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梳理我国脱贫攻坚战役的历史演进过程和成果基础上,重点归纳总结四川民族地区(三州)的脱贫成效,以内生发展动力为突破口,分析民族地区内生发展面临的传统思想、教育水平等问题,试图寻求内生发展动力与巩固脱贫成果衔接机制,进一步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成果。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在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必然选择。但一直以来,相较于外部力量扶持,民族地区乡村内生动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长远发展,迫切需要转变。以青海省泽库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乡村振兴实施情况了解发现,泽库县非常重视培育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通过强化组织制度、挖掘特色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村民主体意识等措施,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培育提供了本土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民族地区内生动力培育“需要-动机-行动”的运行逻辑,以期为其他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予以启示。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人才提出了新希望、新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人才的培养阵地,必须与乡村振兴战略同步升级。民族地区是乡村振兴的薄弱点,通过对广西壮族聚居地农村职业教育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当前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供给对象素质不高、供给定位不清晰、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保障不充足、供给质量待提高等系列困境。以供给侧改革思路为指导,应解放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审时度势多元化培养,与时俱进优化供给结构,因地制宜保障供给条件,对症下药提高供给质量,办好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叠加资源、市场、政策等多重效应,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占尽天时、地利条件,同时面临人和困境,人才成为制约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短板。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机遇、新内涵,指出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需要管理、规划开发、文化创意、生态环保、市场营销5类人才。基于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健全教育培训的机制、构建教育培训的体系、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激活教育培训的动力等建议,以建立适应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5.
当前,部分脱贫地区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部分脱贫群众脱贫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以湖南省湘西州为例,采用SWOT分析法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发现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要素市场化配置不到位、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是制约二者有效衔接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法治视角出发,通过强化产业衔接保障、人才衔接保障、文化衔接保障、生态衔接保障、组织衔接保障,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五个振兴”。  相似文献   

6.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创新扶贫形式,是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2016年农户微观调研数据,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扶贫开发现状和限制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的贫困内生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复杂的民族社会构成及单一的产业结构,旅游业是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战略选择之一,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主导和社区参与作用均不显著,建议从提高参与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及专业人才培养三方面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增强民族地区脱贫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7.
六盘水少数民族乡村社区参与旅游业发展是实现六盘水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六盘水少数民族社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包含了在乡村振兴这一系统下的诸多"矛盾"统一体,如:外在动力与内生动力的矛盾,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两个方面辩证统一,借助外在的国家的政策措施,少数民族社区居民、村民发挥自身的内生力量,因地制宜地让绿色生态的旅游业提供出来的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符合游客的需求,增加少数民族居民和村民的经济收入,使得产出的物质力量推动少数民族社区居民和村民的思想理念、少数民族文化和社会等精神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六盘水市整体的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脱贫攻坚战完成以后,绝对贫困问题已经消除,多维贫困问题将长久存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民族地区贫困的特征、类型及成因的研究有助于推动该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根据典型民族地区南华县的实际情况来看,民族地区具有贫困发生率高、返贫风险高、贫困地区连片分布三个主要特征;民族地区的多维贫困主要表现为思想文化贫困、能力贫困、个体内生动力缺乏三类;贫困原因主要在于生产经营方式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条件滞后。  相似文献   

9.
