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武威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许多差距和困难。发展壮大劳务经济是加快武威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从劳务培训、基地创建、统筹就业、品牌培育、回乡创业、权益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苍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其发挥的作用,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同泽  李娜  王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42-19145
结合对重庆市农村经纪人情况的调研,介绍了重庆市农村经纪人发展现状。调查问卷显示,制约重庆市农村劳务经纪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有效信息量低;素质不高,教育培训不足;专项政策法规缺乏;组织化程度不高;社会认可度不高。总结出农村劳务经纪人健康发展所需的条件,要有健全的政策法规、健康的社会文化、有力的政府扶持作为环境支撑;农村劳务经纪人要具有较强的经纪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平台;增强培训力度,提高经纪能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注重队伍组织化建设,着力打造劳务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培育良好的文化环境。旨在增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陇南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呈现出规模日益扩大、输转方式转变、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等特征.然而.陇南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还面临思想观念传统守旧、劳务输转组织化程度较低及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等制约因素.为进一步促进劳务经济发展,提出了以下对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改变农民传统观念;发挥政府组织引导作用,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加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消除二元体制性障碍,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发展地区社会经济,促进就地就近转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精心组织指导下.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快、收入高的“富民强区”工程来抓.建立了以区劳动力资源管理办公室为龙头,区劳动力市场为依托,乡镇劳动力资源管理办公室为基础.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实现了“外出挣钱一借地换脑一回乡发展”的模式.使农民收入显著增长。据统计,2011年,全区外出劳动力31874人,外出劳务收入63748万元,全区人均1931.8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1.4%。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奈有效途径.但在劳务输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实际调查统计.总结出存在的五点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福安市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取得的成效,提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近中期目标,并对如何发展农村劳务经济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8.
宋松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50-7951
分析了南阳市农村劳务经济取得的成就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南阳市农村劳务经济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秦浩原  王明 《甘肃农业》2014,(10):39-40
劳务经济是指农村劳动力利用体力、智力以及有限资金在家庭以外就业或从事非农产业的经济活动。作者以礼县劳务经济市场发展为背景,通过对礼县劳务经济市场现状及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适合礼县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为礼县劳务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桂琴 《甘肃农业》2008,(12):57-59
本文就定西市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信息革命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内涵,正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历史性交汇,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向乡村延伸,数字农业成为促进农产品市场化、生产标准化、生产精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的有效手段。安徽省高度重视数字农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推动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农业物联网示范推广、农业信息服务落地、科技支撑和人才培训等,将数字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本文分析了发展数字农业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安徽省数字农业发展举措,以期为发展数字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丁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961-15962,16029
分析了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从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低、制度障碍、城镇化水平不高4个方面研究了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李郁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4):213-215
从产业、资源、人力3个方面概述了安徽省农产品出口潜力开发的基础,分析了该省农产品出口潜力开发的障碍,主要是地理位置劣势导致运输成本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为了开发安徽省农产品出口潜力,需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和出口基地,加大创新力度,发展精深加工,依托电商网络拓展出口渠道。  相似文献   

14.
从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和特征入手,从出口总规模、市场结构和农产品种类3个方面介绍了绿色贸易壁垒下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现状,分析了安徽省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外部原因及对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最后分别从政府和企业角度提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2006—2015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现状:总体态势良好,特产出口占主导,出口组织化程度提升,投资成为出口新渠道;但相对规模仍然偏小,产品附加值低,潜力未能充分挖掘。为做大做强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必须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强化品牌地位,全面提升出口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巫建海  李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99-13902
通过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规模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分析了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状况,提出了扩大安徽农产品出口的相应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以来,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迅猛,但存在省内不同区域明显的发展差异。面临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预期愈加强烈,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亟需向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挖掘出口比较优势的方向转变。对加入WTO以来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并利用区位熵指数、修正的泰尔指数等测度区域贸易差异的指标分析发现,安徽出口贸易额在全国处于中游,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较少,整体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弱。建议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构建质量提升的内涵发展路径等促进安徽农产品出口贸易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既是植棉大省,又是轻纺大省。“九五”以来,棉花新品种选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先后育成十几个品种通过安徽省审定。以皖棉13号为代表的安徽省自育品种,取代外省品种成为安徽省的当家品种。目前安徽省生产中应用的棉花品种基本是安徽省自育品种。安徽省棉花育种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同等水平,但在育种的技术手段、品种资源的创新、高层次研究人员的培养引进、资金投入和育种机制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9.
As contiguous area to Russia, Heilongjiang Province takes advantage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 superiority to promote the export of farmer labor services to Russia in recent years with trading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xport of farmer labor services from Heilongjiang Province to Russi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ssian Far E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of "large agricultur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Heilongjiang Province would continue to increase labor export to Russia. The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the export of farmer labor services and gave some proposals accordingly. At las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well-organized and reasonable farmer labor export to Russia could play a role to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苏小  金彦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758-1759
对1990~2011年安徽省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2004年以来,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趋势明显,最少的2009年有586.58万,2010~2011年又有所增加,至616.66万。针对安徽基本省情,提出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