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田小曼  许蒙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1):183-187
采用常规方法从南蛇藤的叶与果实中分离得到21株内生真菌,以PDB培养基对其进行液体培养,用高压蒸汽灭菌过的发酵处理液和丙酮粗提物对小麦赤霉菌、棉花枯萎菌、番茄叶霉菌等8种病原菌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抑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丙酮粗提物中.筛选出1株抗菌谱较广的内生真菌Y9,其对番茄灰霉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炭疽病菌、西瓜枯萎病菌、苹果褐腐病菌、小麦赤霉病菌 6种病原菌有较好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芳樟醇型、柠檬醛型、油樟型、龙脑型樟树叶纯露的挥发性成分和抑菌活性,为樟 树叶纯露作为天然防腐剂和消毒产品等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芳樟醇型、柠檬醛型、油樟型、 龙脑型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叶纯露,探讨纯露的挥发性成分、物理性质和抑菌效果。【结果】 芳樟醇型樟树叶纯露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芳樟醇,相对质量为 74.03%;柠檬醛型樟树叶纯露主要挥发性成分为橙 花醛和香叶醛,相对质量分别为 14.23%、29.26%;油樟型樟树叶纯露主要挥发性成分为 1,8- 桉叶油素,相对质 量为 50.36%;龙脑型樟树叶纯露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龙脑,相对质量为 82.27%。芳樟醇型樟叶纯露的抑菌效果最 好,其对供试细菌和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为 250 μL/mL;其次抑菌效果较好的为油樟型和柠檬醛型樟 树叶纯露。油樟型樟树叶纯露的杀菌效果最好,其对供试细菌和真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为 250 μL/mL;其 次是龙脑型和芳樟醇型樟树叶纯露。【结论】芳樟醇型樟树叶纯露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油樟型和柠檬醛型 樟树叶纯露;油樟型樟树叶纯露的杀菌效果最好,其次是龙脑型和芳樟醇型樟树叶纯露。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囊谦杜鹃叶和茎的挥发性成分及异同,采用顶空加热提取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并结合Kovats保留指数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囊谦杜鹃叶中共测定出38种挥发性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α-毕澄茄油烯(13.49%)、α-蒎烯(12.20%)、α-金合欢烯(8.61%);囊谦杜鹃茎中鉴定出20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为α-蒎烯(8.80%)、α-毕澄茄油烯(6.56%)、左旋-β-蒎烯(6.19%).囊谦杜鹃叶与茎中的挥发油在成分结构上比较相似,但在含量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B-298对番茄黑斑病菌和叶霉病菌的抑菌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B-298菌株代谢产物与多菌灵、百菌清、大生M-45等3种化学药剂,在室内分别对番茄黑斑病和番茄叶霉病两种病原菌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稀释倍数B-298代谢产物和大生M-45对两种病原菌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B-298代谢产物低倍稀释液对番茄黑斑菌的抑制效果与大生M-45抑菌效果相当,抑菌率最高达89.4%,优于百菌清和多菌灵;B-298代谢产物低倍稀释液对番茄叶霉菌的抑制效果,与大生M-45和百菌清相当,抑菌率最高达90.5%,优于多菌灵。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铁皮石斛、重唇石斛及其杂交后代14L-3、14L-6、14L-7和14L-9茎、叶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方法]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检测6种石斛样品的茎、叶挥发性成分。[结果]6种石斛茎、叶中共检测出105种化学成分,茎中23种,叶中90种,主要分为醇、醛、酮、烷、烯等几个大类,均以醇类最多。6种茎共有的成分2种(叶醇、正己醛)。6种叶共有成分6种(叶醇、正戊醇、二乙基酮、1-戊烯-3-醇、特戊醛、反-2-己烯醛)。叶醇是6种石斛茎、叶中唯一共有的成分,也是含量最高的成分。[结论]14L-9茎、叶挥发性成分相比其他子代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抑菌试验发现哈尔滨市郊区已出现了抗多菌灵兼抗甲托的灰霉菌抗性菌株。复合药肥对灰霉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番茄灰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80%以上,同时能主番茄叶霉病,在番茄作果期和青果期喷施复合药肥,能够提高番茄叶片光合速率30%-40%。  相似文献   

7.
探讨酸藤子根、茎、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通过乙醇提取法和水提取法分别对酸藤子根、茎、叶进行提取,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酸藤子根、茎、叶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酸藤子根、茎、叶提取物对供试菌种中的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茎、叶的水提取物对酵母菌无抑菌作用,两种方法提取的根部提取物普遍抑菌作用高于其他部位.酸藤子提取物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可以作为抗菌药应用.  相似文献   