民族贫困地区人口生计脆弱、经济发展滞后,集中表现为物质资本匮乏、人力资本低下、社会资本不足的多维贫困。在2020年时间节点约束下,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民族贫困地区需遵循内源性发展理念,构建以内生动力培育,多元主体参与的贫困治理框架,逐步打造一种以政府扶贫资源为依托,以培育内源性发展能力为动力机制,以内源资源开发为增收模式的可持续性、稳定脱贫路径。结合库克拜村减贫实践分析发现,政策、行政、制度等扶贫资源有序推进,在物质资本层面实现贫困有效干预;民族贫困地区实现从外部资源推动到内在素质提升转型,贫困群体由"被动脱贫"向"主动脱贫"转变;基于优势草场资源开发,民族贫困地区人口生计多样化,脱贫稳定性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有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成为人类历史的壮举。但仍应清醒地意识到,前期贫困程度深,发展持续滞后地区要巩固脱贫成果,尤为需要加强内生动力建设,确保居民能切实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做到真正"让钱袋子鼓起来"。通过发展居民内生动力为基础的农产品电商平台销售以获得持续发展的渠道,以地区农业发展为主体,能够稳定农村劳动力,推动农村服务产业发展就地转化富裕劳动力,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农村电商发展带来新鲜血液与原动力,实现一体三翼的内生动力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乡村内生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基于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对乡村内生发展研究的成果和不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内生发展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征;主流观点认为农民是乡村内生发展的主体,需要对农民的主体性进行重塑;乡村内生发展能力是一个能力体系,乡村内生发展能力的提升具有多维度路径和多元性途径;乡村内生发展的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对乡村内生发展研究进行展望,认为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研究:乡村内生发展的时空尺度、乡村内生发展过程中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关系、村内生发展能力建设、乡村内生发展的边界问题、乡村内生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王冬丽 《安徽农业科学》2022,(12):126-129+145
乡村振兴作为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乡村旅游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南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乡村问题一直备受国家关注,乡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胜利,而后脱贫时代如何使得乡村贫困不再次发生,并向乡村振兴迈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作为一个发展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乡村旅游这一“造血”式途径来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有助于可持续发展。以广西民族地区为例,通过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和问题,即在该区域发展乡村旅游的动力因素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理清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提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向全域旅游发展,通过“绿色+”丰富旅游资源、“旅游+”设施配套齐全、“电商+”产业高度关联、“人才+”可持续性发展等途径来实现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村寨镇化”的发展,可以助力中国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工作。本文选择海南民族村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在城镇化影响下海南少数民族“村寨镇化”演变中的内在逻辑,重点考察未来民族村寨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少数民族村寨镇化是乡村发展现代化的方式,在现阶段乡村振兴推进的大背景下,海南民族村寨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产业资源、风土人情等实际情况,发挥产业各自优势,探索村寨发展新模式,吸引人才及村民返乡发展,增加了民族村寨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落实,离不开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衔接。对此,玉树州立足实际提出十项措施,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全过程、稳定安全生产、抓好民族团结,在激发内生发展动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挖掘独特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理顺了两大战略的衔接关系。基于玉树州的成功经验与实践启示,各地可结合自身实际从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强化生态保护三个维度予以着手,扎实推动乡村振兴的稳步有序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激发贫困村脱贫内生动力,实现脱贫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在培育脱贫内生动力方面,各村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方式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从而实现整村脱贫。通过对脱贫典型村庄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索合理的、可借鉴的脱贫内生动力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6.
《安徽农业科学》2020,(5):250-253
经济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一直是我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我国云南省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近年来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一村一品""协会+基地+农户""生态旅游""现代化产业园区"等产业扶贫模式,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制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水平低下、产业主体发展能力弱、贫困户产业扶贫参与度低、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产业扶贫收益未能完全流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必须加大产业扶贫支持力度、做好扶贫产业定位、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才能切实提升产业扶贫实效,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做出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素是人才队伍建设,在推动农村现代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对于公共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日渐增长。加强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资源开发,使乡村振兴拥有最强劲的内生动力,是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手段。然而,当前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的开发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就我国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开发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及研究,发现了诸如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引进难、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的人才资源考核激励机制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农村公共管理人才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需要依靠农村自有的劳动力实现,但是现实状况是农村劳动纷纷涌向城市,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存在人员流失、发展缓慢、培训体系不健全、内生动力不足、专业人才欠缺等问题。要突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这些困境就要从宏观与微观两处着手,既要注重制度构建,还要注重政策落地,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转化现有劳动力“存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为乡村振兴保留和引流更多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内源型(或者说内生性)发展理论是20世纪70~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理论,它是一种寻求从地区内部,利用地区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推动地区发展的理论。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角度看,一个地区能否加快发展、实现长期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内生的经济增长动力。在外向型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需要我们转变发展观念,从内部寻找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径,这对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在农村地区,关键在于增强广大农民的内生动力,推动共同富裕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广大农村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要求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促进农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广大农民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要求出发,探索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