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蛋白质水平对辣椒色素在红草金鱼体内沉积及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饲料中添加13%的红辣椒粉作色素源,对红草金鱼分别投喂蛋白质含量为20.17%、26.47%、31.47%、36.20%和41.37%的人工配合饲料,每隔15 d测定一次红草金鱼鳍条和皮肤的色素吸光光度值,并同时进行体长和体重的测量,试验期间共测定三次。结果表明,投喂蛋白质水平为36.20%的饲料,红草金鱼鳍条和皮肤的色素吸光光度值最大,与其他蛋白质水平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投喂时间延长,各组着色效果增加,同一蛋白质水平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蛋白质水平对红草金鱼的生长有影响,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红辣椒粉对锦鲤生长和体色的影响,选用平均体质量(7.517±0.58)g的锦鲤进行了为期30 d的饲养试验。试验鱼共450尾,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辣椒皮含量为0、1%、3%、5%、7%的试验饲料。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红辣椒粉对锦鲤体表亮度L*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辣椒粉添加水平的提高,体表红质a*值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3次不同饲养时间的测定中,添加水平为5%的试验组,锦鲤皮肤及尾鳍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大。饲养30 d后,随着辣椒粉添加水平的提高,各试验组鱼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蛋白质效率均呈升高趋势,且饲料系数呈下降趋势,表明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一定水平的红辣椒粉有助于锦鲤的生长。综合分析说明,饲料中添加5%的红辣椒粉时,锦鲤生长、着色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5.
饲料中组合色素对红草金鱼体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淡水渔业》2015,(5)
为研究组合色素对红草金鱼(red Carassius auratus)的增色效果,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红辣椒粉、螺旋藻、玉米蛋白粉3种着色剂,制成粗蛋白质含量均为33.6%饲料,投喂初始均重(18.5±1.2)g的红草金鱼。每种着色剂设5个水平(5%、8%、11%、13%、16%),每水平30尾鱼×3重复,日投喂率4%,试验期45 d。分别于第0、15、30、45天在各重复内随机抽样2尾鱼,测定同部位鳞片与尾鳍混合样总类胡萝卜素平均吸光度,确立上列三种着色剂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8%、5%、16%。根据单因素试验中不同着色剂在着色速度、体表沉积效果及其成本高低,确立由8%辣椒红、5%螺旋藻、5%玉米蛋白粉各三分之一水平合剂为组合着色剂。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将组合着色剂饲料与各单一着色剂饲料分别投喂红草金鱼,45 d时均在波长470 nm获色素扫描图谱。结果显示,组合色素色谱的峰值面积显著大于各单组(P0.05),其着色效果显著优于各最佳单组。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用红鱼粉替代白鱼粉,并在替代饲料中添加两个不同梯度海洋红酵母对大菱鲆生长性能、体成分以及形体指标的影响。试验用白鱼粉、红鱼粉、海洋红酵母1 g/kg+红鱼粉、海洋红酵母2 g/kg+红鱼粉4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分别饲喂初始体质量(213.48±0.23) g的大菱鲆,480尾试验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试验期为6周。试验结果表明,与红鱼粉组相比,海洋红酵母1 g/kg+红鱼粉组可显著提高大菱鲆的摄食率、相对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及蛋白质效率(P<0.05),效果与白鱼粉组相当,高于海洋红酵母2 g/kg+红鱼粉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大菱鲆的体成分和形体指标差异不显著( P>0.05)。据此,添加海洋红酵母1 g/kg即能显著提高大菱鲆对红鱼粉替代白鱼粉饲料的摄食率、蛋白效率和生长性能,使得红鱼粉替代组的饲料性能达到了白鱼粉组的生长水平。 相似文献
7.
8.
红罗非鱼体色分离及生长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不同来源的红罗非鱼的体色分离及生长等性状作了观察,对体色的遗传规律及体色与生长、性别、体型等性状间的相关性、有关性状世代间的变化也作了初步探讨,并依此对红罗非鱼品种的选育工作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9.
草金鱼总色素光谱吸收峰在400~600nm,系类胡萝卜素色素。在不同酸碱度、维生素和有机物作用下,该观赏鱼总色素稳定性各不相同。环境pH值过高或过低对该色素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中性pH值溶液利于该色素的有效保存;Vc和VE对该色素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当Vc剂量不适时,该色素遭到严重破坏,VK对该色素具较强的破坏作用;乳酸对该色素具有增色作用,苯甲酸、草酸、柠檬酸,丙二酸和反丁烯二酸对该色素具有保护作用,乌头酸、水杨酸、顺丁烯二酸、亚油酸、萘乙酸、溴丙酸和苹果酸对该色素具有破坏作用,其中以苹果酸的破坏作用最强。淀粉对该色素具有保护作用,葡萄糖和蔗糖则具有破坏作用,其中以蔗糖的破坏作用最强。研究结果提示:在提取、保存该色素以及配制增色饵料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确保试验结论的正确和增色效果的良好。 相似文献
10.
