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以辽东红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间伐强度下该林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后,红松人工林内双子叶植物的种类都大于单子叶植物,红松人工林对照区中单子叶植物科的数量最小,其他3个区随间伐强度增大单子叶植物科的数量增多。红松人工林对照区的双子叶植物属数最小;弱度区、中度区、强度区三区随间伐强度增大,属数依次减小,但都高于对照区。蕨类植物在红松人工林内虽出现但数量很少。裸子植物在红松人工林内未出现。红松人工林的草本多样性以弱度区最高,弱度区与强度区相近。红松的灌木多样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云杉人工林间伐后和未间伐的林分生长、林下植物种类、数量、盖度、高度,采用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了多样性分析,以探讨间伐强度对云杉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保留木的生长显著优于对照区;林下植物种类、数量显著增加;不同间伐强度林下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丰富度、生物量、盖度、显著高于对照区,且随间伐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以重度间伐(<450株/hm2)最为显著(灌木层多样性除外).  相似文献   

3.
间伐均能够在短期内显著提高落叶松-红松复层林的上层落叶松胸径增长量,并且能够在第2年显著提高落叶松 红松复层林的下层红松高生长量.间伐能够提高林下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且间伐强度越大指数越高.而间伐虽然提高了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但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总体而言,50%间伐强度更加有利于落叶松—...  相似文献   

4.
红松人工林不同间伐强度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不同间伐强度红松人工林的林分生长状况,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以及林下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极强度间伐、强度间伐能有效提高林分直径生长量,增加大径材的出材量,缩短培育大径材的时间,及早达到木材采伐标准。但间伐强度过大影响整个林分的蓄积量。强度间伐有效提高林下植被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植被状况良好。极强度间伐区土壤的养分状况最好,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间伐有利于红松人工林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抚育间伐对红松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草河口地区不同林龄阶段红松人工林抚育间伐后生物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宜的间伐强度范围内,平均单株木生物量随间伐强度的减小而减少;林分生物量随间伐强度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以承德市木兰围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间伐强度油松人工林下植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中度间伐时其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间伐强度40%~50%、保留密度900~1 000株 hm~(-2)的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保持。  相似文献   

7.
均匀间伐和带状间伐模式均能在短期内显著提高落叶松—红松复层林的上层落叶松胸径增长量.均匀间伐模式能在第2年显著提高落叶松—红松复层林的下层红松高生长量.带状间伐模式的红松增长量提高不显著.2种间伐模式能提高林下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且带状间伐高于均匀间伐.只有均匀间伐模式提高了林下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  相似文献   

8.
利用红松人工林45a的定位观测数据,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促进红松人工林平均胸径的生长,提高大径材的比例,缩短大径材的培育年限。2012年极强区林分平均胸径达到35.8cm,大径材株数比例达到90.32%。适度地抚育间伐能提高林分活立木蓄积量连年生长量,过度地抚育间伐降低了林分活立木蓄积量连年生长量。林分自然稀疏强度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少,极强区枯损率最低,仅为0.125%。抚育间伐能提高林分总蓄积量。2012年中度区林分总蓄积量最大,为603.991 5m3/hm2。极强区大径材蓄积量最大;强度区大径材株数最多,中度区次之。综合考虑,中度区最有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以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0-40%强度间伐和20%的中度间伐,以未间伐的林分为对照,研究比较了间伐后1年、2年和5年内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论如下:对于木本植物,间伐显著提高了林下木本植物的盖度(P0.05),其大小顺序为强度间伐中度间伐对照,在间伐后2年、5年差异均显著(P0.05)。对于林下草本植物,间伐显著提高了林下草本植物的种数,尤其在间伐后2年,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林下的木本植物种数、盖度、Simps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但随着间伐时间的延续,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对草本植物的影响逐渐减弱,其中度间伐林下的植物种数、Simpson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对照之间未能发现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0.
生态稳定性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评估指标。红松人工栽植在辽宁东部得到广泛推广,研究人工红松种群动态是认识辽宁东部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分析间伐强度对红松人工林的种群动态的影响对认识局部地区的生态稳定性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人工红松种群的5块强度间伐区,经过连续20年固定样地的观测数据分析得出:强度间伐后的红松人工种群生长规律大致为a_(81)a_(66)a_(71)a_(44)a_(38);在密度1670时为下凹生长趋势;郁闭度对人工红松种群生长有促进作用,林下没有发现更新幼苗,说明强度间伐后红松人工林生态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
抚育间伐对人工红松林生长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不同间伐强度后40 a的人工红松林,连续抚育3次的长期定位观测资料,分析了抚育间伐对人工红松单木胸径和材积、林分断面积和蓄积、林分枯损和总收获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可以增加单木平均胸径和材积的生长率,且不同间伐强度表现为相同的规律,即中度(33.2%)强度(43.4%)弱度(23.1%)对照(0.0%);间伐后林分的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具有相似的自然规律,间伐样地的生长率均高于对照;林木枯损率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间伐后的林分总收获量平均增加11.6%,间伐林分之间差别不明显。在整个研究阶段,不同的抚育阶段表现不同的规律,抚育间伐可以延缓单木胸径和材积生长速度的降幅;而不同抚育阶段内,林分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均为增长,也就是说,在一定阶段内间伐可以有效地提高林分平均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从林分枯损状况来看,应该减少间伐间隔期。  相似文献   

