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甜糯228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甜加糯玉米新品种,是以自选糯质自交系518MBC-13为母本、甜糯双隐(wxwxsh_2sh_2)自交系6珍BCW-2-15为父本选育而成的,2020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优质的食用品质和优良的商品性质,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因其F2果穗糯与甜子粒比例为3∶1,兼顾了糯玉米和甜玉米的风味和南北消费者口味,是当前中国鲜食玉米的重要类型。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太白县为筛选出适应性强、优质高产的鲜食玉米品种,对多个品种开展了种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甜玉米品种中,早熟品种粤甜316、中熟品种粤甜黑珍珠2号和斯达甜221综合性状良好;参试的糯玉米品种中,中熟品种粤白甜糯6号、美玉27、万糯188、黑甜糯631综合性状良好,上述品种可作为更新换代品种在当地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18个适宜甘肃种植的鲜食玉米新品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了适宜在甘肃省范围内种植的鲜食玉米新品种18个,其中甜玉米品种有SBS903、超甜88、超甜白+黄、先农甜珍、超甜603,糯玉米品种有源糯1号、香甜糯868、天润糯1号、香甜糯9号、富友FNL80、垦白糯2号、紫玉糯839、瑞糯260、金玉糯856、航玉糯8号、甘甜糯3号、甘甜糯1号、白玉糯909。介绍了适宜甘肃应用的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中农大甜413是中国农业大学国家玉米改良中心选育的超甜玉米新品种,200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特征特性:幼苗叶鞘绿色,叶片、叶缘、花药、颖壳也  相似文献   

5.
黄敏 《福建农业》2013,(8):11-11
2012年,建瓯市种子管理站承担了省级玉米新品种示范任务,目的是示范推广近年来通过国家及本省审定的玉米优良新品种,加快我市甜糯玉米新品种推广步伐。甜玉米又称"水果玉米",色泽鲜亮晶莹,香、甜、脆,生熟食均可。甜玉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营养成分均高于普通玉米,是一  相似文献   

6.
甜玉米又称水果玉米、蔬菜甜玉米,被誉为集粮食、水果、蔬菜、饲料4种功用为一体的全能作物。近年来,我国培育出一批优良的甜玉米品种,其中以北京农业大学培育的“农大甜单1号”、超甜玉米“农大甜单2号”和“农大甜单3号”最为有名,长江南北均可种植,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栽培农艺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甜玉米新品种‘闽甜683’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高产、优质、多抗甜玉米新品种‘闽甜683’的选育过程及其主要特征特性。‘闽甜683’系根据福建省自然生态环境及市场需求,以‘闽甜系688’为母本、‘闽甜系J-3’为父本配制的新组合。2014-2015年参加福建省甜糯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5 330.9kg·hm~(-2),比对照‘粤甜16号’增产5.67%;2016年参加福建省甜糯玉米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5 692.7kg·hm~(-2),比对照‘粤甜16号’增产2.65%;田间表现抗倒性强,抗或高抗玉米主要病害;品质总评分与对照‘粤甜16号’相当,水溶性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粤甜16号’。该品种于2017年4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玉20170002)。  相似文献   

8.
甜玉米新品种生科甜2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科甜2号系四川省农科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大穗型杂交甜玉米新品种,也是我所第一个通过^60Coy叫辐照选育成的甜玉米新品种。2010年7月通过四J1I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七届第一次会议审定。 一、选育经过 生科甜2号(SHST02)系四川省农科院生核所用自选新自交系TL260与TH230组配而成。  相似文献   