8.
中、草药水提取物抑菌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辣椒疫霉菌、立枯丝核菌、番茄枯萎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禾谷镰刀菌、大豆疫霉菌、番茄叶霉菌、烟草赤星病菌及玉米小斑病菌为供试菌种 ,用 30种中、草药的水提取物对其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大蒜提取液对立枯丝核菌、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10 0 % ;猪胆汁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93.2 2 % ,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80 .94 % ;金银花提取液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10 0 % ;连翘提取液对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76 .10 % ;L S- 1为本课题组自行研制 ,由苦参、黄柏、蛇床子等 10余种中药组成 ,其对番茄早疫病菌、禾谷镰刀菌及大豆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为 10 0 % ,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抑制率达 81.4 6 %以上 ,在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中对番茄枯萎病菌、番茄叶霉及玉米小斑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达到 90 .71% ,85 .71%和 77.14 %。  相似文献   

9.
试验着重研究了影响木霉菌在番茄叶表的定殖因子,即温度、湿度、光照与化学杀菌剂对木霉菌在番茄叶表定殖的关系。研究表明,温度和光照是环境因子中影响木霉菌定殖的主要因子。25 ̄30℃是木霉菌在番茄叶表定殖的最佳温度;连续光照有利于木霉菌在叶表的定殖,而不同湿度条件对木霉菌在番茄叶表的定殖影响不大。在几种化学杀菌剂对木霉菌在番茄叶表定殖影响的试验中,75%代森锰锌对木霉菌定殖的影响最小,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浓度,削弱叶表固有微生物区系对外源生防木霉菌的排斥作用,从而提高木霉菌的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石油醚作为溶剂,提取楠藤根、茎、叶中的挥发油成分,利用GC-MS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利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从楠藤根、茎、叶中分别鉴定出49、45、28种化学成分,分别占挥发油含量的93.70%、92.10%、93.28%;从根、茎、叶中共鉴定出68种化合物,其中共有成分有19种;楠藤根、叶部分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羽扇豆醇乙酸酯,相对含量分别为28.85%、27.33%;楠藤茎部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γ-谷甾醇,相对含量为16.73%。通过GC-MS技术分析发现,楠藤根、茎、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番茄与叶霉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叶霉菌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病原真菌互作的模式系统,文章从番茄叶霉病症状、叶霉菌侵入机制、番茄抗叶霉菌免疫系统及抗病基因和无毒基因互作等方面论述番茄与叶霉菌互作机制研究进展,并讨论和展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柠檬香茅精油的成分分析及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柠檬香茅精油及其主要成分的抑菌活性,为开发植物源农药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柠檬香茅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精油进行成分分析,鉴定出了26种成分,占精油的93.57%。其中以柠檬醛(75.73%)为主,萜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可达93.13%。醛类化合物在精油中比重最高,占76.35%,其次是醇类、酮类、环醚类和酯类。采用菌丝生长法测试柠檬香茅精油及柠檬醛对黄瓜腐霉菌、番茄灰霉菌、番茄早疫病菌和辣椒尖孢镰刀菌4种重要果蔬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4种供试菌中,柠檬香茅精油及柠檬醛均对黄瓜腐霉病的抑菌效果最佳,但柠檬醛的抑菌效果高于柠檬香茅精油35.30%。  相似文献   

13.
为寻找一种新型、无污染、资源丰富、性价比高的天然防腐剂及抗氧化剂作为化妆品原料,同时为苦菜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产品深加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野生苦菜为材料,采用滤纸片抑菌法和分光光度法研究苦菜不同部位(根、茎和叶)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及抗氧化性.结果表明:苦菜根、茎、叶的乙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作用程度不同,对各种菌的抑菌程度均为叶>茎>根,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根>茎>叶;苦菜不同部位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能力,且其抗氧化能力为叶>茎>根.  相似文献   

