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尔沁不同沙地土壤饱和导水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Guelph入渗仪对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不同层次的土壤饱和导水率(Kfs)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了Kfs与沙地类型、土层厚度、沙丘坡位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草地(潜在沙漠化)、固定沙丘(轻度沙漠化)和流动沙丘(严重沙漠化)的Kfs依次增大,平均值分别为2.15、4.79和5.89 mm min-1,呈现出土壤入渗能力随沙漠化程度的增强而增强的趋势;三种沙地间Kfs差异显著,沙丘不同坡位Kfs也有较大差异,表明科尔沁沙地Kfs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2)三种沙地Kfs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差异较大,草地Kfs随深度呈抛物线状变化,而固定沙丘Kfs随深度呈指数函数变化;(3)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对Kfs影响较大的土壤理化性质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细砂含量、黏粉粒含量和粗砂粒含量,并且Kfs与前三个因素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最后一个因素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试验,分析了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白刺群落土壤以细砂为主,梭梭、沙拐枣群落土壤以中砂、粗砂为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为2.144~2.398,3种植被类型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均为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流动沙丘(或平沙地流动沙丘)。(2)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黏粒(0.005 mm)、粉粒(0.005~0.05 mm)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细砂(0.1~0.25 mm)、中砂(0.25~0.5 mm)、粗砂(0.5~1 mm)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与极细砂(0.05~0.1 mm)、极粗砂(1~2 mm)含量呈正相关但也不显著。(3)分形维数D值与全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和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黏粒含量与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粉粒、砂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分形维数D值和黏粒、粉粒、砂粒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全钾、速效钾、全盐、p H值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晋西北沙化土地土壤机械组成与有机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晋西北是我国北方旱作农田沙化土地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开展不同地类土壤的机械组成、有机质及其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以期为该区沙化土地类型和程度评价及其防治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对研究区农田、人工林地(乔木)和荒地的表层(0—20cm)和下层(20—40cm)土样进行粒度和有机质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类土壤的机械组成均为粉粒(0.002~0.05mm)极细砂(0.05~0.1mm)细砂(0.1~0.25mm)黏粒(0.002mm),中砂及以上粒级(0.5mm)含量极少,其中粉粒、极细砂和细砂为优势粒级组分,三者含量之和在90%以上。农田受翻耕影响,其表层和下层土壤机械组成差异不大;人工林地中林间表层受草本植被影响,其表层颗粒明显细于下层;荒地由于受冬春季风蚀影响,其表层则略粗于下层。不同地类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均表现出表层含量大于下层,总体上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农田荒地人工林地。不同地类的土壤机械组成与有机质的关系,呈现出粉粒和黏粒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细砂和极细砂与有机质则呈负相关关系,在相关程度上,粉粒和细砂与有机质含量的正、负相关性最大,是研究区不同地类土壤有机质积累与否的关键粒级。  相似文献   

4.
黄土区不同施肥对土壤颗粒及微团聚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方法,运用颗粒体积分形理论,研究了15年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黄土区农田土壤颗粒组成、 微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对020 cm土层影响较大,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颗粒及微团聚体的优势粒级均为0.02~0.05 mm。有机肥(M)、 磷肥(P)、 有机肥和氮肥配施(MN)、 有机肥、 氮肥和磷肥配施(MNP)处理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0.1~0.2 mm土壤颗粒的百分含量,有机肥和磷肥配施(MP)以及MNP处理有利于该土层大粒径土壤微团聚体的形成。氮肥和磷肥配施(NP)处理的土壤分散率最大,M处理最小。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 020 cm及2040 cm土层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粘粒(0.002 mm)和细粉粒 (0.002~0.02 mm) 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粗粉粒 (0.02~0.05 mm) 和细砂粒 (0.05~0.2 mm)极显著负相关; 土壤团聚度与0.05 mm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 0.05 mm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与0.01~0.05 mm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0.1~0.5 mm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水保措施对红壤旱地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通报》2014,(4):961-965
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红壤荒坡旱地土壤机械组成、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水稳团聚体及其特性与土壤侵蚀量、地表径流和花生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水土流失主要引起红壤旱地粘粒部分流失,水保措施能减少12.67~24.40%的粘粒流失;(2)与CK相比,水保措施1 mm风干团聚体和0.5 mm水稳团聚体含量增加,团聚体分形维数(CFD)、稳定性指数(ASI)和平均重量直径(MWD)均显著升高,升高的幅度分别为0.38~0.76%、1.44~2.88%、15.50~18.75%;(3)土壤侵蚀量和地表径流与2 mm、1~2 mm粒级的水稳团聚体呈极显著负相关(p0.1),与0.25~0.5 mm粒级的水稳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相关(p0.1),花生产量与0.5~1 mm和0.053 mm粒径的水稳团聚体显著负相关(p0.5)。基于此,研究红壤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特性可以指导红壤旱地水土保持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碱解氮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川中丘陵区巨桉林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碱解氮含量状况对于掌握该地区巨桉种植对土壤稳定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十分必要。该研究以典型川中丘陵区3.5a生巨桉纯林、巨桉+果树、巨桉+粮食作物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弃耕地土壤为对照,应用分形模型,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不同粒径团聚体对土壤碱解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数量随着粒径的增大呈现出先减少再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2~5mm粒径团聚体在土壤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分形维数排序为:弃耕地纯林林果林粮;土壤碱解氮含量排序为:弃耕地林粮林果纯林,巨桉林地较弃耕地土壤分形维数和碱解氮含量低,说明巨桉的栽培在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土流失的同时却造成了土壤养分流失和地力衰退;巨桉林地土壤碱解氮集中分布在0.25mm和0.25~0.5mm粒径的细砂和中砂砾中;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碱解氮含量与0.25~0.5mm团聚体碱解氮含量呈负相关,与2~5mm团聚体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该研究结果科学评价了巨桉种植对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影响,为川中丘陵区土壤的水土保持和肥力维护工作提供了合理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浅埋区土壤水TDS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水的研究对农田水利、水文地质、生态与环境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水TDS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研究区设立了3个试验点,分别观测裸地、棉花地和芦苇地包气带水分变化,并利用陶土头负压法获取各试验点不同深度的土壤水样。水样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的TDS主要与地表覆盖类型、包气带岩性和地下水及其埋深有关。  相似文献   

