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对林隙干扰的响应,通过对60个林隙485株边缘木的调查,研究其数量、种类、大小结构、偏冠率的分布及其与林隙面积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边缘木的径级结构呈偏左的正态分布,而高度结构呈正态分布.约17.32%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绝大多数边缘木的偏冠率在0.5~0.7之间(占63.30%),不同树种间的偏冠有显著差异.单个林隙边缘木的平均偏冠率与冠林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大小均无显著的线性关系.单个林隙的边缘木最少为4株,最多为16株,平均每个林隙拥有8.08株边缘木.  相似文献   

2.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树种更新的动态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树种不同大小级的数量动态、林隙内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以及林隙树种更新类型及特点.结果表明:在小林隙和幼年林隙中,高度小于100 cm或胸径小于1 cm的树木幼苗的密度要明显高于大林隙或成熟林隙,而当林隙面积大于150 m^2或年龄大于20年时,大径级的幼树比例增加.大林隙和成熟林隙中的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明显高于小林隙和早期林隙,径级1~5 cm向5~10 cm的转化率最低,5~10 cm径级是树木更新的一个关键阶段.林隙树木更新过程中,个体数量差异主要出现在幼苗(幼树)阶段,当胸径大于10 cm时,个体数量趋于稳定.林隙树木的更新动态主要有5种类型,多数阳性树种的个体密度在更新过程中均有一显著下降过程,属急剧下降型;而多数耐荫树种的个体密度在更新过程中下降不明显,属均匀下降或波动下降型.  相似文献   

3.
以黑龙江小兴安岭椴树红松林为对象,对椴树红松林林隙边缘木的数量、胸径级、高度级和偏冠率等数据进行分析,运用威布尔及正态模型拟合胸径级和高度级的多度分布,同时采用柯尔莫哥洛夫(K−S)检验法和卡方(χ2)检验法检验其拟合结果。结果表明:单个林隙的边缘木分布介于9~15株,以9株边缘木形成的林隙居多;1.04%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67.71%的边缘木偏冠率分布于0.5~0.7;树高在25 m以上的边缘木分布较广泛,在不同面积的林隙中均零星分布。林隙边缘木胸径级和高度级多度的分布均符合2种分布模型,而边缘木径级、高度级和偏冠率分布均因林隙面积和边缘木树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树种不同大小级的数量动态、林隙内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以及林隙树种更新类型及特点.结果表明:在小林隙和幼年林隙中,高度小于100 cm或胸径小于1 cm的树木幼苗的密度要明显高于大林隙或成熟林隙,而当林隙面积大于150 m2或年龄大于20年时,大径级的幼树比例增加.大林隙和成熟林隙中的幼苗向幼树的转化率明显高于小林隙和早期林隙,径级1~5 cm向5~10 cm的转化率最低,5~10 cm径级是树木更新的一个关键阶段.林隙树木更新过程中,个体数量差异主要出现在幼苗(幼树)阶段,当胸径大于10 cm时,个体数量趋于稳定.林隙树木的更新动态主要有5种类型,多数阳性树种的个体密度在更新过程中均有一显著下降过程,属急剧下降型; 而多数耐荫树种的个体密度在更新过程中下降不明显,属均匀下降或波动下降型.  相似文献   

5.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更新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样地调查为基础,对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更新生态位的研究表明,不同耐荫性的树种占据不同大小和年龄级林隙,各树种的优势度随林隙大小和年龄梯度的变化而具有较大差异。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的树种以窄生态位树种居多,多数常绿和落叶树种对林隙时间生态资源利用较充分。茂兰喀斯特森林树种的分布重现性低,多数树种以低密度种群的状态存在,表明喀斯特森林是一种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类型。不同树种在利用林隙生态资源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林隙是茂兰喀斯特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马国强  李雪芬  邢鲲 《吉林农业》2011,(11):168-168
在森林调查中,将林隙四周的树木统称为林隙边缘木。林隙边缘木的大小和高度是影响林隙内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对林隙内树种的更新有较大的影响。林隙边缘木优势度的增大,导致了林隙内光照指数和温度指数的下降,因此增加了林隙内的适度,为耐阴树种的发茅和生存提供了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7.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边缘木高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4个林隙的559株边缘木的调查,研究其径级和高度级的结构特征,用韦布尔分布(Weibull)模型和正态分布分别拟合径级和高度级分布.结果表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边缘木径级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而高度的分布既符合Weibull又符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理解宝天曼保护区内林窗的形成特征及其形成与林窗边缘木的关系,对核心区内25 hm2固定监测样地的林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林冠林窗(CG)和扩展林窗(EG)分别为36个和46个,CG的平均面积为18.2 m2,以<15 m2的数量比最大,而31 ~45 m2的面积比最大,分别为53%和29%;EG的平均面积为133.6 m2,以101 ~ 150 m2的数量比和面积比最大,分别为48%和42%;林窗形成木主要以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为主,其次是华山松(Pinus armandi)和葛罗槭(Acer grosseri),各占林窗形成木的65.5%,21.8%和3.6%;倒树、枯树或平地是林窗形成的主要原因,各占形成林窗的8.9%,55.6%,5.5%;林窗边缘木主要以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为主,胸径范围为20 ~ 50 cm.  相似文献   

