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别山区中稻负泥虫种群动态与为害损失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密山地区水稻负泥虫卵、幼虫、蛹和成虫的田间种群数量动态符合近似抛物线型曲线;幼虫盛发期在6月下旬,田间种群密度与水稻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回顾方程为:Y(损失率)=0.0033X(百丛虫量)^1.419,种群数量达300头/百丛时水稻显著减产:药剂防治指标为幼虫田间种群数量92.4头/百丛。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稻区黑线姬鼠发生动态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6-1989年在长江流域稻区研究了黑线姬鼠发生动态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4-5月、9-10月为繁殖高峰;6月和10-11月为数量高峰。水稻不同生育期害鼠密度(x)与产量损失率(y)呈显著正相关。模拟测试还表明,分蘖期鼠害有补偿损失的能力,孕穗、齐穗期产量损失率接近为害率。早春为防治适期,在现有的生产水平条件下,防治指标(鼠密度)为3%;主害期控制指标;早稻5%、中稻5%、晚稻7%。  相似文献   

4.
东北三省是我国水稻的主要栽培区域,目前水稻病虫害是影响东北稻米品质及产量的主要因素。近年来,东北稻区水稻负泥虫整体发生程度逐渐加重,控制水稻负泥虫的为害已迫在眉睫。本文对东北稻区水稻负泥虫的分布与危害、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策略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并对水稻负泥虫综合防治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要重视对水稻负泥虫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成雷 《新农业》1993,(2):17-18
  相似文献   

6.
水稻负泥虫又称背粪虫、巴巴虫、泥苞虫等。属鞘翅目、负泥虫科. 水稻负泥虫在东北三省一般是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在背风向阳的坡地杂草或土缝内越冬.自五月下旬起成虫迁入稻田危害.六月上旬产卵.六月中旬至七月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经过15—20天.老熟幼虫在叶片或叶鞘内作茧化蛹.七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经取食后陆续迁向越冬场所。[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水稻负泥虫的防治以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兼,重点消灭越冬成虫,在幼虫期配以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8.
麦长管蚜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82—1984年对陕西关中麦区常发性的主要害虫麦长管蚜的数量消长与小麦产量损失的关系进行了测定,试验表明: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有该蚜虫为害,抽穗前蚜口增长缓慢,抽穗后蚜口急骤上升,灌浆期至乳熟期蚜口达最高峰。灌浆期间蚜害对小麦产量损失最严重,当百株蚜量1000头时,灌浆期受蚜害的损失率占全穗期同等蚜量为害损失的56.46—62.34%;占由扬花开始受害损失的72.6—88.23%。在灌浆期蚜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式 y=0.9323x-1.4729。不同生育期喷药防治证明,以灌浆初期防治增产效果最佳,比不防治的千粒重增加8.2%,均比其它时期防治增产显著。据分析,在小麦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是防治麦长管蚜的最适期。在500斤左右产量水平的麦田,其防治指标应为400—500头/百穗蚜量。  相似文献   

9.
秋季大豆豆荚螟为害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田间豆荚螟的发生情况,在同一块田,随机拔取不同蛀荚率的大豆植株,并对蛀荚率相近的植株产量进行相加,分析其蛀荚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为y=-12.559 8 1.081 0x,进而测算出经济允许损失率为4.56%,经济允许密度为15.84%,大豆初荚期防治指标为蛀荚率6%~7%.  相似文献   

10.
中、晚粳稻区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五(2)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 作者于1996~1997 年在中、晚粳水稻品种武育粳 3 号和 So15 上,通过接虫笼罩法结合小区、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虫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五(2)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⒚结果表明,中、晚粳稻不同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⒚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⒚五(2)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⒚因此,当五(2)代白背飞虱早发或中等以上发生时,必须用药防治⒚控制其危害,防治指标为 180~250 头⒚  相似文献   

11.
稻粒黑粉病已成为杂交制种及不育系繁殖的一个重要病害。它对产量影响的直接原因是减少了单穗实粒重,增加了病粒率。分析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的损失率应低于病粒率,每穗病粒数的多少对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不大。模拟为害发病率(X)与损失率(Y)的关系,可建立江农ⅡA/HR1004和汕A/桂33的损失预测方程分别为Y_1=-0.1036+1.0211X,Y_2=-0.0335+1.0528X。结合目前防治费用、产品价格和防治效果,本文估算了不同产量水平的允许损失率,并提出目前的防治指标为3%~5%。  相似文献   

12.
13.
14.
作者通过冬麦田油毡隔离、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当地地下害虫的优势种群——蛴螬的为害损失率。结果表明:蛴螬的虫口密度与冬小麦产量损失率有密切的关系,平均每增加1头,产量损失0.8610%。防治指标可用ET=Cc/Ec·y·yR·Sc·P来计算。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冬麦田油毡隔离、人工接虫的方法,研究了当地地下害虫的优势种群——蛴螬的为害损失率。结果表明:蛴螬的虫口密度与冬小麦产量损失率有密切的关系,平均每增加1头,产量损失0.8610%。防治指标可用ET=CC/EC.y.yR.SC.P来计算。  相似文献   

16.
水稻负泥虫俗称背粪虫、巴巴虫,在我国主要发生于东北及中南部的一些水稻产区,在黑龙江省是水稻常发性害虫。除危害水稻外,尚可危害谷子、游草、芦苇、碱草等。 负泥虫以幼虫和成虫害水稻,沿叶脉取食叶肉,造成白色纵痕,重者造成全叶变白,以致破裂、腐烂,造成缺苗。即保存活也将造成水稻迟熟,影响产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新疆百合负泥虫(Lilioceris lilii(Scopoli))是贝母生长中的一个极重要的害虫和发现的负泥虫亚科新纪录种.每年发生1代,成虫多在近溪流的岩石缝隙里越冬.越冬成虫从4~6月底相继出现,幼虫出现于5~6月底,卵、幼虫和成虫在田间重叠明显.产卵于叶背面,孵出的幼虫立即啮食寄主嫩叶.为躲避早春冰冻,1~2龄幼虫钻入地下鳞茎内部蛀食造成多数孔道.成熟幼虫在地下10cm处化蛹.5~6月是虫口发生的两个明显高峰.不同地点诱捕试验证明:早春的砂贝母(Fritillaria karelinii(Fish)Baker)和秋天的木山茄(solanum depila-tum kitag)和大刺儿菜(Cephalanoplos setosum(willd)kitam),对百合负泥虫是强效的诱虫植物.试验表明,栽培1;的诱虫植物,远比为防除成虫、幼虫和卵,在整个贝母田间喷洒杀虫剂或沸水的效果好得多.从而避免了残余杀虫剂对药用鳞茎和花枝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针对芦笋田害虫十四点负泥虫,进行了6种杀虫剂(25%高氯·辛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辛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5%功夫菊酯乳油和1.8%阿维菌素乳油)不同施药量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7 d,25%高氯·辛乳油300 mL/hm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25 mL/hm2、2.5%溴氰菊酯乳油225 mL/hm2和2.5%功夫菊酯乳油150 mL/hm2防治效果较理想,防效均>93.2%,并且速效性好、持效期长、成本低,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十四点负泥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十四点负泥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