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中国人多地少,科学地评价耕地质量对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不同区域间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巨大差异,目前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中,不同地区往往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结果难有可比性,给耕地的利用管理和保护工作带来不便.该文以山东茌平县和章丘市为代表样区,对平原区和丘陵区耕地地力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衔接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建立了相互转化的线性模型,实现了评价结果的统一可比性;为消除不同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的差异,该文尝试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保证与原有评价结果一致的前提下,基本实现了不同地貌区域内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吉林省县级耕地地力评价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九台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耕地地力调查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和模糊评价、层次分析、综合指数法等,对吉林省九台市基本农田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明,全市263.9万亩基本农田耕地可分为六级,其中,一级地IFI(地力综合指数)>0.85,面积为31.09万亩,占总面积的11.8%;二级地IFI 0.8~0.85,面积85.77万亩,占32.5%;三级地IFI 0.75~0.80,面积67.45万亩,占25.6%;四级地IFI 0.70~0.75,面积37.37万亩,占14.2%;五级地IFI 0.65~0.70,面积27.55万亩,占10.4%;六级地IFI<0.65,面积14.65万亩,占5.5%。并采用归纳法,建立起九台市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GIS技术在新罗区耕地地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地力评价的技术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GIS技术建立准确的区域基础、专题数据库,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分析评价;二是针对不同地域特点而进行的评价因子选择,以及各因子权重和隶属度的确定。本文主要针对前者,就GIS技术在新罗区耕地地力评价中所发挥的作用,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土壤通报》2015,(4):810-815
为了更好地反映市级耕地地力状况,在Arc GIS9.3软件平台下,将吉安市1:1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缩编为1:10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并与土壤图进行叠加确定评价单元;根据实地情况,选取了立地条件、剖面性状、耕层状况、障碍因素和土壤管理5个评价因素13个评价因子,采用特尔菲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和隶属度对吉安市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吉安市的耕地地力水平分为七等,一等地占4.17%,二等地占7.02%,三等地占9.83%,四等地占12.72%,五等地占22.38%,六等地占22.91%,七等地占2096%,摸清了吉安市耕地基础地力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海南省琼中县为研究区域,选取了地貌类型、成土母质、坡度、土壤养分等12个地力评价因子;在构建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理论确定指标隶属度,借助层次分析法对评价单元的指标隶属度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地力综合指数,运用累积曲线法对琼中县耕地地力进行了等级划分。耕地地力共划分为4级:一级地844.37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73%;二级地3 306.3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8.12%;三级地3 786.85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3.66%;四级地736.24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49%。并针对影响琼中县耕地质量的障碍因子提出了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武功县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技术和武功县耕地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以及\"测土配方施肥\"采样调查分析结果,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陕西省武功县耕地地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分级。结果表明,武功县总耕地面积为32 923.77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3.74%;其中1级地4 869.23hm2,占耕地面积的14.79%;2级地11 969.56hm2,占耕地面积的36.36%;3级地9 338.52hm2,占耕地面积的28.36%;4级地4 700.82hm2,占耕地面积的14.28%;5级地1 725.81hm2,占耕地面积的5.24%;6级地319.82hm2,占耕地面积的0.97%。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各等级耕地提出了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GIS支持下,利用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划分法确定评价单元,选取土壤养分状况、理化性状、剖面性状、立地条件、土壤管理等5个方面13个影响因子,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以鄂州市为研究试区,采取专家打分和特尔斐法确定各影响因子的隶属函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就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市40892.4 hm2耕地中,一至六等地分别占耕地的3.39%、19.18%、39.21%、31.08%、6.32%、0.82%,这一评价结果符合当地实际。该研究结果不仅直接应用于试区农业生产,而且为我国华中丘陵区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在方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9.
阿克苏市耕地地力评价与改良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掌握阿克苏市耕地地力基本情况和科学指导农业生产,运用GIS技术和综合指数法对阿克苏市耕地土壤进行了地力评价与改良利用分区研究.结果表明,阿克苏市1,2,3级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3.81%,绝大部分耕地处于中上等水平,耕地生产潜力总体较高.地力等级相对较低的耕地主要障碍因素是土壤盐渍化,其次是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锌和有效锰的含量相对较低.利用评价结果对阿克苏市现有耕地进行改良利用分区,并提出相应的改良利用措施,实现了耕地改良利用分区的定量化.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本文以辽宁省西部典型低山丘陵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蒙县)为研究区,以2011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中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研究1980~2011年30年来耕地地力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与种植业结构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力演变为提升型、衰退型和平衡型的耕地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50.70%、18.77%和30.53%;地力演变总体呈现东部和中部升高,南部和西部降低的趋势,并且与种植业结构关系密切;优化玉米和花生的种植业结构有助于耕地地力的提升;针对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耕地地力提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耕地系统是干旱地区人工绿洲系统的两个关键子系统,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人工绿洲的发展水平。塔里木河干流区人工绿洲系统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塔里木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状态。以地均产值(由地均粮食产值、地均棉花产值及地均其他经济作物产值组成)为反映耕地生产力的指标,测度影响塔里木河干流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耕地生产力的因素;以粮食人口承载力和耕地压力指数为指标,分析该地区人工绿洲系统发展水平。研究认为:1988~2007年,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人类不合理活动,对干流区绿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表现在人口和耕地增加过快、种植结构不合理、粮食安全问题、耕地压力不断增加等方面。因此,塔里木河干流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关注上游和中游地区耕地开发利用的问题,更要关注与调控下游地区人口、耕地系统的合理发展。严格控制下游的人口和耕地面积扩张是塔里木河干流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以粮食生产满足自给需求为前提,建立以棉花生产为主,兼顾粮食安全的种植业结构,是塔里木河干流区耕地系统持续产出的优良模式。 相似文献
14.
