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香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香稻的渊源、分类与特点,香味遗传、香味基因的分子标记与定位、香味的检测方法和香稻的育种方法、栽培技术;并对香稻育种研究作了进一步展望,旨在为加快育成高产优质多抗的香稻新品种(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水稻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2基因的两个外显子缺失标记引物从60份优质常规粳稻中筛选到11份香稻材料,对其分子基础和香味特性进行分析。追踪香稻系谱,发现外显子7缺失的材料其香味可能与籼稻种质有关。进一步利用第8染色体上37对SSR引物分析11份材料遗传基础,结果有20对呈现多态且检测到64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3.2个。聚类分析发现苏香粳1号和苏香粳2号归为一类且与其他材料遗传距离较远;对两品种感官评价发现幼苗植株和米饭香味特性均表现突出。利用半定量RT-PCR检测幼苗植株香味基因的表达量,发现不同品种幼苗地上部表达各异,且根部有香味基因不同程度的表达。研究结果为了解粳稻品种的香味特性和香稻育种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香稻是一种特殊稻种,具有滋补和药用效果,在国际稻米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成为当今稻作科研的热门课题之一.综述了近年来香稻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包括营养价值、香味的化学成份、香味的鉴定、香味的遗传及其表达、香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与克隆等主要方面,以期为中国优质香稻的选育与保优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稻米香味研究进展及在香型软米杂交稻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结合云南香型软米杂交稻育种的实践,对目前稻米香味的类型、化学成分、鉴别方法、遗传表达、基因定位及与栽培环境关系等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报道了云南香型软米杂交稻育种取得的主要进展,讨论了在香稻育种中如何利用稻米香味资源的有关问题,指出要育成品质优异的杂交香稻组合,配组双亲均必须优质,最好实现香味等重要品质性状的基因等位;香味性状属突变体,受隐性基因控制,香味基因不仅存在于香稻中,而且还可能以杂合体形武存在于地方非香稻资源中,香稻育种中亲本材料选择,可以从无香味的地方软米水稻种质资源中鉴评筛选。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香稻的营养品质、香味的化学成分、鉴别方法、香味遗传、环境因素对香味的影响,以及香稻品种选育、杂交组合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香稻的发展方向是将优质与高产、抗逆及杂种优势利用结合起来,培养品质卓越的常规优质香稻品种与香型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6.
以优良香稻品种京香2号为香味供体亲本,宁夏当地品种宁粳38号为受体亲本进行杂交,根据杂交后代植株香味的表现,对京香2号水稻品种香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水稻香味基因进行初步定位。结果表明,水稻京香2号的香味性状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将香味基因 Jx2(t)初步定位于水稻第8染色体,位于SSR标记RM339和RM6948之间,与2个标记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3.6 cM和9.4 cM。该结果将有助于香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7.
香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综述了香稻米的营养品质,香味的化学成份、鉴定方法与遗传、营养元素对香味的影响,以及香稻育种研究方面的进展。指出香稻育种的发展方向是将香味基因输入到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中,育成优质,高产的香味参合型或全香型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8.
水稻香味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用明水香稻、紫香糯 2 315、常规水稻品种ZJ2 0 1为试验材料 ,研究水稻香味的遗传和香稻品种间香味基因的等位性。结果表明 :供试香稻品种的香味受 1对隐性基因控制 ,明水香稻和紫香糯 2 315的香味基因是不等位的  相似文献   

9.
杂交香稻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杂交水稻的米质改良是水稻育种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1989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提出杂交香稻理论与技术,并育成我国首个优质杂交香稻不育系湘香2号A和优质杂交香稻组合香优63。20多年来,我国已育成推广10多个香稻不育系和40多个杂交香稻组合,国外尤其是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印度农科院也育成系列杂交香稻组合,在水稻香味性状的遗传表达和分子生物技术育种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杂交香稻的推广和应用丰富了杂交稻的理论与实践。文章通过对杂交香稻品种的选育、香味性状的遗传表达、生物技术改良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概括,以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香味是水稻各种品质成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选育出适于生产和市场要求的香稻品种,开展水稻香味性状遗传的研究是必要的。我们利用有典型爆玉米花香味的香稻品种,采用KOH法和咀嚼法鉴定了水稻香味特性的遗传。结果表明,具有爆玉米花香味型香稻品种的香味特性,受控于核内—隐性主效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广西地方香稻品种的香味及其香味基因型,为开发和利用广西香稻地方种质资源及选育优质特色香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传统香味鉴定方法(KoH浸泡法和籽粒咀嚼法)与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对179份广西地方香稻种质资源的香味及其香味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179份供试材料中,KOH浸泡法检测到具有香味的材料167份,籽粒咀嚼法检测到具有香味的材料124份.籽粒咀嚼法鉴定为香稻的品种中97.58%能用KOH浸泡法鉴定出香味,但KOH浸泡法鉴定为香稻的品种中仅72.46%能用籽粒咀嚼法鉴定出香味.利用分子标记法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有71份,占供试材料总数的39.66%,主要以InDel7和InDel4-5等位基因为主,其中仅1份检测到InDel2等位基因,40份检测到InDe17等位基因,37份检测到InDel4-5等位基因,未检测到InDel13等位基因,但有7份同时检测到In-Del7等位基因和InDel4-5等位基因.71份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材料中有69份被籽粒咀嚼法和/或KOH浸泡法鉴定为香稻品种,正确率达97.18%.在籽粒咀嚼法和KOH浸泡法均鉴定为香稻的121个品种中,香味表型明确,但仅有55个品种能检测到等位基因,检出率为45.45%.来自百色市的供试材料中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品种占该市香稻品种总数的53.19%,含有InDe12、InDel7和InDel4-5等位基因型,但以Indel7等位基因型为主;来自河池市的供试材料中能检测到等位基因品种占该市香稻品种总数的比例最高,达64.10%,但只检测到2种基因型,以Indel4-5等位基因型为主;柳州市及其他市能检测到等位基因的比例远低于百色市和河池市.[结论]广西香稻地方品种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香稻香味等位基因存在明显差异,且可能存在已报道的等位基因之外的香味基因或香味等位基因,仅用4个已报道的等位基因不足以检测出全部的香稻品种,应将分子标记法与传统鉴定方法相结合,才可更准确鉴定出香稻品种.  相似文献   

