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云和县利用冬闲田(稻田)露地袋栽黑木耳,经济及生态效益显著。2012年全县生产代料黑木耳2 500万袋,产干耳1 625吨,产值达1.3亿元。其中,三望栏示范基地10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栽培80万袋,每亩排放菌袋8 000袋,平均每袋产干耳0.075千克,以每千克80元计算,亩产值4.8万元,除去每袋成本1.8元,亩净利润达3.36万元;水稻每亩产干稻谷500千克,产值1 600元,除去成本900元,  相似文献   

2.
2008年,春季地栽黑木耳销售价为7元/kg,秋木耳因生长时气温低、质量好,反季节栽培的秋耳销售价为15元/kg。制备春季地栽黑木耳培养基时柞木屑为17-18元/袋,而制备秋耳培养基时柞木屑为7—8元/袋。反季节栽培的秋耳,没有烂耳现象,万袋产量可达350kg,产值17500元。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成功的棉籽皮袋栽黑木耳于1983年通过省级鉴定后,两年多来在本省示范推广,栽培350余万袋,成功率为90.2%,平均百千克料产干耳8.5千克,至1985年经济效益已达200余万元。如万全县1985年有1100户栽培黑木耳235万袋,产千耳5.88万千克,产值132.7万元,每个种植户平均收入达1206元。1986年已有一千多农户签订合同1300万袋,预计产值500万元;阳原县1985年有52户种木耳28万袋,产干耳5600千克,收入8万4千元,  相似文献   

4.
黑木耳生产是黑龙江省东宁县"头号"富民支柱产业,2012年全县黑木耳发展规模达15亿袋,其中12亿春耳全部应用春耳秋管栽培技术,单袋产量平均0.05 kg,总产达70 000 t,产值45亿元,实现为农民人均增收13 680元。东宁县春耳一般7月初采收结束,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不宜进行伏天出耳,通过摸索形成了一套春耳菌袋秋后管理出耳的栽培模式,多采收5~15 g的优质秋耳,增产增收。栽培上要选择优良品种,严格进行菌袋生产,科学划口、撕袋及浇水。  相似文献   

5.
张子荣 《食用菌》2014,(4):48-49
<正>近年来,福建省埔城县的毛洋村、高溪村等大规模栽培黑木耳新科5号,该菌株具有耳片大、单生、抗逆性强等特点,且可露天栽培,减少了建棚等繁琐工序,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大量成本。以袋栽新科5号黑木耳为例,55 cm×15 cm的栽培袋成本大约2.0元,平均每袋可产干木耳100 g左右,以60元/kg计算,每袋可获纯利4元左右。667 m2可栽培7 500~8 500袋,可获利3万元左右。但是,黑木耳新科5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代料袋栽黑木耳在我省已逐步推广,一般认为袋栽期以秋季为好。笔者为探索在春夏自然温度下袋栽黑木耳的可行性,于1986年3月下旬到7月上旬,以蔗渣为原料进行了袋栽黑木耳试验,平均每百公斤干料收干耳近6公斤,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黄背木耳是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新品种,抗杂力强、朵型大、产量高、质量好,易于栽培。福兴区文教办公室和区食用菌协会经过三年来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方法和成功的栽培技术,已正常进入商品性生产。83年3户栽耳105袋,收干耳34.8斤;84年44户栽耳25000袋,收干耳5300斤;85年104户栽耳170650袋,收干耳46570斤,每斤价7.2元,价值335304元。一户收入近万元,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短袋地栽技术有以下六个优势:①黑木耳熟料袋栽技术取代黑木耳木段栽培技术,节省大量林木资源,充分利用林业清林的废弃物栽培出优质黑木耳,产量比木段栽培高,质量好.②利用阔叶硬杂木屑以及部分秸秆、棉籽壳等原料栽培黑木耳属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③黑木耳熟料袋栽成功率高,生产周期短,能充分利用原料资源,栽培黑木耳风险小. ④黑木耳熟料袋栽集中在室内发菌和室外出耳,不利用大棚或温室等出耳场所,生产成本低,管理方便,生产的黑木耳病虫害发生少,无农药残留,达到无公害标准,提高了黑木耳产量和质量.⑤黑木耳熟料袋栽室外全光出耳能充分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⑥黑木耳熟料袋栽小口出耳技术能栽培出单片木耳,与成朵的黑木耳相比,无耳根,浸泡时间短,方便食用,消费者十分喜爱.  相似文献   

9.
曹隆枢 《食用菌》2008,30(3):46-46
黑木耳是我国名贵的土特产品和传统的出口产品,由于它生产成本低、见效快,很受农民的欢迎。以代料栽培为例,一般每袋成本为0.8元,可产干耳75g,以40元/kg计算,每袋可得2元以上纯利。但是,代料栽培黑木耳由于其菌丝生长弱,抗霉能力差,在栽培中极易遭霉菌的污染,因而其生产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笔者根据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结合本市的气候特点,经过研究总结,掌握了一整套代料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只要严格认真操作,就可以获得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0.
黄应忠 《食用菌》2012,(2):43-44
2008-2010年,连续三年笔者在那坡县进行了桑枝屑栽培黑木耳试验。夏伐和冬伐600kg/667m2桑枝可栽培黑木耳300袋(每袋2kg干料),平均每袋产干黑木耳0.13kg,总产干黑木耳量约为39kg/667m2,产值约1404元/667m2。桑枝是蚕桑业废弃物,利用桑枝条栽培木耳等食用菌,  相似文献   

