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沈大刚  刘英年  杨挺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470-2470,2497
研究了氮磷钾配合施用对干旱山区仁用杏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磷肥配合施用有利于干旱山区仁用杏幼树的生长;叶片中全K的含量和根施K量呈正相关,全N、全P含量规律不明显。最后提出了干旱山区仁用杏幼树的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2.
干旱山区仁用杏开花坐果及果实生长动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五”期间,宁夏南部山区把“两杏一果”开发作为扶贫重点工程,工程计划1996—2000年发展山杏加万亩,仁用杏22万亩,梨0.7万亩,枣3万亩,核桃3万亩,鲜食桃、李0.3万亩。截止1999年底,已完成两杏35万亩,其它7万亩。两杏中仁用杏占55%。目前定植的山杏和仁用杏已开花结果,4年生单株平均产量为2.78kg。每1kg仁用杏仁售价40  相似文献   

3.
不同整地方式对火炬松幼林生长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整地方式对火炬松幼林生长及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表明:6年生火炬松生长量、生物量均呈全垦〉带垦〉对照。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生物量均呈对照〉带垦〉全垦。在确定火炬松丰产林整地措施时应综合考虑整地的生长效应与保护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统一。建议在类似该试验地的立体条件下,采用带垦整地方式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秸秆还田的条件下,农民习惯耕作方式措施的基本苗、出苗率、越冬期群体数、拔节期群体数、成熟期群体数较少,同时土壤水分、抗寒能力、产量也较其它处理差;翻耕和耙实镇压可以明显提高基本苗、出苗率、越冬期群体数、拔节期群体数、成熟期群体数,减轻小麦冻害,并能提高小麦产量,其中翻耕+耙实镇压效果较为明显,且与其它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翻耕和耙实镇压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含水量和抗霜冻能力,其大小依次均为处理4处理3处理2处理1。  相似文献   

5.
整地方式对火炬松幼林地土壤肥力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整地方式对火炬松幼林地土壤肥力及生长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整地方式在整地初期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作用表现为全垦〉带垦〉块垦,而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不大,经雨水冲刷和淋溶作用后,6年生林地土壤肥力呈现块垦〉带垦〉全垦的趋势。整地方式对火炬松幼林生长有显著影响,6年生火炬松生长量、生物量均为全垦〉带垦〉块垦。整地方式的经济效果为带垦〉全垦〉块垦。营造火炬松速生丰产林决定整地措施时应综合考虑整地的生长效  相似文献   