草金鱼总色素光谱吸收峰在400~600nm,系类胡萝卜素色素。在不同酸碱度、维生素和有机物作用下,该观赏鱼总色素稳定性各不相同。环境pH值过高或过低对该色素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中性pH值溶液利于该色素的有效保存;Vc和VE对该色素具有保护作用,但是当Vc剂量不适时,该色素遭到严重破坏,VK对该色素具较强的破坏作用;乳酸对该色素具有增色作用,苯甲酸、草酸、柠檬酸,丙二酸和反丁烯二酸对该色素具有保护作用,乌头酸、水杨酸、顺丁烯二酸、亚油酸、萘乙酸、溴丙酸和苹果酸对该色素具有破坏作用,其中以苹果酸的破坏作用最强。淀粉对该色素具有保护作用,葡萄糖和蔗糖则具有破坏作用,其中以蔗糖的破坏作用最强。研究结果提示:在提取、保存该色素以及配制增色饵料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确保试验结论的正确和增色效果的良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不同食物和光照时间对黑龙睛金鱼体色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黑龙睛金鱼苗放养在120-90cm×20-45cm×30-65cm的水族箱或塑料泡沫箱中,密度为500尾/m^3,然后分为2组:一组分别投喂轮虫、枝角类等活饵料和蛋黄、豆浆等人工饲料;另一组的光照分别为0,5,10和14hr/日,观察2组鱼生长及体色变化。结果表明,投喂活饵的鱼苗生长迅速,体色变化快,体长达2cm时开始变黑,3cm以上时有50%的鱼苗变色明黑;而投喂人工饲料的鱼苗生长和变色缓慢,体长达3cm以上时,才开始变黑。鱼苗在自然光照下生长最快,体色变化明显;而黑暗组鱼生长最慢,体色变化最不明显;日照5~10h的鱼生长和体色变化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水平辣椒红素对血鹦鹉生长、体形、体色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用添加辣椒红素的人工饲料进行饲养试验,将450尾体质量(4.19±0.69)g的褪黑血鹦鹉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30尾试验鱼,辣椒红素的添加量分别为1 %、3 %、5 %、7 %,对照组不添加辣椒红素,试验期为54 d。试验结果:3 %辣椒红素组血鹦鹉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辣椒红素对肥满度影响不大(P>0.05);随着辣椒红素水平的提高,血鹦鹉鳃盖、皮肤、鳍条的色度值增大,45 d后达到最大,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1 %辣椒红素组血鹦鹉的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7.
甜菜碱是甜菜加工副产品中提取的甘氨酸甲基类酯,属于维生素类似物。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可以调节肾细胞的水份渗出,提高钠钾泵的功能,调节体内渗透压。常用作动物营养的甲基供体,参与氨基酸的合成和协同作用。甜菜碱在水产养殖方面常用作诱食剂。Nelson1989,1991研究证实,添加甜菜碱对幼鱼具有显著的促生长,提高成活率的效果;李咏梅1998试验表明,饲料添加0.3%甜菜碱,能明显促进罗非鱼的生长。现将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对大口鲶生长的影响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用甜菜碱,购自某饲… 相似文献
18.
饲料中添加蛋氨酸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蛋氨酸是重要的含硫必需氨基酸,在机体代谢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鱼类所必需而植物蛋白中含量不足的限制性氨基酸,特别是饲料原料中豆类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通过植物饲料中添加蛋氨酸,不仅可以代替高成本的鱼粉,而且因为植物蛋白中磷的含量比鱼粉少,还可以降低对环境中磷的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9.
饲料中添加螺旋藻对中华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螺旋藻因其具有高蛋白、高营养、高消化吸收率的特性 ,不但在食品、保健、医疗卫生领域被广泛应用 ,作为特种饲料的原料和饲料添加剂也越来越引起注意。本文探讨在中华鳖饲料中添加螺旋藻的应用前景。1 试验材料与方法1 1 螺旋藻。为过 6 0目筛的极大螺旋藻食品级干粉。1 2 试验池。为 3× 1m2 的水泥池 ,池深 0 8m ,每池设 0 3× 0 6m2 料台一只 ,池内填入细沙 2 0cm ,池四周固定硬质塑料布防逃。1 3 试验处理。共设对照 (为镇江龙山鳗业公司生产甲鱼专用配合饲料 ,每kg售价 10元 )及添加 1%、2 %、4 %、8%螺旋藻五个… 相似文献
20.
由于人工养殖,尤其是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鱼虾类的养殖周期缩短,饲料中有效色源少且成分不稳定,导致鱼虾的体色常常成为棘手问题,即人工养殖的水产品的体色往往缺乏天然水产品所具有的健康色泽,从而使其商品价值大打折扣。如野生胡子鲶在天然水域中,体色多呈黄色、黄褐色不等,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其黄色逐渐褪去而变灰变黑;斑点叉尾鮰体色变红或变淡,甚至出现蜕皮、呈腐烂状等等。难免影响到商品的价格。另外,观赏鱼的体色也极为人们所重视。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一定的物质,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