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茶产业是咸宁市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从茶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剖析了茶产业助力咸宁市乡村振兴的优势及其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茶产业发展助力咸宁市乡村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黄利敏 《乡村科技》2022,(20):57-60
茶产业是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的重要产业。调查发现,梅县区茶产业发展存在茶叶品质偏低、茶叶品牌知名度低、龙头企业不足、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和产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为充分发挥区域特色茶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梅县区需要加强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茶叶品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培育龙头企业,做强茶叶产业主体;推进茶旅结合,促进三产融合发展;重视制茶技术人才培养等。  相似文献   

3.
吴胜彬 《农技服务》2023,(11):107-110
安顺市茶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是安顺市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为安顺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总结安顺市茶产业在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市场结构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安顺市茶产业在规模化发展、市场品牌打造、产业链条延伸、专业技术人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体系支撑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优化茶园布局增强规模效应、以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水平、严格质量管理突出竞争优势、推动加工升级促进品质提升、培育公用品牌、完善流通体系强化精准营销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汪函丹 《特产研究》2023,(3):179-182+186
产业发展是带动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助力,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江西D县为例,通过访谈及实地调查,了解到当地茶产业发展具有多方主体合作与共赢、地区品牌建设与发展、茶业产品的市场扩张等产业发展特点,但同时存在“马太效应”下的阴影、地区性产品品牌竞争力弱和产业扩张动力不足等问题。对此,需要合理发挥政府作用,促进产业联合、产业融合,完善品牌特色文化内核以及产业销售链创新,多方位发展,最终助力实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芒市茶产业发展的概况,分析了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从8个方面提出了芒市茶产业发展的建议,为提升茶产业发展,促进茶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推动芒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11月6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出台《云南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高位推进全省茶产业提质增效、茶农持续增收、茶区脱贫攻坚,以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方案》明确打造大产业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我省茶产业物种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7.
客观调查分析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岭头茶产业发展情况,指出存在茶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产业发展层次低下、产业链正走向中低端环节及品牌建设能力弱等问题,从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等视角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如何依靠地区特色优势茶产业创新模式,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带动农民增收,助力饶平县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藏雪茶是青海唯一的本地茶叶,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是其主产区。班玛县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藏雪茶产业是班玛县的重点扶贫产业,为班玛县的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该县的藏雪茶产业正朝着生态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发展劲头十足。但是,班玛县藏雪茶产业因起步晚、受地域限制等因素,存在许多不足,亟待完善。通过推行"党建+"工作模式、做好"藏雪茶+"系列文章和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段,能够进一步以藏雪茶产业巩固班玛县的脱贫成果,助力班玛县早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出乡村振兴的青海样板。  相似文献   

9.
张博  刘挺 《农技服务》2022,(12):94-96
茶产业是助力盘州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为盘州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推动盘州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总结盘州市茶产业发展在示范带动、品牌引领、技术服务、市场拓展、质量安全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分析盘州市茶产业发展在生产规模化、加工、企业培育、品牌创建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强化技术服务、加工升级、品牌提升、市场拓展、资金支持、示范带动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茶产业为例,分析茶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探索松阳市“茶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促进当地茶文旅融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1.
发展茶产业可带动地区提质增效和增加农户收益,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三江侗族自治县利用生态优势,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培育荼产业龙头企业,出台激励政策,促进产品销售,创建核心品牌,加强人才培养等推进荼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三江侗族自治县发展茶产业主要经验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资金保障、引领绿色发展、提高产业品质、完善配套设施.为进一步促进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应提升产业品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加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升规划研究和服务能力,基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规划实践,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层面分析规划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提出强化规划引领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茶产业是屏山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于促进屏山县茶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屏山县茶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屏山县茶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更新产业品种、扩大茶园规模、引进和培养人才、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等促进屏山县茶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之一。茶产业和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现实融合需要,茶业的市场需求和旅游价值促使其通过产业融合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以中国江北茶区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陕南安康市为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及茶旅产业发展优势和条件,提出了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以茶旅融合促进陕南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陕南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出发,梳理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村金融指数和乡村振兴指数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农村金融和乡村振兴持续推进,但整体发展水平低,区域差异显著。面板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结果显示,农村金融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实现,但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整体效率不高,分布格局与农村金融扶贫格局一致。基于此,提出农村金融要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做好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发挥主体优势、探索新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下,贵州的茶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要采取合理化的策略将贵州茶产业发展壮大,将其推广到世界各地,从而可以更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烟台市大力发展茶产业,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着力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提升产业水准,加快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助推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茶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基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当地普洱茶产业发展优势,指出当地普洱茶产业发展存在产业竞争力低下、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品牌效应差、茶文旅融合不足、科研能力弱、保护古茶树意识不强及销售模式单一落后等问题,并提出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品牌效应、促进茶文旅融合升级、提升科研能力、加强古茶树保护和开发、开展多元化销售等对策,以提高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茶产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促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需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在这一背景下,通过产业振兴推动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化,形成新的、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式。鹤峰县邬阳乡拥有适宜茶叶生长的优越自然条件,通过结合自身优势,借鉴先进生产经验,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茶产业之路。邬阳乡茶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境。在梳理各地区已有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茶产业发展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分析邬阳乡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茶产业扶贫中主要存在方式单一、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茶产业带动扶贫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茶旅融合、政企结合、增强茶产业扶贫活力等对策建议,以此来实现当地产业兴旺、富农增收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梳理既有成果对深化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有助于推动有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以CNKI收录的220篇文献为样本,采用主题聚类分析范式对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述评,具体包括六大主题:(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农业产业链与产业化、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金融扶贫、互联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在述评基础上总结有关研究现状及不足,提出未来研究建议和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