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蒙古草原退化与恢复演替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62,自引:7,他引:62  
1 98 3 -2 0 0 0年对内蒙古锡林河中游的典型草原放牧退化演替变型实行封育禁牧 ,并连续进行了恢复演替的动态监测 ,本文根据监测的数据及已经发表的论文 ,从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等层次上对退化草原的特征、退化序列、演替进程的诊断、恢复演替的轨迹与节奏性 ,恢复演替中的植物种群动态与植物个体变异进行了阐述 ,进而对退化与恢复演替的生态学机理提出了基本认识 :认为草原退化演替使其物质与能量流程及收支平衡失调 ,打破了生态系统自我调控的相对稳态 ,下降到低一级能量固定与转化效率的系统状态是草原退化的生态学实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特定草原群落中植物种群的物候期结构,比较了同一种群在不同植物群落中物候期组成比例关系的变化,结论如下: 1.植物种群在群落中有着相对稳定的物候期组成; 2.处于不同群落类型中的同一种群的物候期组成也是相对稳定的。95%以上的草原植物有80%以上的个体在生长周期内一直处于中龄阶段。 3.植物种群物候期组成成分的齐全程度有随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因此,物候期组成成分的齐全性又是评价草原环境质量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3.
种群的点格局特征是植物群落生态学关系与过程在空间格局上的表现形式,是种群和群落结构动态与稳定性的标志.在祁连山北坡西北针茅草原,采用Ripley的K(r)函数,定量分析了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和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种群点格局特征.结果表明:随退化草地狼毒种群规模扩大,狼毒与西北针茅的种群密度和高度表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狼毒种群在未退化和轻度退化草地中聚集分布格局显著,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是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的主要分布类型;西北针茅种群在四个梯度中以随机分布最为显著,仅在轻度退化草地中在0-38cm尺度上表现为均匀分布.狼毒和西北针茅种群的点格局的不对称性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植物种内、种间竞争和协同策略的改变,是草原植物应对干扰的种群更新途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放牧制度对短花针茅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繁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条件下主要植物种群的繁殖特性进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相比有利于短花针茅生殖枝的形成 ,且能够产生较多的种子 ;划区轮牧有利于主要植物种群实生苗的存活 ,但禁牧条件下对实生苗的生长更有利 ;短花针茅草原主要植物种群以无性繁殖为主 ,有性繁殖机会较少 ,且受降雨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荒漠草原群落及主要植物种群特征对放牧制度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两种放牧制度群落及主要植物种群特征变化,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轮牧试验后,划区轮牧区群落及主要植物种群的高度、盖度、密度均较自由放牧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划区轮牧区与自由放牧区相比,草地基况有明显好转,而自由放牧区一些退化植物、一年生植物、杂类草在草群中的高度、盖度、密度有所增加。划区轮牧区现存量高于自由放牧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内蒙古白音锡勒草原沙地白杆 (Picea meyeri)种群的大树和幼树及伴生植物进行了初步研究 ,认为沙地白杆林是在近极限生境条件下 ,由适应性不同的植物种依生境异质性组合而成的疏林群落。是第三纪云杉属植物广布分布区的残存片段 ,也是白杆现代分布区的北界。白杆种群现有大树 3 3 0株 ,幼树 1 62 9株。大树的死亡率随胸围增大而增高 ;幼树则每增加一个龄级死亡 48.7%。该种群具有自然更新的能力。由于生境相对严酷 ,种群较小 ,局部灭绝的危险尚不能排除。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内蒙古白音锡勒草原沙地白杆(Picea meyeri)种群的大树和幼树及伴生植物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沙地白杆林是在近极限生境条件下,由适应性不同的植物促依生境异质性组合而成的疏林群落。是第三纪云杉属植物广布分布区的残存片段,也是白杆现代分布区的北界。白杆种群现有大树330株,幼树1629株。大树的死亡率随胸围增大而增高;幼树则每增加个龀级死亡48.7%;该种群具有自然更新的能力。由于生境相对  相似文献   

8.
