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普遍发生的子宫内膜的炎症,是奶牛生殖系统的常见病,发病率高达20%~40%,包括急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隐性子宫内膜炎、子宫积水和子宫积脓;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彻底而转为慢性,多为子宫黏膜的慢性炎症。临床上按炎症的性质可将慢性子宫内膜炎分为粘液性、粘液脓性、脓性、脓性假膜性和坏死性子宫内膜炎。该病对繁殖的影响依据炎症的程度、子宫内膜损伤恢复需要的时间、子宫内膜腺体的损伤、输卵管环境的改变不同而不同,子宫内膜炎使产犊间隔延长、产奶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3.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常发生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奶牛生产。现把北安地区多年来成功的防治经验介绍给广大养奶牛场户,以加快我国奶牛业的发展。根据疾病的经过,可将此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一般以慢性为多见。如按炎症的性质,可分为卡他性、粘液脓性及脓性子宫内膜炎...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疾病。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病程长等特点。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产奶量严重下降,繁殖性能受损,严重的还会造成不孕不育而被迫淘汰,对我国奶牛养殖业危害较大。本文主要论述造成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的原因和临床症状,以及诊断该病的常用方法和治疗手段,并提出加强饲养管理,严格人工授精操作规程,加强奶牛分娩管理、注意环境卫生等预防措施,以减少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奶牛产后子宫内膜炎极为常见,是导致奶牛不孕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为25%左右。该病不仅影响奶牛的发情与妊娠,降低产奶量,诱发乳腺炎等疾病,而且会导致奶牛丧失生育机能,严重的可引起全身感染并导致奶牛死亡。现就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进行简单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奶牛子宫内膜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子宫内膜炎多发生于产后,在难产、子宫脱、胎衣不下时感染病原菌后继发。慢性子宫内膜炎多数由急性转来,或经配利,感染。慢性子宫内膜炎是母牛不孕的重要原因之,奶牛的空怀期均会延长。因此,有效预防和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成为减少损失并使奶牛保持合理胎间距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降低奶牛繁殖性能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制约着奶牛场的发展。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多而复杂,除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外,营养状况、产犊季节、胎衣不下、难产、胎次、产犊胎数、子宫炎、能量负平衡、低钙血症、卵巢周期和乳腺炎等继发性因素也可直接或间接引发奶牛子宫内膜炎。本文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2个方面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病因进行综述,以期为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的常见病和高发病,给奶牛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奶牛患子宫内膜炎的因素很多且复杂。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类型多、症状复杂。本文通过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因及临床症状的分析,提出合理治疗和预防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广义 《畜牧兽医杂志》2007,26(4):91-91,93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最常发生的繁殖障碍疾病之一。根据疾病的经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上以慢性最为多见。该病严重影响奶牛的繁殖,给奶牛业发展带来很大危害。1发病原因1.1输精、分娩、助产时消毒不严格,或者操作不慎,产后护理不当侵入细菌,使子宫受到损伤或感染而引起。1.2患阴道炎、子宫颈炎、胎衣不下、腐败分解、恶露停滞、子宫复旧不全、布氏杆菌病等都可继发子宫内膜炎。1.3公牛生殖器官的炎症,通过本交传播给母牛。2临床征状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彻底而转为慢性,多为子宫黏膜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生殖道排出病理性分泌…  相似文献   