12.
选择12和14地位指数的2种立地的林分,分别设置6种和5种保留密度,对间伐4年后的23年生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种数随着林分保留密度的增大,12和14地位指数的林分均表现为由逐渐增加至一个峰值后逐渐减少;适宜的保留密度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的多样性,12和14地位指数林分的植物多样性分别以保留密度130株/667 m2和100株/667 m2的样地为最优;随着林分密度与冠层郁闭度的增大,林下植物类型有由阳性植物为主向中性与荫性变化的趋势,而形成阳性、中性及荫性共存的多态性植物群落;适宜的保留密度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的生物量和植被总盖度,12和14地位指数林分的林下植物生物量和植被总盖度分别以保留密度130株/667 m2和90株/667 m2的样地为最佳;2种地位指数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林下枯落物自然风干重、枯落物层厚及腐殖质层厚差异均不显著,而林下地被物鲜重和植被总盖度则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3.
对黑龙江省孟家岗林场40年生红松母树林300、450、600、700和1 300株/hm2(对照)疏伐处理后14个性状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疏伐处理对14个性状均产生极显著影响.除枝下高外,其余性状均值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其中单株结实质量、树冠体积和公顷结实质量分别提高了47.79%、33.6%和28.65%.此外,不同性状之间存在极为复杂的相关性.聚类分析和主分量分析将上述性状分成3大类,分别代表了树冠、种子品质和结实性状.这3类性状在各主成分上得分值的加权和比较分析表明,孟家岗林场42年生红松母树林疏伐抚育最佳密度是450株/hm2.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间伐对红松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程度,该文以本溪县草河口地区70 年生不同间伐强度(对照区、中度区、极强区)的红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红松人工林树干径流、穿透雨及林冠截留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的穿透雨、树干径流以及林冠截留都会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加,穿透雨量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不同间伐强度的穿透雨率差异显著(p<0.05),树干径流率差异不显著。林冠截留量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减小,且不同间伐强度的林冠截留率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在早年营造的针叶混交林中,由于树种的遗传性不同,红松处于被压状态,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本文分析了人工针叶混交林改建林分和未改建林分红松球果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差异,球果产量2者相差33.1倍,产值2者相差48.6倍。说明通过疏伐改建,培育红松果材兼用经济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以吉林省黄泥河林业局金沟林场27林班24小班的林分为调查对象,对采取上层抚育和未采取抚育的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的生长、健康状况和单位面积保存率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抚育林分红松幼树的高生长、地径生长较未抚育林分分别增加了40.0%和50.0%,冠幅增长量增加了15.5%;林分健康植株达到95.0%,增加了48.9%,...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红松人工林内小气候因子与对照区气候因子的对照分析,表明林分具有缓热、缓冷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小气候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其变化幅度在很小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Genetic diversities an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s of the four Pinus koraiensis populations (Gaofeng Forestry Farm at Tangwanghe in Yichun City, Erdaobaihe Town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Shcngshan Forestry Farm in Heihe City, in China, and the suburb of Vladivostok City in Russi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ISSR PCR technique. The results of 15 primers amplification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polymorphic site of P koralensis population was 60.7%. Euch primer had 3.6 polymorphic sites, The diversity levels of the four P. koraiensis populations were rather higher compared with those of other Pinaceae species. The genetic diversity levels of t: koraiensis populations grown in the center reg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grown in the edge zon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r3 koraiensis mainly came from the interiot of the population, accounting for 73% of total genetic diversity. There were no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genetic distances 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s for the four P koraiensis populations. The gradual decrease of natural distribution region of P. koraiensis was due to anthropic destro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e. fire and wind throw), rather than the lower genetic diversity.  相似文献   

19.
ISSR是一种特异性较强、稳定性较高的分子标记方法。本研究采用ISSR-PCR技术,检测了红松(PinuskoraiensisSieb.etZucc)在伊春市汤旺河高峰林场、长白山二道白河、黑河胜山林场和俄罗斯海参崴市郊的四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15个引物的扩增结果表明:红松群体的多态位点比率是60.70%,平均每个引物3.6个多态位点,多样性水平在松科植物中是较高的;红松分布中心区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边界区;和大多数木本植物一致,红松群体的基因多样性主要来自种群内部,占总基因多样性的73%;红松四个种群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无正相关性。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天然红松分布区逐渐缩小的原因不是由于遗传多样性水平过低引起的,而是由于人类的破坏作用,再加上火灾和风倒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