2010―2016年通过人工栽培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33科152种植物上小花蝽复合种群发生动态。多年调查结果表明:除黄柴胡外,其余151种植物上均有小花蝽发生,但小花蝽的种群密度在不同调查年度的植物种类上差异较大。小花蝽种群发生密度最高的植物是蓝蓟,其次是芥菜、硫华菊、荞麦、紫花苜蓿、红麻、陆地棉等有大量蚜虫及开花周期较长的植物。本研究明确了农田生境中小花蝽发生密度较高的候选功能植物,为下一步利用植物多样性促进农田小花蝽种群的保育及控害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实生苗是植物种群更新的主要资源。通过对实生苗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分析 ,研究了典型草原冷蒿 -小禾草群落的种群更新特点 ,结果表明 :不同年度实生苗的数量和主要植物的实生苗的优势地位均有差异 ,这是降雨分布与实生苗出现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同放牧率的实生苗数量以无牧区最低 ,轻牧区最高 ,随放牧率的增加有先升高而后降低的趋势 ;浇水后实生苗的数量大大增加 ,主要是增加了一年生藜属植物的数量 ,对种类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世代的种群动态及寄主植物来源,利用性诱捕器监测了其不同世代的种群动态,并以雄蛾翅的稳定性同位素δ13C为标记鉴定其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类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成虫越冬代始见期在5月底,第1代终见期在9月中旬。公主岭、齐齐哈尔、沈阳等地越冬代和第1代亚洲玉米螟幼虫主要以C4植物为寄主,以C4植物为寄主的种群占所有种群的比例分别为72.19%~97.71%和95.18%~100%;2014年公主岭、齐齐哈尔、沈阳等地之间越冬代和第1代亚洲玉米螟幼虫以C3植物为寄主的种群比例无显著差异,2013年公主岭和2014年沈阳的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期之间以C3植物为寄主的种群比例差异显著。研究表明,东北地区以C3植物为寄主的亚洲玉米螟种群较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 1 983-1 993年退化草原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主要植物种群地上现存量与密度的变化 ,将这些种群区分成 6种类型 :优势增长型—羊草 (Leymuschinensis) ;缓慢增长型—大针茅 (Stipa grandis) ;典型衰退型—糙隐子草 (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变蒿 (Artemisia commutata) ;迟滞衰退型—冷蒿 (Artemisiafrigida) ;中间过渡型—米氏冰草 (Agropyron michnoi)、双齿葱 (Allium bidenta-tum)和洽草 (Koeleria cristata) ;演替中立型—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并依据各种群的拓殖 ,生物产量和根系分布等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各种群在恢复演替中的作用。根据种群根系分布范围与种群密度变化的关联 ,本文提出“恢复演替的作用域扩展”概念。在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演替中 ,表现出群落地上部分矮化和地下部分的浅层化 ,恢复演替则表现其逆过程。当恢复演替开始后 ,浅层土壤中最先出现拥挤 ,浅根性植物种群趋于衰退 ,也促使一些种群向土壤深层发展。表现出种群更替的作用空间扩展的趋势。其中衰退种群植株死亡后的资源空间可使拓殖能力强的种群或原种群增长。于是资源与种群增长构成一个反馈调节环。反馈调节使群落演替自组织过程表现出方向性。在恢复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数量指标均表现出波动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种植模式对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及个体数量的影响,采用陷阱法对银川平原苜蓿-小麦邻作、苜蓿-玉米邻作和苜蓿-果园间作3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人工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其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的差异和变化,并利用Gaussian函数对各指数进行时间序列动态拟合,分析了3种种植模式下人工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总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该地区共收集到蜘蛛标本2 761头,隶属12科19属28种,其中优势种为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甘肃平腹蛛Gnaphosa kansuensis和白斑隐蛛Nurscia albofasciata。2种邻作模式下,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同间作模式下的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且多样性指数最大值出现时间分别为5月7日和5月18日,均早于间作模式下的7月3日。Gaussian函数拟合结果表明,苜蓿-小麦邻作模式下苜蓿田地表蜘蛛种群高峰期持续时间最长,为121.92 d,苜蓿-玉米邻作模式下2次种群高峰间隔时间最短,为49.2 d。苜蓿-小麦邻作模式下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的个体数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上旬,其它2种模式下均出现在5月中旬。  相似文献   

13.
