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前言Horne 曾于1978年报导过,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海岸的一片巨桉(Eucaly-ptus grandis Maiden)试验人工林中,在1976~1977年期间进行精心培育,经过13个月之后,木材产量提高,约27倍于未处理的对照林木的木材产量。为了达到速生,采用一系列综合措施,林地经过犁耕,不断对树木施复合肥(氮、磷、钾和硫),林地经常除草,用杀虫剂防治食叶昆虫。采取措施的林木生长速度大大加快,故此认为有必要对处理过的和未处理过的对照木的性质进行比较。试验用的试材取自1979年的非商业性疏伐木,树龄近30个月,其带皮平均直径在离地30厘米处测定,速生树木为10.4厘米,未处理的对照木为4.3厘米。分别对下列材性作了测定:基本密度,纤维长度、直径和壁厚,导管直径和数目以及射线体积率。  相似文献   

2.
前言松干害虫被害的扩展近十年来,松树枯死现象有不断增大的倾向,其标志是松林被害面积在扩大。而且,凡是侵入松材线虫(Bursaphelechus liqniclus)的松林均引起松树枯死。据报道有下列地区相继发生被害:茨城县(1971年确认)、琦玉县(1974)、宫城县(1975)福岛县(1976)、新泻县(1977)、群马县(1978)、山梨县(1978)、岩手县(1979)及山形县(1979)等。而且,  相似文献   

3.
<正> 一、引种概况油橄榄在我区引种最早的县是来凤,该县1970年开始从省引进60株扦插生根苗;恩施1972年引进300株一年生苗,其中地所100株,恩施县200株;1974年、1975年这两年全区各县才开始普遍试种,共引进4716株.全区大面积发展油橄榄主要在1977、1978、1979这三年,从1970年至1979年全区共定植121,936株(其中:巴东40,908株,建始35,464株,恩施18,249株,来凤11,897株,宣恩3,446株,合丰5,538株,利川6,214株,地区林科所320株).1974年来凤县开始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红松苗木不足,促进红松人工林的迅速发展,我所于1975年春在草河口公社西沟生产队,选择东南坡、坡度18°的地方,进行了13年生红松幼树移栽造林试验,共移栽一千多株。据1978年8月份调查,保存率85%,平均树高3.33米,直径3.9厘米,各年平均树高生长:1978年0.46米,1977年0.48米,1976年0.50米,1975年(即栽植当年)0.15米,1974年(栽植前一年)0.50米。  相似文献   

5.
一、导言大气养分通过降水进入森林生态系统的为降雨中溶解离子和凝聚核子或灰尘中的干沉积物(Likens等,1977;Chadwick,1978;McColl和Bush,1978;Zinke,1980).同森林植被相互作用的穿透水和总降水,通过从植物表面淋洗的沉积物质和从植物组织淋溶的养分所富集(Switzer和Nelson,1972;Rolfe等,1978;Zinke,1980)。经过  相似文献   

6.
据纽约州约1882年首次报道,杨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是从原产地欧洲传入的一种杨、柳树蛀干害虫。它不仅为害杨柳树,也会侵害桤树和桦树(Baker1972)。一旦干基受害可使幼树生长减弱直至折断,较大的树干由于幼虫多次为害形成许多虫道,材质就会受虫道以及虫道木材变色和真菌危害的影响,病原菌可由杨干象的侵入孔侵入到树体内。杨干象在欧洲是杨树的主要害虫,在美国对柳树的危害也极为严重。在欧洲杨干象是很难控制的(Lapietra 和Arru 1973),在北美尚未发现它的天敌。1977年以前,在杂交杨苗圃种植园中的杨干象还未引起人民的重视(Thomas 和 Rose1979和 Beique 1977),但是,当杂交杨种植增加时,作者们认为,杨干象将是一种危害杨树的主要害虫。Vallee(1979)认为,“在魁北克省,杨干象是危害杨、柳树最严重的害虫”。Vallee(1979)和 Beique(1979)把蛀干害虫造成的危害同抑制树木生长的落叶害虫相比较,认为在杂交杨人工林中,监测蛀干害虫更为困难,这需要(经过培训的)观察人员在杂交杨和天然杨树中,扩大调查范围,记录害虫的危害程度及影响。从1882年以来,栖居在柳树和杨树天然林中的杨干象,已扩散到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北部,据 Beique(1979)报道,在魁北克省,每年调查2000多个欧洲山杨、香脂杨、大齿杨和伦巴弟杨样本,发现有80种昆虫,其中蛀干害虫杨干象、三种天牛(Saperda spp.)和一种透翅蛾(Aegeria sp.)是危害树木最严重的害虫。据作者调查表明,杨干象主要寄生在安大略省南部的杂交杨、天然香脂杨和柳树上。1977—1978年调查,在杂交杨中杨干象危害程度较轻,但是,1979—1980年在调查树木受害程度时,发现在3年生以上的人工林中虫害很严重。  相似文献   