11.
潘磊 《中国乳业》2021,(9):94-96
引发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原因诸多,如环境卫生差、饲养营养管理不当以及其他疾病继发等。根据临床症状及时判断并确诊该病对遏制病情加重至关重要。根据发病情况对患病牛进行对症治疗,同时加强综合管理可以有效防治该病。本文就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的原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进行概述,以加强从业人员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奶牛子宫内膜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主要由于细菌感染而引起的常见产科疾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细菌感染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该病的分类比较复杂并缺乏准确性,为了确立一个统一明确的分类标准,国外学者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给出了一个清晰的定义,成为最新的国际通用分类标准。最新的细胞学诊断方法也得以建立,该方法是在没有明显的临床征状的情况下,通过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对子宫内膜炎进行早期诊断,已经得到国际上业内专家的认可并作为行业标准。抗菌药、中药、防腐消毒药、激素和中西药结合都可以用于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目前最有前景的治疗药物是生物制剂。文章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分类方法、诊断、治疗与预防等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养殖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年因该病给养殖业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因除了有细菌、真菌、支原体等一系列病原微生物以外,激素紊乱、遗传、疾病等奶牛自身因素以及营养、环境和不科学的饲养管理因素同样也会导致本病发生。因其病因因素较多,加大了治疗难度。因此,论文以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资料为基础,从诱发该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奶牛自身因素和不当的人为因素等方面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进行系统的综述,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集10头已确诊临床型奶牛子宫内膜炎患牛的子宫内容物,通过需氧和厌氧培养,根据细菌形态学及细菌生化特性进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鉴定出3种27株细菌,分别为溶血性链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感染率为100%,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率为70%,非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率为30%。链球菌中,缺陷乏养球菌、毗邻乏养球菌和粪肠球菌所占比例较大。10份样品均分离到细菌,感染率为100%,其中绝大部分为多菌种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活性,选取奶牛子宫内膜炎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牛津杯法对2种生物碱进行了药敏试验,采用液体倍比稀释法测定了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奶牛子宫中分离的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苦参碱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和MRSA的MIC分别为12.5 mg/mL和25 mg/mL,氧化苦参碱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和MRSA的MIC分别为25mg/mL和50mg/mL。  相似文献   

16.
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中西药复方乳剂的制备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盐酸小檗碱的最大吸光波长;根据吐温-80不同添加量对中西药复方乳剂中盐酸小檗碱溶出度影响确定吐温-80的最适添加量;通过外观、含量、pH值检查及离心加速试验、冷冻-加热循环试验、高温60 ℃与光照试验、(40±2) ℃加速试验对乳剂的稳定性进行判定;通过皮肤刺激性及大鼠阴道黏膜刺激试验对其安全性进行判定.试验结果表明盐酸小檗碱的最大吸光波长为350 nm,其溶出度不随着吐温-80量的增加而增加,最适添加量为4.95%.此中西药复方乳剂为稳定性高、安全、无刺激的子宫内膜炎理想制剂,可以用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细菌感染是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的主要病因,兽医临床多采用抗菌药物疗法对其进行治疗。但该治疗方法易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兽药残留等问题,因此,研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中草药制剂将为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新的治疗手段。设计了8种单提复配中草药配方、6种共煎中草药配方以及12种中西药复合配方,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分别测定了上述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3种奶牛子宫内膜炎主要致病菌的抑菌活性,从中优选出了最佳配方7A(中西药复合配方)。该配方对3种致病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有望作为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药物应用于兽医临床。  相似文献   

18.
对患子宫内膜炎的试验占在发情时延适时输精,输精后12子宫灌注5g/L盐酸环丙沙星溶液,情期受胎率为61.2%(104/170)。试验对照组奶牛应用同样药物治疗,痊愈后下一个发情期,健康对照组奶牛不作处理,平均情期受胎率分别为47.2%和46.44%。  相似文献   

19.
奶牛子宫内膜炎非抗菌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86头患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分为3组进行非抗菌治疗试验,1,2,3组分别采用催产素,氯前列烯醇和碘溶液治疗。结果表明:1,2,3组的治愈率,好转率和无效率分别为80,5%,12.2%,7.3%,86.4%,9.1%,4.1%,69.60%,21.7%,8.7%。  相似文献   

20.
门源县北山乡从2016年开始在7个行政村开始了本地黄牛的杂交改良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得到了养殖户的认可,但因部分养殖户在牛生理知识方面缺乏足够的认知,通过缩短能繁母牛产后恢复期来求取养殖利益最大化,导致母牛产后子宫各项机能未完全恢复并进行了配种,同时又不注重环境卫生,致使病原微生物侵入子宫壁引起子宫出现炎症并继发化脓性子宫内膜炎,造成母牛受孕延迟或不孕和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本文从化脓性子宫内膜炎的概念、临床症状诊断、病因分析及治疗方面进行论述,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