6.
整地方式对马尾松幼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马尾松造林地上开展不同整地方式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整地方式在造林初期对土壤物理性质产生影响 ,表现为全垦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效果最好 ,带垦次之 ,穴垦最差 ,而土壤化学性质差别不明显。造林 5年后 ,整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表现为穴垦 >带垦 >全垦 ,而林分生长状况则表现出全垦 >带垦 >穴垦的趋势 ,这种生长差异随着林木年龄增长将减少乃至消失。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田耕作方式也发生着不断变化,已由传统的笨犁木耙为主发展成拖拉机耕耙为主,土壤耕作层的理化性状也随着耕作方式的不同发生着相应变化。总体而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人力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时效率,给抢墒抢时播种带来了较多机会,但是土壤耕层理化性状的不良变化却给小麦生长带来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9.
为探讨马尾松幼树生长情况,以便为马尾松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依据,在福建省大田县广平镇进行了不同抚育措施对马尾松幼树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抚育次数对9年生马尾松幼树胸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抚育次数越多生长越好,但差异很小,没有达到显著差异;对树高生长有较大的影响,抚育次数越多反而不利于树高的生长,树高生长以第四年的一次抚育最好,其树高生长量与四年六次和四年四次抚育之间均达到了显著差异。马尾松幼树能够在与杂草竞争中生长,造林后1-3年可以不抚育,只须在第四年进行一次抚育即可。这不但能保证幼树的生长,而且能够较大地降低营林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人为干扰有利于林地的水土保持,增加森林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
11.
豫南山地发展美国大扁桃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士林  郑芳  李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71-4571,4584
从发展大扁桃优势和豫南山区现状、气候条件以及试种大扁桃经济效益等方面来分析豫南山区种植美国大扁桃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豫南山区发展大扁桃生产是切合实际的,并且是提高土地附加值、使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不同叶面追肥处理对油茶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成  黄继山  付俊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40-141,156
[目的]促进油茶幼苗的生长,使幼苗出圃时植株更加繁茂健壮。[方法]用九二零、磷酸二氢钾和尿素的不同浓度组合对油茶幼苗进行叶面追肥,研究不同组合的叶面追肥配方对油茶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最适宜油茶幼苗生长的追肥配方。[结果]不同的叶面追肥配方对幼苗生长影响不同。促进油茶株高增长的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九二零0.02%+磷酸二氢钾0.30%+尿素0.30%的混合溶液;促进油茶叶片生长的最佳配方为:九二零0.04%+磷酸二氢钾0.30%+尿素0.30%的混合溶液;促进油茶茎粗增长的最佳配方为:九二零0.06%+磷酸二氢钾0.10%+尿素0.50%的混合溶液。综合各类指标,最适合油茶幼苗生长的叶面追肥处理:九二零0.04%或0.06%+磷酸二氢钾0.30%+尿素0.30%。[结论]该研究为油茶的叶面追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运城旱地小麦不同方式地膜覆盖增产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1997年,在运城市峨嵋岭旱源区以露地常规条播为对照,就地膜平铺全覆盖精量穴播和起垄半覆盖精量条播技术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地膜覆盖方式对小麦均有较好的增温和保墒效果,改善了麦苗生态环境,协调了小麦对水热条件的需求,促进了小麦生育进程,延长了幼穗分化和灌浆时间,使单株分蘖成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明显优于对照,达到了每亩增产87.3和54.6kg的显著效果。而两种覆盖方式间的效果差异不显著,从而肯定了两种覆盖均不失为旱地小麦实现高产稳产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法对整地方法与锥栗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锥栗不同整地方法之间的果苞数和产量差异显著,经过整地的A、B、C、D标准地的果苞数和产量均大于不整地的E(ck)标准地。采用坡改梯整地栽植锥栗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干旱盐碱区耕作方式改变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提高环渤海干旱盐碱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有效耕作模式,采用对比试验设计,分析了夏玉米深松播种-冬小麦沟播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旋耕播种技术的土壤性质和作物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深松措施改善了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上层土壤容重降低0.5 g/cm3,孔隙度增加5.0%,饱和导水率增加几个数量级;20~4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6.7%,利于作物吸收利用,上层土壤含盐量随含水量的增减相应地变化,并没有出现增加趋势,不存在次生盐渍化的潜在为害;夏玉米和冬小麦分别增产24%和52%,显著提升了干旱盐碱区粮食增产能力。夏玉米深松播种-冬小麦沟播一体化技术可以为盐碱障碍耕地的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为该地区的粮食安全提供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16.
研究通过水旱地小麦品质性状分析试验表明,同一品种小麦品质受浇水影响,旱地品质优于水地,且水旱地小麦品质性状的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变异系数最大大于40%,品种间水旱地品质性状变异性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杏树具有耐旱、耐瘠薄、生长快、结果早、适应性强等特性,是西部大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的主选树种之一。笔在干旱沙地上连续2a进行了杏树坐水播种育苗技术探索,研究总结出了适用于该地区恶劣气候环境条件下的杏树育苗技术,收到了当前出圃山杏苗、两年出圃优质嫁接苗的良好效果,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比使用新型水田施肥搅浆整地机与传统整地方法的成本,分析探讨降低水田整地成本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使用1BPQ-60型灭茬施肥搅浆整地机整地成本较传统方法降低57%,增产0.9%,增收243元/hm2,还可减少整地用水,缩短整地时间,应大力推广该整地方法。  相似文献   

19.
调查分析了森林经营中常用的两种带状森林结构对幼林生长的效应。第一种是指带状采伐天然次生林后。保留带对采伐带中人工栽植的针叶树种(红松、樟子松、落叶松)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保留带的遮荫和优势。显著地抑制了这些针叶树种边缘数行的生长并产生较高的死亡率。保留带的抑制效应:北侧大于南侧。相似立地上,三个针叶树种的生长: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而边缘行的死亡率以红松最低。第二种是指人工营造的落叶松与水曲柳、核桃秋和黄波罗的同龄带状混交林。结果表明:当落叶松与三个阔叶树种树高相差4m以下时,前者对后三者边缘数行的生长和干形具有良好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