12.
BADH引物检测水稻香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占烈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390-11392
[目的]为了检测水稻中的香味基因,为其在香稻选育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从泰国香稻的回交后代材料BC3F2和中国的香稻中提取DNA后,加入BADH引物进行PCR扩增,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香味基因。同时,对含香味基因的单株利用KOH溶液作叶片香味鉴定,并比较两种检测结果。[结果]电泳结果表明,94份样品中有32份样品含有纯合的香味基因,19个样品为香味基因的杂合体,与KOH溶液法检测香味的结果一致。BADH引物PCR扩增结果表明,香味来源于新香B的后代材料能产生明显的DNA扩增带,其香味基因与KDLM105以及Basmati香稻品种的香味基因均位于第8染色体上,属于等位基因。[结论]在香稻品种选育中,利用BADH引物能准确检测出含香味基因的植株,显著地缩短香稻品种育成的年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西优质常规稻的育种现状,为优质常规稻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公布的优质常规稻品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当前广西优质常规稻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结果]广西优质常规稻整体米质水平改善明显,个别米质指标有待加强;产量水平表现稳定;穗粒指标改善明显.但粒型上与国际品牌存在差距;个别米质指标不匹配;品种抗病性差;优质香稻品种缺乏;功能型米品种开发严重落后.[建议]重点改良粒型、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选择中低直链淀粉含量和高胶稠度的材料,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提高品种的抗性对优质香稻品种和功能米进行引进与开发.  相似文献   

14.
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简要综述了分子标记在水稻的遗传多样性,构建分子连锁图谱和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品种纯鉴定,杂种优势预测及目标基因的早期鉴定和品质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品质性状改良的基因工程等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增香栽培对香稻香气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相关生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明增香栽培技术对香稻香气含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常规香稻品种桂香占、美香占2号、中香1号、饶平香为材料进行大田对比试验,设置香稻增香栽培技术与香稻常规栽培技术(对照)2个处理,测定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成熟期的生物学指标、糙米香气2-乙酰基-1-吡咯啉(2-AP)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增香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香稻糙米和精米的香气含量,齐穗后剑叶和籽粒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脯氨酸氧化酶活性;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剑叶)叶绿素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AI)和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抽穗至成熟期的茎鞘物质输出率和群体光合势;有效穗数、群体总颖花量、结实率和收获产量,但对千粒重均无显著影响。【结论】增香栽培技术能显著提高香稻叶片和籽粒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和脯氨酸氧化酶活性,从而显著增加其糙米2-AP的含量;同时增香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香稻生育前中期的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和生育后期的茎鞘物质转运率和群体光合能力,从而促进了香稻有效穗数、群体总颖花量、结实率和收获产量的增加,最终表现为增香栽培技术能协同提高香稻糙米和精米的2-AP含量与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初步探明在传统栽培模式下不同基因型香稻品种产量和品质表现,以8个不同基因类型的常规香稻品种为材料,以杂交香稻品种培杂软香为对照,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籼型常规香稻品种美香占,巴斯马蒂370、桂香占、粤航一号产量较对照分别高出25.08%、22.26%、18.70%、14.57%.其中美香占、巴斯马蒂370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粳籼型常规香稻品种品14产量亦较对照高3.87%.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单位面积颖花数的优势是高产的主要原因.品质方面美香占、桂香占、中香1号、饶平香品质较好,优势突出表现在精米率高,垩白米率低、米型纤长、胶软、直链淀粉含量适中.可见,籼型常规香稻品种美香占和桂香占在产量和品质上均具有一定的优势,推广前景大.  相似文献   

17.
水稻香型恢复系昌恢121分别与非香稻品种大粒稻、9311、02428、R527、C418、明恢63配制杂交组合,并采用KOH法对其后代的香味进行鉴定,研究分析了昌恢121的香味的遗传模式。并利用昌恢121与现有的香稻材料粤香占、苏香晚占杂交配成香/香组合,并进行香味基因的等位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香稻品种昌恢121的香味是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抑制基因所控制,且与粤香占、苏香晚占的香味基因不等位,因此,昌恢121的香味涉及2对以上基因的控制,且不等位间的基因存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8.
不同镧肥施用量对香稻产量及糙米香气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常规香稻品种桂香占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镧肥施用量对香稻产量及糙米香气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LaCl380、100 mg.kg-1处理能够提高香稻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从而提高其实际产量;LaCl3亦能提高香稻糙米的香气含量,其中以基施LaCl3180 mg.kg-1的糙米香气含量最高,基施LaCl3100 mg.kg-1糙米香气含量次高;协同提高香稻产量和香气含量的最佳LaCl3基肥施用量为100 mg.k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