14.
为评估WR菌株对番茄灰霉病的生防潜力,测定了WR对番茄灰霉病菌的离体和活体活性。平板对峙培养和发酵液带毒培养试验表明,WR对番茄灰霉菌落生长的拮抗率达98.2%,WR发酵上清液的30倍稀释液对灰霉菌落生长的抑制率达94.5%。喷施带菌发酵液及其50倍稀释液,对采后番茄果实灰霉病发生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均达100%,果面光洁;而对照果实上灰霉菌生长旺盛,菌落平均直径1.10~1.13 cm,病害周围果实软化,碰触有臭味汁液流出。WR发酵上清液经11种不同性质的树脂吸附后的残液抑菌活性在2.2%~70.7%,表明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丰富,D201和001×7均可作为活性成分富集树脂。经16S rDNA核苷酸序列鉴定,WR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具有防治番茄灰霉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木霉菌对福建省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了8株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在对峙培养条件下,供试木霉菌能显著抑制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其抑制率为86.83%~91.39%,不同木霉菌株的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菌株FJ2006-8发酵液的抑制生长率最高,为39.44%。此外,供试的木霉菌均能产生非挥发性和挥发性代谢产物,其中,菌株FJ2006-8的非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61.09%;而菌株T05-58的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为22.95%。研究结果可为木霉菌生防菌剂的开发以及番茄灰霉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用超临界CO2流体和GC-MS技术萃取及鉴定腊梅叶挥发性成分,并用琼脂扩散法测定腊梅叶挥发性成分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挥发性成分中共鉴定出25种化学成分.腊梅叶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稠环芳烃、烷烃、醇、烯、酚、酯和少量脂肪酸.其中醇相对含量占37.75%、烷烃相对含量占28.58%、烯烃相对含量占11.15%、稠环芳烃萘占10.23%、酯相对含量占4.31%,酚相对含量占2.84%,脂肪酸相对含量占0.47%.包括叶绿醇(36.16%)、十四烷(10.1%)、十五烷(2.95%)、2,7,10-三甲基十二烷(8.93%)、植烷(3.14%)、环扁桃酯(1.22%)、2,4-二叔丁基苯酚(2.84%)、β-波旁烯(3.16%)、石竹烯(2.43%)、β-榄香烯(1.69%))、萘(10.23%)和肉豆蔻酸(O.47%)等成分.抑菌实验表明,腊梅叶挥发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上述结果显示腊梅叶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神农香菊花、茎和叶香气成分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神农香菊花、叶、茎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及比对分析,为研究和利用神农香菊独特的芳香性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静态顶空吸附结合直接热脱附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DTD-GC/MS)技术,对神农香菊花、叶、茎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用保留指数辅助定性及峰面积归一法对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进行测定及比对分析。【结果】神农香菊花朵中检测出的挥发物种类最多,共72种,其中同时存在于花、叶、茎香气中的挥发物有55种。萜烯类化合物含量在花、茎、叶香气中均占到总挥发物成分的80%以上,其中侧柏酮含量最高(50%),其他含量大于1%的重要成分有樟脑、桉树脑、β-石竹烯和大根香叶烯等。神农香菊花朵释放的香气量最多,茎、叶次之。【结论】神农香菊香气主要由萜烯类化合物组成,其花、茎、叶香气组成相似,但各成分含量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番茄叶表分离到的几种真菌和木霉菌BTW41(T.atroviride)之间相互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木霉菌具有较强的营养竞争能力,几种叶面真菌和木霉菌混合处理叶片试验中,黑曲霉菌混合木霉菌的处理会影响木霉菌在番茄叶表的定殖,使木霉菌在番茄叶表的定殖量减少,而其它几种真菌未使木霉菌定殖量减少。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沉香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青霉菌、黑曲霉为供试菌种,采用滤纸扩散法、平板稀释法分别对沉香叶、沉香木、沉香皮提取液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沉香叶、沉香木、沉香皮提取液对5种供试菌种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沉香叶提取液的抑菌作用强于沉香木、沉香皮提取液。说明沉香叶提取液对细菌及霉菌都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尤其对细菌的抗菌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1株新放线菌——秦岭链霉菌中(Streptomyces qinlingnensissp.nov)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离子交换和硅胶柱层析,对秦岭链霉菌发酵液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并采用高分辨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对分离到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鉴定,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有效成分对8种真菌的抑菌活性,采用管碟法进行8种细菌对有效成分的药敏性试验。【结果】从秦岭链霉菌发酵液中分离出了一个抑菌活性成分,鉴定为二丙酮胺,测定其对8种真菌和8种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马铃薯干腐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对二丙酮胺相对比较敏感,其IC50值分别为49.57,85.08和74.69μg/mL;蜡状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对二丙酮胺相对敏感,当二丙酮胺质量浓度为31.3μg/mL时,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和16 mm。【结论】对二丙酮胺的抑菌活性以前未见文献报道,其有可能作为一种抑菌活性先导化合物,或直接开发成农用杀菌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