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何启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798-16800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果穗维管束结构的差异。[方法]选用不同株型和穗型的3个玉米高产杂交种掖单4号、掖单13和沈单7号,利用徒手切片技术观察测定穗柄和穗轴内维管束的数目和面积,比较不同类型品种间果穗维管束的结构差异。[结果]在穗柄(轴)大维管束数、总维管束数、单个大维管束的平均面积、大维管束总面积、维管束总面积上,大穗型品种掖单13和沈单7号显著优于小穗型品种掖单4号;在维管束密度及维管束相对面积上,紧凑型品种掖单4号和掖单13大于平展型品种沈单7号;在维管束的输送效率上,掖单13略占优势,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结论]为今后玉米的高产栽培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夏玉米生育期短,生长发育快,一般出苗18-21天即可拔节.从外部形态上看,早熟品种,如掖单4号、鲁玉10号和掖单20号等玉米,展开叶为4-5片,可见叶7-10片;中熟品种,掖单2号、鲁玉7号和掖单12号等,展开叶6-7片,可见叶9-12片;晚熟品种,掖单9号、掖单11号和掖单13号等,展开叶8-9片,可见叶10-13片,此时即为玉米进入拔节期,也是追施拔节肥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3.
<正> 夏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抓住玉米增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就能充分发挥玉米的增产潜力,使产量大幅度提高。根据多年大田生产实践,要获得夏玉米高产、在栽培上应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选用良种 优良品种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一般可增产10%~20%。在近年来,掖单11号,掖单12号、掖单13号等品种的综合性状和生产潜力都明显好于掖单2号,是目前夏玉米高产栽培较理想的品种。掖单11号为中晚  相似文献   

4.
<正> 在玉米生产上,各地通常以果穗的苞叶枯白且松散即可收获了,其实不然。例如掖单12、掖单13和掖单20号等当前推广种植的几个紧凑型品种,这些品种有早白皮、晚成熟的“假熟”现象,收获过早往往会造成减产。试验证明,减产幅度一般多在9.75%~13.64%。因此,紧凑型玉米  相似文献   

5.
1、选择对路优种,搞好种子处理优种是决定夏玉米高产的内在因素。高产地块选用较晚的紧凑型玉米品种较好,此品种光合作用强,增产潜力大。而适宜套种的有冀丰58、西玉3号、太合1号、掖单12、掖单13等品种。适宜回茬播种 的有掖单19、西玉3号、烟单14等品种。  相似文献   

6.
一、选用良种 紧凑型玉米品种比平展型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好,具有较强的丰产性和稳产性.据品比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掖单2号、掖单13、皖单4号、登海l号在该地区有较强的丰产性、抗逆性、稳产性、增产幅度大等优点,是夏玉米高产栽培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7.
在玉米生产上,人们往往认为玉米果穗枯白即可收获了,其实不然。对一些紧凑型玉米,例如成单14、川单13、掖单12、掖单13和掖单20号等当前各地推广种植的几个紧凑型玉米而言。这些品种有早白皮、晚成熟的“假熟”现象,收获过早往往会造成玉米减产,试验证明,减产幅度多在8.50%~12.10%。玉米完熟的特征是:当田间95%以上的玉米植株茎节变黄,果穗的苞叶枯白且松散,籽粒内含物完全硬化,  相似文献   

8.
生产实践证明,玉米产量的每一次突破都与推广突破性的品种密切相关。但从目前阜阳市颍上县玉米品种推广情况看,新品种更新更换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1存在的问题1.1主栽品种使用年限太长目前,我县主栽玉米品种还是掖单2号、掖单22、农大108等杂交种,面积约占40%以上。这些品种种  相似文献   

9.
二季玉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选择对路品种 二季玉米种植在春玉米的行间,与春玉米的共生期较长,因此在品种选择上要注重品性,应选择叶片直立,株型紧凑,耐旱力强,生育期较短(全生育期80~90天)的中、早熟品种,如掖单51、掖单13、川单11号等。  相似文献   

10.
8个高产杂交玉米品种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文丽  石时祥 《农技服务》2010,27(6):685-685,695
于2009年在金沙县岚头镇进行了8个高产杂交玉米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单2号、掖单13号、黔原早5号较适宜该地区种植,易获得高产。贵毕301、华玉4号、临奥1号较适宜食用,但生育期过长,植株高大,不易避开伏旱,不宜密植,不适宜该地区种植。农大60和成单12号适宜该地区土壤、气侯条件,但产量低,也不适宜种植。可见,适宜推广的品种有中单2号、掖单13号和黔原早5号这3个品种,同时应抓好肥水管理、适时早播、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