在本文《Ⅰ.群落总生产量的分析》基础上对本群落主要种群的地上现存生物量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建群种羊草,优势种大针茅,恒有种羽茅、苔草、小叶锦鸡儿、葱类以及特征成分变蒿和一年生植物猪毛菜等。 这几个种群的地上生物量动态各有一定的特点。羊草、大针茅、羽茅与苔草的种群地上生物量动态与群落地上总生物量动态趋势是一致的。因此,这几个种群决定着群落的基本特征。变蒿与猪毛菜是生物量的年际变幅更大的种群,随着降雨量的高低而发生明显的波动。葱类植物的种群生物量很低,但比较稳定。 最后对生物量的形成与降水及土壤水分的关系做了简要的分析,为产量预测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山地生态系统不同生境对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分别于2009年4月、7月及9月对天山北麓中段吉木萨尔县林场山地生态系统的5种不同生境,即云杉林、山前草甸、山地草原、山地农田及山间河滩中的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采样研究。共捕获大、中型土壤动物个体14727只,分别隶属于6门16纲39目(40类)。其中弹尾目和真螨目为优势类群,二者分别占总数的38.61%,25.54%。鞘翅目、寄螨目、膜翅目、蜘蛛目、鞘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颤蚓目、鳞翅目幼虫等8类为常见类群,共占总数的26.38%,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共占总数是的90.53%,这二类组成了该区大、中型土壤动物的基本成分。其余的30类为稀有类群,占总数的9.47%。研究还发现,山地不同生境大、中型土壤动物类群和个体数之间、不同季节之间、不同土层之间以及群落多样性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通过该区不同生境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的聚类和排序结果,将5种不同山地生境分为云杉林-山地草原生境类型和山前草甸-山地耕地-山间河滩生境类型两大类型。  相似文献   

15.
Bt水稻对主要非靶标害虫和蜘蛛优势种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研究了2个转cry1Ab cry1Ac杂合基因籼稻品系TT9-3和T19-4对主要非靶标害虫飞虱、叶蝉以及捕食性蜘蛛优势种田间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Bt稻与亲本对照(IR72)田间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成虫的虫口密度在整个水稻生育期间无显著差异,而若虫密度有一定的不同。TT9-3稻田中白背飞虱和黑尾叶蝉若虫密度分别于移栽后早中期和中后期显著高于对照;TT9-4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Bt水稻与亲本对照间锥腹肖蛸、四斑锯螯蛛、食虫沟瘤蛛、拟环纹豹蛛及拟水狼蛛种群数量动态趋势相似,数量上大多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Bt水稻对稻田优势蜘蛛基本上无明显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16.
Cultivated plants are known to readily hybridise with their wild relatives, sometimes forming populations with weedier life‐history strategies than their progenitors. Due to altered precipitation patterns from human‐induced global climate change, crop‐wild hybrid populations may have new and unpredictable environmental tolerances relative to parental populations, which would further challenge farming and land‐management weed control strategies. To recognise the role of seed dormancy variation in weed invasion, we compared seedbank dynamics of two cross‐type populations (wild radish, Raphanus raphanistrum, and crop‐wild hybrid radish, R. raphanistrum × R. sativus) across a soil moisture gradient. In a seed‐burial experiment, we assessed relative rates of seed germination, dormancy and seed mortality over two years across cross types (crop‐wild hybrid or wild) and watering treatments (where water was withheld, equal to annual rainfall, or double annual rainfall). Weekly population censuses in 2012 and 2013 assessed the frequency and timing of seedling emergence within a growing season. Generally, germination rates were two times higher and seed dormancy was 58% lower in hybrid versus wild populations. Surprisingly, experimental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did not determine seedbank dynamics over time. Yet, seed bank dynamics changed between years, potentially related to different amounts of annual rainfall. Thus, variation in seedbank dynamics may be driven by crop‐wild hybridisation rates and, potentially, annual variation in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responds strongly to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which greatly influence community stability. The changes in community structure, aboveground biomass(AGB), bio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ability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were studied with a three-year field investigation in a temperate steppe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The species richness, Shannon-Wiener index, evenness, plant functional type abundance, AGB, temporal community stability, summed covariance, scaling coefficient and dominant species stability were compared among areas subjected to long-term reservation(R), long-term grazing(G), mowing since enclosure in 2008(M) and grazing enclosure since 2008(E). Site R had higher perennial grass abundance and lower species richness than sites G, M and E, although the AGB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four sites. The species structure varied from a single dominant species at site R to multiple dominant species at sites G, M and E. The long-term reservation grassland had lower biodiversity but higher stability, whereas the enclosed grassland with/without mowing had higher biodiversity but lower stability. Different stability mechanisms, such as the compensatory dynamics, mean-variance scaling and dominant species stability were examined. Results showed that community stability wa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stability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which supports the biomass ratio hypothesis proposed by Grime.  相似文献   

18.