8.
《土壤通报》2019,(5):1038-1044
自半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选取发育于玄武质火山碴、且成土时间和地形等条件相近的土壤剖面,通过比较其形态学、矿物学特征,探讨不同水热条件对该类土壤发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发育于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土体内石砾碴块含量大于湿润地区,其粒径2 mm的细土部分质地多为砂质壤土和砂土,而发育于湿润地区的质地多为壤土。(2)发育于半干旱地区的土壤粒径2~0.5 mm和0.5~0.25 mm的砂粒风化程度较低,呈棱角状,其上气孔肉眼清晰可见;而湿润地区该粒级砂粒呈次棱角或次圆状,其上气孔肉眼模糊难辨。(3)发育于玄武质火山玻璃的土壤均有脱玻化过程发生,石英含量自表层向下层逐渐减少;但分布于半干旱地区的仅0.5~0.25 mm和0.25~0.1 mm粒级砂粒中有石英出现,而湿润地区土壤2~0.5 mm、0.5~0.25mm、0.25~0.1 mm三个粒级砂粒中均有石英矿物存在;有石英出现的相同粒级比较,分布于湿润地区土壤砂粒中石英含量高于半干旱地区土壤。(4)湿润地区土壤中含有较多的伊利石、高岭石、蛭石、羟基铝蛭石和埃洛石等结晶质黏土矿物,而分布于干旱地区的土壤中则不含或含少量结晶质黏土矿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揭示当地排土场不同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阐明预测草本植物根系提升土壤渗透性的最优指标,并得出草本植物根系提升土壤渗透性的最佳径级,为排土场生态修复植物选择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地点,以轴根型紫花地丁、根蘖型苦荬菜和根茎型水麦冬为研究对象,采用图片像素换算法量化3种根系在不同土层深度范围内的根系分布特征;并结合渗透试验获取3种草本植物原状根土复合体的渗透参数,进而探究了根土复合体根系分布参数与渗透参数的关系。[结果]3种草本植物均能提升土壤的渗透性能,轴根型、根茎型和根蘖型根土复合体的初始入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总量相较于素土分别提升82.23%~254.99%,85.59%~307.63%,72.02%~325.91%,62.93%~246.98%。3种草本植物根系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根土复合体的渗透参数均呈现线性相关,根表面积密度的相关性强于根长密度。3种根系对土壤渗透性的增强作用主要归功于0.5 mm相似文献   

10.
一次性在沙地施加沙质土壤改良剂,研究了其在不同年份对科尔沁沙地风沙土土壤团聚体含量、土壤贮水量以及玉米产量影响的长效机制。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0—40cm土层间粒径大于0.25mm的团聚体含量,能促进粒径0.1~0.25mm小团聚体逐渐向粒径为0.25~0.5mm和粒径大于2mm的大团粒结构转变,其中以第4a的0—10cm土层处理表现最为明显,粒径0.1~0.25mm小团聚体较CK减少了34.55%,粒径0.25~0.5和大于2mm的大团粒结构分别较CK增加了1.63和12.31倍;在贮水量方面,施入土壤改良剂第3a,第4a,第2a以及第1a分别较CK提高了42.21%~48.48%,32.48%~38.11%,28.35%~34.3%和19.15%~29.47%;在产量方面,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各处理较CK增产幅度在15.1%~59.62%。施加沙质土壤改良剂在前3a可逐年改善土壤团粒结构、贮水能力和提高产量,说明其具有显著的改土和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