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瑞霞 《广西农学报》2022,(5):51-55+63
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意义重大,不仅是国家安全屏障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和实施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当前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面临多重困境,产业结构基础薄弱、生态化意识不强,产业要素流动受限、生态化动力不足,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生态化效益不高。新时代对民族地区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以农民富裕为目标,把生态化与现代化协调推进,并能够充分发挥乡村牧区多元功能。在发展实践中要增强产业生态化意识、优化乡村牧区产业空间布局,加大服务资金人才调配力度、增强产业生态化动力,建设生态化全产业链、提高乡村牧区产业生态化效益。  相似文献   

2.
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当前主要存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短板突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不足、民族文化挖掘不够等方面问题。基于此,通过提高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民主体地位作用意识,加强民族地区文化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等措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虽然长期以来获得了国家政策扶持、财政补贴等系列优惠政策,但我国民族地区不少乡村仍陷入产业萧条、村庄发展条件不足的低水平自我循环。乡村陷入了难以吸引现代化治理资源、内部治理机制与效能难以生成与发挥及乡村缺乏治理软实力等治理困境。扭转乡村产业颓势、走出治理困境的关键是增强村庄的内在引领与组织力量,加强基层产业的自我规划与发展能力及重振乡土文化价值以提高乡村融合力。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淳朴的民风民情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游客,现今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前景。民族地区乡村虽然具备发展旅游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但是民族地区乡村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困境。通过对鹤峰县燕子镇石龙洞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个案研究,总结出民族地区乡村发展旅游面临着乡村精英缺失、乡风乡情淡薄、民族文化消逝等现实困境,可通过培养和留住乡村人才,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培育乡风文明,营造和谐的乡村氛围;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村这3项重要举措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路文娟 《甘肃农业》2023,(6):104-107
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发展中最基本、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因此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如果缺乏足够的文化建设,地区发展都将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本文以陇南为研究对象,发现陇南乡村文化建设在发展规划、村民素质、基层文化队伍、特色文化元素等方面面临困境。为了解决这些困境,专门提出了强化陇南乡村文化建设整体规划布局、确保村民成为乡村文化建设主力军、加强乡村基层文化建设队伍建设、认真挖掘陇南乡村特色文化等解决对策,以期提高陇南乡村文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叠加资源、市场、政策等多重效应,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占尽天时、地利条件,同时面临人和困境,人才成为制约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最大短板。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机遇、新内涵,指出民族地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需要管理、规划开发、文化创意、生态环保、市场营销5类人才。基于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健全教育培训的机制、构建教育培训的体系、创新教育培训的方式、激活教育培训的动力等建议,以建立适应民族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发展事关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社会和谐。四川民族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当地人才匮乏、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因素制约,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要从生态保持与经济开发、人才引入与培育、发展内生动力激发与融贯这三方面着手,将民族地区发展自觉主动纳入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以推动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大学教师影响力是关乎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大学教师专业影响力来源于教师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专业知识资本、教育价值取向以及教师个性特征与人格魅力。在分析大学教师专业影响力动力不足、影响单一、影响范围局限等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指出大学教师需要加强道德修养、抱定教育信念、强化专业实践、增强互动互促、明确育人职责、彰显教学个性以提高群体专业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大部分民族都聚集于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文化等种种原因,我国的民族地区的经济相对着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这正是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摆脱经济落后的重大机遇,民族地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大短板,实现其经济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之一。文章主要就是探索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富民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乡村旅游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但大部分地区由于当地政府引导不足,缺乏统筹规划,导致开发滞后。我们通过分析天祝县朵什乡旅游发展优势、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实地调研结果探讨了民族地区未来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朵什乡旅游开发的建议,旨在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通过对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分析,认为目前民族地区高校教师资源配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专任教师有效供给不足,表现在热门专业基础课、实践型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严重短缺,教师资源总体配置中高职称、高学历、骨干教师少,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因此,提出宏观上应做到科学规划、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实行优惠政策;微观方面应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调整结构、引进人才、依法治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以期达到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面临一些困境,如乡村文化日渐式微、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等,可以从重塑乡村文化价值、打造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积聚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动能、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建设关系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与发展,时代进步对乡村教育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于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结构失衡、专业不敷、人才流失是乡村教师高质量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其中“人力”代际引起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缓慢、“资本”特殊导致教师保障制度结构不当、“人力资本”不衡诱发乡村教育质量不高是其主要影响原因。对此,需要变革教育培训与巩固教师社会地位、保障教师待遇与改进教师工资制度、优化教师评价与保证师资力量回流,从而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在维护民族地区和我国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全国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方法】基于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探析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障碍与困境,探讨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结果】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障碍和主要困境为思想观念尚滞后,生态文明理念薄弱;生活方式尚陈旧,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仍然存在;工业污染尚犹存,生态污染问题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受损较为严重四个方面。【结论】从加强思想引导、突破理念壁垒;推动绿色转型、改革发展模式;严查污染发源地、完善生态法治建设;进行生态修复、强化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提出有效路径,确保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多种原因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补齐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正是我国民族地区农村抢抓发展机遇,实现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探讨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经济困境,并探索其解决办法,是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数字乡村是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作用于农业、农村、农民等各个层面的载体,是农村地区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举措,也是信息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甘肃抢抓“互联网+农业”重要机遇,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基础条件落后、乡村数字产业起步慢、宣传力度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诸多困境,需要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培育内生动力、推进成果普惠共享、壮大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等方面支持甘肃数字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中还存在数字技术应用的主体认知不足,数字化理念发展滞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服务水平不高;数字化人才供给不足,数字技能应用水平不高;协同机制建设不足,数据共享滞后形成“数据孤岛”等困境。为此,应采取增强数字技术应用的主体认知,强化数字技术理念;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数字化人才供给,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强化多元协同机制建设,促进数字元素的共享等举措,为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治理有效”,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工程,加强和创新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民族地区乡村基层治理是我国乡村基层治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地方治理的基础,治理成效如何,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否整体实现的战略大局,也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面临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双重困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推进乡村治理的关键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建对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才能全面地推进民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更提出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教育方针。相对于城市教师而言,乡村教师这一大群体正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关于乡村教师的发展与政策,也是当今讨论的重点内容。乡村的经费保障、师资建设等会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乡村师德建设、提升乡村教师专业质量与素养、健全乡村教师管理制度以及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等,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国家和地区也越来越多关注乡村教育及乡村教师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西北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环境等因素增加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难度和挑战。针对西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困境,建议构建以村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组织作为协助力量、农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明确每个参与主体的职责,形成高效治理合力,促进西北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