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但当前传统乡村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呈现出传统乡村伦理道德渐趋微弱、传统乡村文化建设资源流失严重、传统乡村文化建设力量单薄等一系列问题,结合新时代实际情况寻求促进传统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9):219-22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伟大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乡村振兴,离不开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之魂、之脉,要在充分把握其精神特点基础上,深入研究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举措,让农耕文化在传承中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可行之路。本文根据乡村承载的文化特征,梳理山东文化资源优势,总结乡村旅游发展遇到的问题。根据空心村的现象,说明文化振兴有赖于外部因素的作用,提出乡村旅游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策略,即空间活化设计原则,提高产品的体验性与感动性,打造商品化渠道,推进土地流转,缔造旅游工匠精神,以期为我省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徐峥 《乡村科技》2021,(3):30-31,34
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能带领乡村在浓厚的文化底蕴中发展,脱离文化氛围则无法给乡村持久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湍口镇为例,为保护与传承小麦文化,结合时代特点和乡村振兴战略,针对目前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文旅融合、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和传承人队伍建设等对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入活力,为临安...  相似文献   

5.
蔡毅 《新农村》2024,(1):52-53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乡村文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之源。竹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象山县西周镇有悠久的竹文化历史,社区学院要从社区教育着手,帮助打造竹文化品牌、整合竹文化资源、宣传竹文化精神、开发竹文化人才等,赋能乡村振兴,融合创新,使竹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6.
当前,乡村文化面临文化传承主体流失、文化发展载体缺失、文化产业效益失衡困境.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不断破解文化的发展困境,实现乡村文化主体振兴、乡村文化载体振兴、乡村文化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耕文化传承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社会智慧的结晶,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本研究通过分析农耕文化的传承意义,凸显传承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尝试基于农耕文化的经济学属性,借鉴"公地悲剧"的解决策略,提出了九种农耕文化传承模式与实践案例,即罚款与补贴模式、名录保护模式、文物保护模式、农民退出模式、社区主导开发模式、公司主导开发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博物馆模式、文化礼堂模式,为各地农耕文化传承提供适宜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坚持农耕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创造性,加强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保障,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当代乡村治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志性目标和重大战略,是党的“三农”工作总抓手。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更要担负起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责任。通过研究,提出高职院校助力凉山彝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要对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重点围绕凉山彝区产业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环境治理、基层党建5个方面提供帮扶,具体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创新本土人才培养,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参与民族文化建设,传承乡村振兴优秀文化;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结对指导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广西钦州灵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非遗文化采茶戏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将传统戏曲文化振兴和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提出适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并为其他非物质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结合提供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榆林市定边县为例,结合新发展理念,实证研究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着非遗传承队伍青黄不接、非遗文化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非遗文化普及深度广度不够以及经济效益低的困境。要通过开展理念创新、科技创新激活内生资源,协调运用多方平台助力传播,贴近生活盘活非遗,推进非遗开放共享等措施,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对安徽省40个乡村的乡村文化内容、存续情况等开展调研,讨论了乡村文化存续的原因,提出采用乡村文化产业开发的方式,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激活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选取5种安徽省乡村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主导产业型、专业特色型、休闲旅游型、综合开发型和艺术介入型进行典型案例详细分析,以期为安徽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标志,是侗族村民其特有的精神文化家园,也是侗族村主要的文化交流地,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但鼓楼文化受到现代化的冲击。通过对占里侗寨的调研发现鼓楼文化的传承在传承人、传承功能、创新方面存在问题,提出制定合理行业标准,完善政府扶持机制,建设配套基础设施等促进乡村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徽州农耕文化是古山越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主要体现在徽州的语言、戏曲、民谣、风俗仪式等方面,具有相对封闭、和谐共生、礼制为先、宗族为重、内容多样等特点,具有教化、规范、维系、宣泄等社会功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保护传承徽州农耕文化具有践行文化自信、回归乡土中国、繁荣乡村文化、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等方面的价值。对徽州农耕文化的活态保护要坚持适度性、整体性、创新性等原则,具体的路径包括构建文化保护机制、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建设文化展览场所、利用网络传播文化等。  相似文献   

14.
江炎 《甘肃农业》2022,(5):109-111
乡村振兴战略是帮助乡村解决文化与经济落后的主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民族民间体育在传承的过程中,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产业与事业的结合、体育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以及文化建设整合与社区建设联结中去挖掘、传承以及复兴乡村文化.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民间体...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并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愉悦农民、教育农民、为乡村振兴强根铸魂、培养人才等多重功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要外部供给与内部挖掘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的组织供给、人才供给、活动供给和产品供给;另一方面挖掘乡村内部潜力,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发挥新乡贤和乡村知识分子的作用。二要载体搭建与能人培养相结合。既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乡村文化活动载体搭建,又要强化乡村文化能人培养,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力支持。三要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相融合。以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载体、积累资金。  相似文献   

16.
晁辛宁 《古今农业》2023,(1):102-108
本文选取二十四节气代表性传承保护社区“九华立春祭”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九华乡对立春祭祀仪式的修复、回归与展演,分析其在当代语境下被重塑后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性、官方性和延展性,结合立春节气文化在乡村的保护与传承实践,探究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在延续农耕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助推力。少数民族文化振兴,要做到形神兼备,致力于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要重塑现代性,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创造的转化;要将少数民族文化自觉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  相似文献   

18.
叶玲玲 《新农村》2024,(4):14-15
<正>乡贤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对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传承、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等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1.开发利用乡贤档案的意义凡是在乡村有一定声望和影响力的学者、能人等都被称为乡贤。乡贤档案记录着他们的事迹、信息和文化传承等内容。(1)传承乡土文化和历史乡贤的瑰意琦行、道德风范、精神追求等是宝贵的民族财富。乡贤们的著述、信札、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保护,对于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以福建黄田村为研究对象,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黄田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发现,自建设美丽乡村以来,福建黄田村从"三农"主体出发专注乡村振兴在生态、人才、产业、文化4方面的探索,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传统文化保护不充分、文化传承难以落到...  相似文献   

2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文化传承理念为核心的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可以塑造乡村独特的文化形象,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对于发扬乡村传统文化以及提高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实地走访调研的方法,以柏谷坞村为落脚点,梳理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探讨融入文化传承理念的乡村景观设计。为活化乡村特色文化,促进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