞CL值均不同程度高于c组雏鸡(P>0.05,P<0.05,P<0.01)。提示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促使淋巴细胞产生高水平的活性氧自由基,从而发挥HVT的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A 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neuraminidase activity in Trypanosoma cruzi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The human pathogen Trypanosoma cruzi (Y strain) contains a neuraminidase activity that varies widely in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the parasite. The specific neuraminidase activity of infective trypomastigotes obtained from tissue culture and from the bloodstream of infected mice is 7 to 15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cellular culture forms. Amastigotes were devoid of enzyme activity. The enzyme has a pH optimum of 6.0 to 6.5. Live trypanosomes released sialic acid from human erythrocytes and plasma glycoproteins. Several sialyl compounds were hydrolyzed by the parasite, but the best substrate was the protein orosomucoid. Erythrocytes from infected mice with T. cruzi parasitemia were agglutinated by peanut lectin and the hemagglutination titer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parasitemia.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BK912变异株疫苗安全及效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3批IBD-BK912冻干疫苗对20日龄在隔离器中饲养的SPF鸡经2次点眼、口服各2000TCID50,干二免后14天用100BID501084A法氏囊囊毒攻毒,对照组100%发病,免疫的3个组100%保护,通过对囊指数的测定,疫苗安全,对囊无损伤。  相似文献   

17.
山羊痘苗对羊口疮的交叉免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祝种羊场对羔羊、怀孕母羊共2,189只,用山羊痘苗进行了羊口疮(Orf)交叉免疫试验。通过观察发病率和攻毒试验来确定免疫效果。山羊痘苗一次免疫组羔羊可抵抗1个MID/0.05ml的Orf病毒攻击,三次免疫组羔羊可抵抗10个MID/0.05ml的病毒攻击。山羊痘苗免疫组羔羊发病率比同期平均发病率可降低50%。对临产前一个月的怀孕母羊用山羊痘苗免疫,可保护所产羔羊在哺乳期不发生本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中国不同地区猪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分离株抗原性的差异,为猪链球菌病疫苗的研制提供指导。【方法】取从国内10省市分离的10株猪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分离株,分别制备灭活疫苗,免疫12周龄ICR小鼠,用同源菌株和ATCC35246株攻击。【结果】以同源菌株攻击免疫小鼠,除CG-74-63株外,其余菌株的保护率均在90%以上;而以异源菌株ATCC35246进行攻击,免疫小鼠的免疫保护率为80%~100%。【结论】中国不同地区的猪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分离株的抗原性差异不大,单一菌株制备的疫苗具有保护性。  相似文献   

19.
猪瘟脾淋苗阻断带毒母猪垂直传播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猪瘟脾淋苗阻断带毒母猪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以3个有代表性的规模化猪场为试验点,将猪瘟带毒母猪随机分成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对照组。试验Ⅰ组采用脾淋苗1.5头份免疫,试验Ⅱ组采用脾淋苗2头份免疫,对照组采用细胞苗4头份免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带毒母猪所产仔猪的猪瘟抗原状况。[结果]接受猪瘟脾淋苗免疫的带毒母猪所产仔猪的抗原阳性率为18.5%,明显低于对照组母猪所产仔猪的抗原阳性率(48.1%),但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之间的抗原阳性率差异不显著。[结论]猪瘟脾淋苗免疫带毒母猪对阻断垂直传播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3种苦马豆素(Swainsonine,SW)人工抗原对小鼠的免疫原性,筛选出最佳的蛋白载体,为制备疯草毒素疫苗奠定基础。活性酯法制备SW-OVA、SW-BSA、SW-HSA 3种SW人工抗原,冷冻干燥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偶联率。将56只昆系小白鼠随机分为SW-OVA大剂量组(A组)、SW-OVA小剂量组(B组)、SW-BSA大剂量组(C组)、SW-BSA小剂量组(D组)、SW-HSA大剂量组(E组)、SW-HSA小剂量组(F组)和空白对照组(G组),每组8只。A~F组分别接种3种SW人工抗原,首次免疫抗原的大、小剂量分别为50μg/只和100μg/只,第15天进行第2次免疫,抗原量均为第1次免疫抗原量的1.5倍,第29天进行第3次免疫,抗原量均为第2次免疫抗原量的1.5倍,G组对照,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28天开始检测血清中SW抗体效价。紫外光谱测定结果显示,本试验制备的SW-OVA、SW-BSA、SW-HSA 3种SW人工抗原偶联率分别为13、10和19。ELISA测定结果显示,A和B组的SW抗体效价一直保持很高的水平,A和B组小鼠血清的SW抗体效价于第98天分别到达最高峰13(log2)和12(log2);C~F组的SW抗体效价较低。结果证实,SW-OVA作为理想的免疫原,能够刺激小鼠的免疫应答,诱导产生很高的SW抗体,在防治动物疯草中毒方面具有理想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