9.
卧龙自然保护区林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各林分中的145个林隙进行调查,并对林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卧龙自然保护区林分中林冠空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5.4~298.3 m2,平均为47.75 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21.6~379.4 m2,平均为218.1 m2;林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倒木、人为砍伐及折干;林隙形成木从1~6株不等,每个林隙以2~3株形成木最多,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有2.6株;林隙形成时间以0~20 a时间为主,其中在5~15 a期间形成的林隙最多。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燕山山地华北落叶松和油松混交林内林隙的形成特征及更新状况,对研究区域内固定样地进行了样线调查,测定样线所穿过林隙的大小、边缘木和形成木的特征以及林隙内更新苗高度及地径,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的38个扩展林隙中,以40~60 m2的数量比最大,而100~120 m2的面积比最大,分别为23.68%和30.59%;大多数林隙形状近似于椭圆形,占总数的92.11%;林隙形成木共190株,其中有2个形成木的林隙最多,占林隙总数的 15.79%;林隙的形成木全为落叶松和油松,且基径<25 cm的所占比例较大,占总数的90.53%;边缘木高度以15~17 m的个体最多,胸径主要集中在20~35 cm;林隙内不同区域更新苗密度差异不显著,苗木多分布于中心及过渡区域;林隙内不同地带苗木地径及树高均呈现出中心区域>过渡区域>边缘区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车八岭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土壤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广东省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生阔叶林,次生阔叶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及次生草坡等5个不同演替阶段植物落的土壤理化性质的特点。初步结果显示,不同演替类型的植被,其土壤理化性质有一定差异,原生林的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比较好,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12.
茂兰喀斯特漏斗森林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茂兰喀斯特漏斗森林种子库的活力种子种类、数量及空间分布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差异主要在于群落内现存植物种子。种子库年均输入活力种子323.7粒/m^2,输出活力种子333.2粒/m^2。其中,140.4粒/m^2为萌发输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林木改良由个体改良转变为群体改良的沿革,阐述了林木群体改良的方法、步骤,对我国目前沿用的某些概念作了评论,并对我国高校本课程教材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的树种组成、胸径结构、高度结构和偏冠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格氏栲天然林林窗边界木主要组成树种为格氏栲,所占比例为74.75%;林窗边界木胸径结构为尖峰呈左偏,符合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和β分布;边界木高度级结构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5-30 m;林窗边界木存在明显的偏冠现象,仅有5.05%未出现偏冠现象,边界木的偏冠率主要在0.5-0.8之间(70.71%),不同树种间的偏冠率没有显著差异。林窗边界木大部分由发育良好的中、高径级树木组成,与林下相比林窗边界木大部分已过熟,仅存较少小径级的边界木,表明依靠林窗边界木完成林窗更新存在困难,需加强对林窗幼苗和幼树的保护,实现林窗更新。  相似文献   

15.
对来源于贵州省不同辣椒产区的5个辣椒疫病病原菌分离物进行分离鉴定.其孢子囊形态各异,多为圆形、近圆形、长椭圆性,孢子囊平均大小为43.5~52.7×33.3~38.8μm,长宽比1.0~2.3,乳突明显,一般单乳突,偶见双乳突.单株培养不产生卵孢子.病菌能在12℃以上、35℃以下生长,对浓度为1:8×106的孔雀石绿不敏感,部分菌株可利用淀粉作碳源.根据这些特征将这5个菌株鉴定为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相似文献   

16.
中华猕猴桃光合强度的初步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魁蜜、金丰的年周期与日周期光合强度变化,皆为双峰曲线型.一年中以春季光合强度为最高,5月底开始由高潮逐渐转向低潮;一天中以上午9点左右为最高,12~14点为最低.而雄株的年周期与日周期光合强度变化皆为单峰曲线,并且光合高峰出现在一年中的夏季和一天中的中午高温时.形成双峰曲线的原因显然与温度有关,而单峰曲线的形成则可能与雄株的固有特性有关.金丰的光合强度比魁蜜的强,这与金丰的晚熟、丰产性相吻合;而雄株的光合强度在一年中始终保持较高的平稳状态.  相似文献   

17.
贵州辣椒疫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来源于贵州省不同辣椒产区的5个辣椒疫病病原菌分离物进行分离鉴定。其孢子囊形态各异,多为圆形、近圆形、长椭圆性,孢子囊平均大小为43.5~52.7×33.3~38.8μm,长宽比1.0~2.3,乳突明显,一般单乳突,偶见双乳突。单株培养不产生卵孢子。病菌能在12℃以上、35℃以下生长,对浓度为1∶8×106的孔雀石绿不敏感,部分菌株可利用淀粉作碳源。根据这些特征将这5个菌株鉴定为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  相似文献   

18.
广东八宝山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研究了广东八宝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26个群丛的物种多样性,并对其生态学意义作了简要的分析。结果表明,处于中亚热带的八宝山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在2.02~4.43之间;物种均匀度在0.51~0.96之间;生态优势度在0.06~0.24之间。八宝山的低山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相近,其值为3.22~4.43。还分析了物种多样性与生境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盆栽4年生苹果和大树4年生枝组为处理单位,分三个时期标记不同的植株类型和枝类。通过测定碳素同化物的分配动向,了解分配习性。结果表明:壮树分配到多年生枝和根系的碳素同化物,周年稳定,呈逐期增加的趋势。各期都有明显的两极分配。相对比强,叶>枝,上位枝叶>下位枝叶,短枝叶>长枝叶,近距根>远距根,细根>母根>粗根;而弱树和多果树分配到多年生枝和地下部根的同化物,周年被动大,并且少而不稳;壮长枝的碳素同化物在向外输出上比弱长枝常年多而稳,是与地下根营养交换的主要来源;短枝前期(新梢旺长期)养分输出的多,后两期输出的较少,主要供木枝的花芽分化和后期的进一步充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