7.
刚果12号桉(EUCalyptus 12ABL)是自然杂交的后代。近年来,刚果(布)将刚果12号桉列为大规模人工造林主要树种之一。自我国林业部门1972年从非洲刚果引进此桉后,1973年分别在广东、广西等地的一些林业单位试种。1977年我院橡胶所研究课题组从广东、广西各试种点母树上进行引种。作为防护林树种栽培。分别试种于华南热作院试验农  相似文献   

8.
了解植物的叶面积,对于计算植物生产率、研究气体交换现象、测定林冠郁闭度等许多方面有用。叶面积计用于测定植株上摘下的或连在小枝上的一片阔叶的面积是有效的。然而,问题是缺乏直接测定全株总叶面积的方法。Grier 和 Waring(1974)、Snell 和 Brown(1978)等人的研究表明,木本植物叶的生物量与茎中输导组织的横切面面积是紧密相关的。而且,因为叶表面积和干重之间的关系紧密,所以,叶或针叶面积与边材面积也是紧密相关的(Rogers Hinckley,1979;Waring 和 Others,1977)。于是,只要测出树干中边材面积,就可估算全株叶面积。我们在研究森林树木的耗水量及其在水文循环中的作用方面,需要叶面积的资料。就洛基山中部的亚高山森林树种来说一般缺乏这些资料。研究株冠各个部分的气体交换现象。还需估计叶的垂直分布。叶面积和茎的输导组织面积的相关性,可能是以株冠的需水量与茎的导水能力之间的生理平衡为基础的。于是可以设想,不仅可以确定全树冠的叶面积与该树冠之下茎的  相似文献   

9.
低温冷害是农业的一大灾害。低温冷害年各作物生长都欠佳,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困难。但对于天然生长的未经人为干涉的森林树木来说是否也具有同样情况呢?为此我们调查了建国以来(1949~1975年)20几年间长白山低温冷害同几个主要树种胸径生长之间的关系。1949~1975年主要低温冷害年(标准是△(?)_(5-9)≤-2.5℃)是:1953、1954、1957、1969、1971、1972年。树木胸径生长资料是根据1975—1976年《吉林省年轮资料汇编》  相似文献   

10.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人类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士失、土 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战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 防治有毒化学品污  相似文献   

11.
<正> 松线虫 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Mamiya et Ende,1979)也称松材线虫、松木线虫和松干线虫,在日本是一种危险性线虫。松树一旦感染上此线虫,无论树龄大小,树势强弱,几个月内就会枯死。1978年日本灾情达到高峰,木材年损失量为243万立方米,占全国木材年需要量的2%。目前除北海道外,几乎蔓延至全国。法国东南部的地中海沿岸(1977),美国在33个州也发现有线虫发生(1979)。 1980年10月,我们在浙江省肖山县北干山考察松干蚧时,发现松树枯死株率达32%,受害对象有马尾松、黑松。我们在考察树木致死原因时,除发现被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危害外,还怀疑有线虫。1981年6月采到几头新羽化的松褐天牛成虫,发现  相似文献   