9.
德超甜3号是云南省德宏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科所)以自选自交系德甜38为母本、德甜11为父本杂交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超甜玉米单交新品种。2008年1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的育成,实现了超甜玉米高产与优质的结合。目前,德超甜3号在云南省超甜玉米主栽区示范推广面积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10.
结合第十二届全国鲜食玉米速冻果蔬大会,在新乡县种植104个甜玉米品种、40个甜加糯玉米品种、33个糯玉米品种进行产量和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104个甜玉米品种产量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万甜2015、绿色超人、GS93、陕科15FA、沪甜2号、BM800;40个甜加糯玉米品种产量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万糯11、品甜糯9号、彩甜糯100、天贵糯932、s1606、中品甜糯;33个糯玉米品种产量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HS1602、HS1601、HS1503、忻糯5号、晋糯18号、黔糯7262、万糯200;可为河南新乡地区调整种植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下一步选定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洪梅 《今日农村》2006,(10):19-19
云甜玉1号(五彩甜玉米)是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玉米中心选育的甜型早熟鲜食玉米杂交种。该品种于2002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并经过云南省品种审定。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12.
“美玉8号”是采用基因工程,将超甜玉米的甜质基因导入糯玉米中育成的加甜型鲜食玉米新品种,该品种在同一果穗中同时具有糯粒(75%)和超甜粒(25%),既保持了糯玉米的粘性和适口性,又具有甜玉米的鲜味和甜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市场广阔。杭州市萧山区种子管理站在2006~2007年引进加甜型鲜食玉米并进行品比试验,筛选出高产优质品种“美玉8号”。在2008年开展播期、密度和肥料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初步形成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0引言 新玉21号是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育成的高产优质、粮饲兼用中晚熟玉米品种,2005年2月通过新疆自冶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了更好地推广玉米新品种新玉21号,找出其最适宜的种植密度,我们进行了新玉21号密度试验的研究,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钟涛  蔡仁祥 《浙江农业科学》2022,63(12):2802-2804
随着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农产品既要保证产量,也要保证品质。最近几年鲜食玉米在市场上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为推进浙中金衢盆地的鲜食玉米产业持续发展,筛选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我们以6个优质高产品种为对比材料,开展品种比较试验。根据农艺性状、商品性、产量、产值等综合性状比较结果,发现在秋季种植条件下,鲜食甜玉米以雪甜7401、糯玉米以彩甜糯168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商品性好等特点,可作为金衢盆地秋季种植鲜食玉米的主推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中熟高淀粉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新玉41号,由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2007年2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新玉54号(区试代号CX311)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早熟、高产、优质、耐旱、耐密、抗倒、广适于一体的玉米新品种。2010年通过新疆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品种审定号:新审玉2010第29号。2011年获得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大项目支持。一、主要特点1.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①在历年品比中的产量与生育期新玉54号于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分别在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乌鲁木齐市安宁渠镇)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试验基地参加了春播早熟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在疏勒县洋大曼乡参加了复播早熟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7.
《天津农林科技》2006,(5):14-14
甜玉8号是辽宁园艺种苗有限公司育成的早熟、优质、高产、多抗鲜食甜玉米新品种,于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甜糯玉米新品种应用于生产。【方法】以糯玉米自交系莫宜糯为母本、超甜糯双隐自交系WT1791作父本进行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结果】育成甜糯玉米新品种桂甜糯611,在广西鲜食玉米区域试验春季和秋季平均鲜穗产量分别为774.6kg/667m2和731.9kg/667m2,分别较对照(桂糯519)增产4.5%和5.9%,于2019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结论】桂甜糯611果穗外观品质佳,结实性、色泽及柔嫩性好,皮薄渣少,糯且甜,口感风味好,适宜在广西各地及我国东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新甜糯88是新昌县种子有限公司采用糯玉米与甜糯双隐自交系杂交组配而成的甜加糯型玉米新品种,2017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表现为产量突出,抗性好,果穗外观性状佳,品质优良,光泽好,甜糯籽粒比例 1∶3,属大穗高产型品种。栽培要点为合理轮作,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适合威海市种植的鲜食玉米新品种,并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威海市鲜食玉米新品种引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鲁甜糯105”综合表现优良,可在威海市作为鲜食甜玉米大力推广利用;“白甜糯336”鲜穗产量较高,穗型商品性好,蒸煮后食用口味优,可加大试验示范,完成品种审定程序后推广利用;“鲁甜糯191”感粗缩病较重,存在安全隐患不宜在威海市推广;“威糯王1号”产量高,可保持现状;“白甜糯336”“威糯王1号”春播时要注意防治粗缩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