M. Carozzi S. Bregaglio B. Scaglia E. Bernardoni M. Acutis R. Confalonieri 《Soil Use and Management》2013,29(4):576-585
The development of tools for evalua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cropping systems is fundamental to providing reliable information on crop performance. In this study, an integrated index [Performance Index (PI)] was developed based on environmental, production and cost variables. In this approach, data are aggregated using a fuzzy logic‐based procedure to deal with the inherent subjectivity at each aggregation step. The PI was tested for three cropping systems in the Po Valley (northern Italy) where maize was grown using minimum tillage, sod seeding and conventional tillage. The methodology proved to be effective for evaluating the three systems. In contrast to other methods for evaluating cropping systems such as those based on agro‐ecological indicators (AEIs), direct aggregation of measured variables reduces the risk of losing information because the level of abstraction in the mathematical formalization of AEIs is usually higher. This advantage is counterbalanced by an increase in the data needed for the evaluation process. The use of domain experts and the mathematical management of subjective decisions should encourage the use of the methodology in other regions and cropp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体现和落实。为了对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指导,结合该区域土地利用的现状和特点,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评价指标为依据,选取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3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建立了土地利用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对江苏省沿海地区3个地市的20个行政单元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合分区结果及沿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将该区域分为4类:优化发展区,包括南通、连云港和盐城3个市区;滨海潜力区,包括如东县、大丰市和东台市;重点发展区,包括海安县、启东县、如皋县、通州市、海门市;一般发展区,包括以上区域以外的9个县级单位。根据各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出了各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基于主体功能区指标体系的土地利用分区对于指导区域土地开发和布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将重庆市永川区耕地地力划分为5个等级,归入全国耕地地力等级体系相应为四、五、五、六、七等,表明全区耕地土壤地力水平在全国耕地地力等级体系中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明晰了全区耕地生产潜能,为完善种植业区域划分,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通过土样检测汇总分析,查明自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永川区耕地土壤呈现酸化现象较重,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三级中等偏下的较低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下降、且处于三至四级中等偏下水平,尤其是速效钾含量处于极度缺乏状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图斑尺度探究福建省1990—2015年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除探讨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特征外,重点挖掘耕地变化图斑个体空间属性特征和环境特征,旨在全面反映耕地变化情况,为政府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提供建议。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DEM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本文从耕地变化整体数量特征、耕地图斑变化属性特征和不同环境下耕地图斑变化特征3个方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福建省耕地面积较1990年减少7.12%。从耕地净变化率空间分布看,耕地净流失区域不断扩大,但流失强度明显下降。25年来全省耕地转移动态度显著下降,反映耕地资源的稳定性提高;耕地转移动态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2)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变化图斑的分布方向一致,占用耕地图斑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而补充耕地图斑空间位置有所变化,逐步转移到东北和东南地区。占用和补充耕地图斑数量上趋于平衡,面积上存在“占大补小”的问题,形状上补充耕地图斑更规则。3)1990—2015年福建省耕地资源呈现出“上山” “上坡” “背阳” “远水”和“相对集中”的趋势。综上,福建省要继续遏制东部沿海地区的耕地流失,提高单块补充耕地的面积,并采取有效措施对海拔较低、坡度较低、向阳和灌溉条件较好的优质耕地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8.
The impact of degradation on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land and its productive capacity may vary between land units and soils.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methodology for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20 years of simulated water erosion on production of maize in Kenya. It uses databases on soils, climate and crops and several models are combined to arrive at a 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ion. Outcome of the modelling exercise may serve as a basis for prioritizing land-use policies, conservation measures and research at a national level. The methodology comprises four steps: (1) creating basic evaluation units, by climatic zonation of soil and terrain units, (2) suitability assessment for low input and rainfed maize cultivation, (3) definition of a water erosion scenario, by translating computed water erosion risk into four classes of depth of topsoil lost over 20 years' time, (4) calculation of crop yield potentials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with inclusion of the erosion scenario, accounting for lost nutrients through topsoil erosion and for altered soil physical conditions. The study shows that a major part of Kenya is too dry for growing maize. Potentially suitable areas for growing maize in Kenya generally have a high yield potential, but considerable yield gaps exist. Furthermore, these areas are highly vulnerable to water erosion. In the very steep patches of land in the central and central-western part of Kenya, water-limit yield decline projected over 20 years is over 50 per cent. Nutrient-limited yield potentials are even more affected by the loss of topsoil.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叠加分析和多因素综合加权法为技术方法,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四个方面选择11个评价指标,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应用实地调查和统计数据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资源利用进行可持续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较高,其中高度可持续和中度可持续利用的面积比例达到69.05%,不可持续的只有5.23%,说明鄱阳湖地区农业生产能力较强、农业生态环境较优、农业经济水平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科学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掌握耕地质量等级现状,明确中低产田分布状态,以庆阳市西峰区2021年44个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点为研究对象,各监测点从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剖面构型、土壤养分、田间管理5个层面搜集获取16个评价指标数据,通过空间插值和以点代面的方法予全区耕地单元赋值,运用综合指数法、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模型法进行耕地等级评价。结果表明,全区耕地可以划分为四、五、六、七、八等地5个等级。全区参与评价的总耕地面积共25 881.78 hm2,其中四等地面积134.0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0.52%;五等地面积1 100.13 hm2,占4.25 %;六等地面积6 935.80 hm2,占26.80 %;七等地面积9 901.18 hm2,占38.26 %;八等地面积7 810.58 hm2,占30.18 %。境内耕地一、二、三等高等级地未分布。由此可见,西峰区耕地质量总体偏低,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