宁夏中宁县麦蚜寄生蜂群落多样性及优势种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西北干旱区麦田蚜虫寄生蜂的多样性及优势种的种群动态,采用棋盘式五点取样法对宁夏中宁县麦蚜寄生蜂群落组成进行调查与研究,分析其多样性、丰富度、均匀度及优势度指数等指标的变化,应用Gaussian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拟合,并对寄生蜂优势种的个体发生量进行时间动态描述。结果显示,该地区共调查获得麦蚜寄生蜂标本919份,隶属4总科7科12属21种,其中初寄生蜂11种,重寄生蜂10种。燕麦蚜茧蜂Aphidius avenae为初寄生蜂优势种,6月2日个体数达到顶峰,6月8日骤降,6月23日趋于平缓;重寄生蜂优势种为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宽肩阿莎金小蜂Asaphes suspensus和蚜茧蜂长背瘿蜂Alloxysta sp.,前二者个体数均在6月18日达到最大值,6月23日呈下降趋势,后者5月28日上升,6月2日达到顶峰,6月23日缓慢降至最低值。该地区5月初麦蚜初寄生蜂的多样性指数较大,重寄生蜂的多样性指数则在5月中旬开始上升,总群落多样性指数在6月上旬最高;Gaussian函数对寄生蜂群落多样性指数时间动态变化的模型拟合参数表明,复杂农业景观下的寄生蜂物种多样性发生期明显长于简单农业景观。  相似文献   

19.
对广西岩溶石山3个典型群落——飞机草优势群落(优势群落)、黄荆条-飞机草混合群落(混合群落)和类芦-蔓生莠竹群落(伴生群落)中飞机草种群的生殖配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个群落中飞机草的营养构件(根、茎和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均达90%以上,在构件生物量分配比率方面表现出基本一致的规律,即茎〉根〉叶〉花果;(2)3个群落中飞机草的生殖配置平均为6.1%。优势群落中飞机草的生殖配置与伴生群落有显著差异(P=0.009),而混合群落中飞机草的生殖配置与优势群落和伴生群落均无显著差异;(3)3个群落中飞机草的生殖配置与株高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分枝数和总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采用整株法测定了湖南省部分地区棉田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水平,还测定了精喹禾灵对牛筋草抗(R)、感(S)种群体内GSTs及SOD、POD、CAT影响的差异。整株法测定结果显示,相对于敏感的南县种群,其他地区棉田牛筋草对精喹禾灵的抗性指数在1.6~9.7之间,其中湘阴种群最高为9.7,澧县种群最低为1.6;精喹禾灵处理2d后,R种群GSTs活性急剧上升,在第3天达到最高,随后急剧下降,5d之后趋于平缓。S种群GSTs活性在施药后先上升后下降。药剂处理后,R种群的SOD和POD活性在中期显著低于S种群,R、S种群的CAT活性在药后第9天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R种群对精喹禾灵产生抗性的原因可能是GSTs对精喹禾灵的代谢作用加强,抗氧化酶系活性的变化可能与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