11.
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靖江县西来乡副业场,利用当地资源丰富的棉籽壳、木屑等作培养料,于1983年开始进行袋栽黑木耳试验,获得百斤干料产干耳5.5斤的好收成。在这基础上,1984年春进行扩大生产试验,采用规格为45×12厘米的塑料袋栽培黑木耳2200袋,每袋装干料9两,从6月下旬开采到10月初结束,共产干耳239.58斤,百斤干料产干耳12.1斤,总产值2395.8元,经济效益显著。总结两年来的试验工作,  相似文献   

12.
陈仁锌  戚兆根 《食用菌》1996,18(3):32-33
黑木耳是人们喜爱的一种保健食品,目前本省还是以段木栽培为主,不仅资源缺乏,生产周期长,而且单产低,每100kg段木栽培两年仅产干耳1~2kg,故年年销大于产,需要大量从外省调入。为此,我们于1993年底开始利用本省丰富的棉子壳和杂木屑等资源,进行袋栽黑木耳高产技术研究。经试验,已筛选出适应当地栽培优质高产的Au_4黑木耳菌株,并摸索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浙江省南部的龙泉、云和、庆元等县农民兴起袋栽黑木耳的热潮。实践证明,袋栽黑木耳是山区农民科技致富的新兴产业。为推广与普及黑木耳的袋料栽培技术,结合几年来的栽培实践,提出如下要点,供作参考。1栽培季节黑木耳是中温型真菌,喜恒温多湿。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为26~28℃;出耳温度及生长适温为16~24℃,最适温度为18~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工栽培黑木耳,历来都是利用栎树榆树段木栽培,耗费大量木材,随着我国林业资源的日益紧缺,也就限制了黑木耳的生产。为此,我县于2004年春季引进黑木耳袋料露畦栽培示范,取得较好的效益,批量生产已突破每袋(简)(装干料0.9kg)平均产鲜耳500~700g以上(折干耳50~70g以上)。特别是探索出一套不搭荫棚省工、省成本的露天畦栽的简易栽培方法,大大地推动了黑木耳袋料生产。  相似文献   

15.
益阳县微生物研究所从八○年开始立课题研究黑木耳的代料栽培,一九八三年瓶栽中试成功,一九八四年大面积栽培成功,每百斤干料产干耳2.15公斤,通过了省级鉴定。在瓶栽成功的基础上,进而采用塑料袋太空包栽培法,一九八五年春季栽培800袋,共产鲜耳482公斤,每百斤干料产鲜耳200公斤,生物转化率200%。一九八六年元月列入国家“星火计划”,总投资120万元。益阳县微生物研究所为了不违生产季节,采取边建厂,边生产,边推广的办法。一九八五年秋冬季,先改建了简易的厂坊,上了小型液体菌种生产设备。一九八六年春  相似文献   

16.
黑木耳属耐寒怕热型菌类,南方地区因地下水位高,在袋栽过程中,存在黑木耳菌丝期和出耳期被霉菌严重污染的情况,以及粘菌侵害造成的流耳病等,都会使栽培成功率大大降低。为达到黑木耳袋栽高产、稳产、品质高、降低污染率的目的,南方冬季大棚袋栽黑木耳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环节。1 塑料大棚 搭建大棚应有利于调控温湿度、通风换气。采  相似文献   

17.
黑木耳主要产地在东北地区,以段木栽培为主,但生产周期长,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我县近年来在东北黑木耳栽培的基础上,结合南方的气候研究总结以袋栽香菇模式科学采用北耳南栽,  相似文献   

18.
申进文  郭恒  程雁  范迪宽 《食用菌》2006,28(6):40-41
黑木耳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一种食用菌,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黑木耳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外贸易的增加,黑木耳的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以前,河南黑木耳栽培以段木栽培为主,随着禁伐森林力度的加大,耳木资源短缺,段木栽培量逐年减少。使河南黑木耳产量不断降低。因此,袋料栽培必将成为黑木耳栽培的主要方式。虽然袋栽黑木耳技术在国内早已成功,但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相关的技术在河南一直未能得到大面积成功应用。我们结合河南气候特点,摸索出适于河南推广的荫棚层架袋栽黑木耳技术,必将促进河南袋栽黑木耳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是我乡1997年春引进并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的.在试栽10000袋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秋季又在全乡7个村46个栽培户示范推广了156000袋.但由于生产物资未能及时到位,延误了生产时间,大部分栽培袋在越冬前未能采耳,只能进行越冬管理.经过精心细致的管理,大部分栽培袋越冬后表现较好,感染率低,木耳长势健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也有个别栽培户不注重管理.忽视技术环节,杂菌感染严重,出现烂耳、流耳、栽培袋菌丝死亡等现象,造成了损失,结合具体生产,笔者认为塑料袋地栽黑木耳越冬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0.
小口径密植栽培是当前黑木耳生产上的一项改革,我们在开化县青阳供销社旭日门市部,用口径6~10cm的柳树枝桠780斤、枫树枝桠60斤进行试验。菌种是开林78号,共17瓶。行穴距为2×5cm。当年6月11日开始采耳,11月4目结束,收干耳10.5斤;第二年4月7日开始采耳,10月23日结束,收干耳6.1斤。二年合计16.6斤,平均每担耳柴产1.98斤,为普通栽法的邻近旭日大队耳场单产0.53斤的3.73倍。它的优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