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经济以其强渗透性和高附加性逐渐融入乡村产业链条,有效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力量。在这一背景下,信阳市紧抓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工作以促进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但试点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农户专业素养不足、科技创新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乏创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人才培养、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生态旅游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前提下,研究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尝试围绕加强总体设计与整体规划等方面加强探索,为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生态旅游互动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绿色农村的发展越来越普遍,生态旅游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将绿色农村与生态旅游有效融合起来发展,已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想要将绿色农村与生态旅游有效的融合发展,就需要将乡村旅游业与传统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和引进绿色生态旅游项目,制定绿色旅游政策体系,推动乡村生态旅游与绿色农业的产业融合,重视乡村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旅游与农村绿色发展的良性互动,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可以通过创意、休闲体验、展示和技术途径实现融合,并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可围绕“基础研究→技术集成→内容制作→策划融合→营销与服务、品牌经营→衍生产品开发与营销、品牌再延伸→消费者购买环节”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价值网络。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看,主要有政府、乡村集体、外来投资商和乡村居民个体,并由此形成多种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背景,明确了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的发展理念与融合效应,对园艺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提出了加强政策扶持、培育园艺主导产业、拓展融资渠道、打造特色产品和注重科技引领等建议,为推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毛凤霞  郭雨 《农业与技术》2023,(12):162-166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兴旺的协同发展刻不容缓,本文研究了陕西省2011—2019年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产兴旺的协同发展动态演进特征及其驱动动力。研究发现,2011—2019年陕西省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兴旺指数偏低,增长趋势缺乏一致性;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兴旺的协同发展基本呈上升态势,但系统稳态不断由高到低变化,系统稳定性有待提升;应该重视技术创新、外部动力及人才质量等驱动动力对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产业兴旺协同发展的改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途径,为了实现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对数字经济时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意义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数字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措施,对农村产业融合进行指导,指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也是根本任务。通过分析厦门的产业发展现状,探索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对策,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方法/过程】选择厦门市同安、集美、翔安、海沧四个区的30个行政村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结论】目前厦门大部分村庄主要的产业仍是第一产业,二、三产业的规模小,产业比例失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由此造成厦门村民的收入仍来自第一产业,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并以产业化思路经营、围绕支柱产业推进三产融合、建立惠及全体农民的教育培训体系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完善资本下乡的制度设计与政策保障、搭建农村电商平台等,进一步促进厦门市乡村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相关工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经济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融合。本文在阐述数字经济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扬州乡村产业应用数字经济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促进数字经济与扬州乡村产业融合的措施,以进一步完善乡村数字化建设的支撑保障机制,加大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的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11.
数字媒体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媒体模式,数字媒体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商业活动中,带动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新时代振兴乡村战略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媒体建设和传播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媒体融合下要完善乡村文化产业内容、实现多种数字...  相似文献   

12.
唐树艺 《乡村科技》2021,(36):46-48
由于生态资源环境的特殊性,山区乡村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在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社会,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山区经济在区域创新中逐渐呈现边缘化趋势.因此,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山区的新型农业振兴业态,不仅能够转变传统农业消费市场业态,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也在现代工业时代为山区农业养殖和种植产品的优化增值起到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乡村振兴的宗旨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融合和农村社会治理改革,实现农村富裕和农民幸福生活的目标。从云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看,其在农业、科技、旅游业以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政策指导不到位、高素质人才短缺、利益主体间联结不够紧密、资金投入不足、品牌建设效果差等因素,导致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效果并不理想,对此,云南省应通过有效的政策指导,投入更多发展资金,加深利益主体间结合,并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品牌建设,以推动云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关华 《甘肃农业》2006,(11):122-123
乡村生态旅游是在传统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带来严重的旅游污染及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协调型的新型旅游形式。但是我国目前的乡村生态旅游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根据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生态旅游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对乡村地区进行生态旅游的经营策略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乡村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湖南乡村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为例,分析目前湖南乡村音乐文化的现实问题。分析认为,湖南乡村音乐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当中起到更大作用,建议打破湖南乡村音乐仅仅附属于乡村文化的惯性思维,通过发展乡村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融合来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数字经济带动共同富裕,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走在全国前列。研究浙江县域数字化影响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总结实践经验,对推动山区县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选取浙江省常山县、遂昌县和淳安县3个山区县,开展实地访谈调研,从县域层面分析数字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借助“遂昌县农村电商模式”“常山县物联网模式”和“淳安县互联网+特色农业模式”3种典型模式剖析数字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结果】数字化对乡村产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具体作用途径包括创造新业态带动就业,降低成本扩大获利空间,提升人力资本吸引返乡创业等。【结论】未来应当在充分考虑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农村数字人才,充分挖掘地区特色资源等举措,推动山区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图3表4参31。  相似文献   

18.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景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216-4218
阐述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类型,分析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为例,根据区位优势、资源现状,浅谈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乡村发展环境,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加速了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现阶段,中国苏州的智慧农业模式以数字信息技术带动乡村多业态融合发展、杭州的电子商务引领模式以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发展重塑产业结构、兰考的数字金融模式以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中国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急需突破科技创新持续供给乏力、乡村新型基础设施水平不高、乡村产业转型资金投入不足、乡村人力资本提质缓慢、涉农法律监管不到位等困境。美国的精准农业模式、英国的订单农业模式和德国的互联网数据共享模式,从政府顶层设计的有效落实、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信息服务技术的创新应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法律保障等方面可为中国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