12.
前言在澳大利亚正在研究由樟疫霉菌(Phytophthora cinnamomi)所引起的桉属树种根腐病的直接或间接的生物防治方法的可能性。Broadbent 和 Baker(1974)等对土壤和根际微生物区系在抑制樟疫霉菌的作用方面完成了大量的独创性的研究,Shea(1978)等报告了艳美相思(Acacia pul-chella R.Br.)对真菌的孢子囊产生的影响。在维多利亚,有一些金合欢属树种天然地生存在下层林内,而其中一些种表现出对樟疫霉菌有高度的抗性。这些下层的金合欢属树种,虽然经历了火烧,也能轻易地更新(Shea 1979),同时象这些豆科植物还可以固氮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Lawrie1981),它们就提供了一个可以减少病害发生,改善树木生长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  相似文献   

13.
引言澳大利亚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发生一种“后生树顶枯病”使30—100年生斜叶桉(Eocatlyptus obliqua)和王桉(E.regnans)生长逐渐衰退(Bowling和Mcleod 1968;Kile 1977;p Podger 1980)。这种病害自1964年(Bowling Mcleod)被认识以来,病情日趋严重,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在不同立地条件的林分已有很大面积发生,影响树木的正常生  相似文献   

14.
在巴西,研究人员对间距分别为3.0×2.0×1.0,3.0×1.5×1.0,2.5×1.0×0.5,3.0×1.0,1.5×1.5和3.0×0.5米的树木进行的研究显示:树木间距和生长率对木材密度、胸高直径密度或树皮密度均无影  相似文献   

15.
树木直径、树高、随时间变化呈有规律的增长,赋予空间概念即构成所谓产量(材积)。各个时段的产量,形成时间序列。通常用适当的曲线拟合这个过程,但在描述直径、树高、材积生长过程时,因环境因子变化导致的产量变化却被忽略。然而,这种变化对於研究林木生长与环境关系很有价值,从营林学角度尚很少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掘估计全球每年的生物团氮量约在1亿吨以上,其中共生固氮占了70—80%。因此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分离非豆科树木根瘤内生菌的工作直到1978年获得世界上第一株Frankia放线菌以来,国际上先后采用1.酶消化法(Callaham等1978年),2.显微解剖法(Berry and Torrey 1979年),3.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Baker,Torrey and Kidd 1979年),4.锇酸消毒根瘤切片法(Lalonde等1981年),  相似文献   

17.
<正> 红杉(Sequoia semperiems(lamb)Endl)原产美国加利福尼亚西海岸,它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我场于1977年、1978年从杭州引入红杉扦插苗,栽植在成都和洪雅林区,生长欠佳、偏冠。为了诱导红杉适应本地生长,扩大生理生态适应幅度和加速红杉苗木生产,1979年以来,我们将红杉嫁接在杉科其它种树苗上,观察其成活和生长情况,并对嫁接技术以  相似文献   

18.
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在全省现有用材林中蓄积量占首位,为39.5%;林地面积占25.6%,居第2位;木材产量占年产量的60%以上。自日本林学家安藤贵(1968)的林分密度控制图创立以来,中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获得了许多成果,如日本菊泽喜八郎(1978)、美国的Drew和Flewelling(1977~1979)、中国的尹泰龙(1978)、周本琳等(1980)、刘景芳等(1980)和姜文南等,均编制了不同林分密度控制图。但未见有关白桦林分的报道。因而编制此图,以便通过人为的干预,使白桦林在生长过程中,保持最佳密度,提供最多的木材产量或发挥最大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日本松蛀干害虫的为害,从1971年起急剧增加,1973~1975年度已超过100万米~3。1977年制定了《松蛀干害虫特别防治法》,推行飞机防治,然而,1978年受害的仍有207万米~3。这一爆发性的为害,到1979年竟达243万米~3,1980年稍微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20.
《林业科学》1977年第3期刊载了《模拟样地抽样调查法》(以下简称《模》文)。1978年第4期刊载了《象限模拟样地的初步探讨》(以下简称《象》文)。1979年第4期刊载了《中距模拟样地森林抽样调查方法》(以下简称《中》文)。并且,从1979年第4期开始,又开设了“关于模拟样地森林调查法问题讨论”专栏。一些同志曾就这一方法的理论与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征询我们的意见,并希望把这些意见在所设专栏中谈一谈。为此,特提出以下意见与以上诸文的作者以及关心这一方法的林业工作者共同商讨。在以上三文中,都有一共同特点,即对于每一样本单元,所测定的林木株数是固定的。这与《林业勘查设计》1972年第1期中《6株木抽样及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