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以桑盾蚧及其寄生蜂为材料观察、研究了桑盾蚧扑虱蚜小蜂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等。结果表明:该蜂寄生于桑盾蚧雌成虫体内,其寄生率因世代、地域而存在极显著差异,以幼虫和蛹在雌成虫体内越冬。成虫全天均可羽化,但以15~18时最盛,常在夜间产卵,可行孤雌生殖,具趋光习性等习性。  相似文献   

2.
以桑盾蚧及红点唇瓢虫为材料,室内观察与田间调查相结合,阐述了红点唇瓢虫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该虫以成虫在树叉、树缝等处越冬。成虫耐饥,具假死性。成虫、幼虫均能捕食各种蚧态,捕食量较大,成虫日捕食桑蚧雌成虫10~25头,若虫35~70头、卵20~158粒;三龄幼虫日捕食若虫65~81头。  相似文献   

3.
以桑盾蚧及红点唇瓢虫为材料,室内观察与田间调查相结合,阐述了红点唇瓢虫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该虫以成虫在树叉、树缝等处越冬。成虫耐饥,具假死性。成虫、幼虫均能捕食各种蚧态,捕食量较大,成虫日捕食桑蚧雌成虫10~25头,若虫35~70头、卵20~158粒;三龄幼虫日捕食若虫65~81头。  相似文献   

4.
以桑树上的桑盾蚧为供试材料,田间调查与室内饲养、观察相结合,共发现四川桑盾蚧天敌30种,已鉴定出23种,包括寄生性天敌16种,捕食性灭敌7种,它们分属4个目11个科,其中新种1个,中国新纪录2个。  相似文献   

5.
明确修文县猕猴桃桑盾蚧的发生规律与空间分布,为控制桑盾蚧的危害提供依据。以修文县“贵长”猕猴桃为试材,采用定点定株方法掌握桑盾蚧在修文县的发生规律,平行跳跃方法调查猕猴桃园桑盾蚧分布,随机取样与五点取样相结合方法调查桑盾蚧在猕猴桃树上不同方位的分布。桑盾蚧在修文“贵长”猕猴桃园中一年发生两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5月上旬和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桑盾蚧对“贵长”猕猴桃树的方位侵害程度表现为:南>东>北>西,其危害对猕猴桃树上的方位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用采集、调查、饲养等方法,发现四川桑盾蚧天敌30种,其中1个新种,2个中国新纪录,6个四川新纪录,14种未见报导的桑盾蚧天敌。初步研究了4种主要天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保护利用天敌防治桑盾蚧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桑盾蚧为害株分级、采各级虫株叶养蚕并进行不同处理等方法,初步探讨了桑盾蚧虫株叶对家蚕龄期、就眠、食下与消化、健康性、产茧量、蚕茧品质等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用桑盾蚧虫株叶养蚕,家蚕生长发育不良,开差加大,一龄就眠慢且参差不齐,就眠率下降24.46—32.44%,各龄眠蚕体重减轻,食下率降低4.06—18.61%,消化率降低7.77—19.01%,虫蛹统一生命率下降4.25—37.94%,茧形小而茧层薄,产茧量下降6.63—42.25%。各指标下降幅度因桑树被害程度的饲养处理而异,受虫害程度愈重的下降幅度亦愈大。  相似文献   

8.
浙北、苏南桑园主要分布于地势低洼、河港纵横、湿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桑树受桑白盾蚧的危害较重。为了探讨桑白盾蚧的生物防治,作者于1979~1981年在浙江北部和江苏长江两岸桑区对桑白盾蚧的天敌作了调查,查得寄生性天敌9种,捕食性天敌3种。其中,捕食性的日本方头甲Cubocephalusnipponicus Endrody-Younga对各代桑白盾蚧的捕食率均较高,对第1代的卵和幼虫分别达17.4%和46.9%;对第2代的卵、幼虫和成虫分别达13.1%、57.4%和9.1%;对第3代的幼虫也可达11.2%。  相似文献   

9.
曹慧  朱文琰  赵新全 《草业学报》2016,25(1):268-272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敏感区域之一,门源草原毛虫作为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的主要害虫之一,虫害爆发时造成牧草短缺,引发家畜口膜炎甚至死亡。因此,未来持续增温情况下,门源草原毛虫的表现对当地畜牧业生产安全至关重要。通过野外控制试验,探讨增温(日增温1.2℃/夜增温1.7℃)和放牧对草原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显著提高了幼虫生长速率和蛹重,雌蛹增重比率约为雄蛹的2倍。增温显著缩短了草原毛虫幼虫期(雌性幼虫4.4 d、雄性幼虫7.0 d)和蛹期(雌蛹3.6 d、雄蛹4.6 d),而且引发雄性先熟,即雄成虫羽化时间较雌成虫早5.0 d。增温放牧处理下,草原毛虫的生长速率提高9%、雌蛹增重26%。可见,未来持续增温的高寒草甸牧场,门源草原毛虫适合度升高,对当地草场和家畜的威胁加大,需加强害虫的监控和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10.
桑白毛虫在重庆市一年发生2代,越冬后的蛹在5月中旬进入羽化期.第1代桑白毛虫各虫态历期:卵期3.9天,幼虫期21.2天(25.99℃),蛹期61.5天,成虫寿命5~7天;幼虫发生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每头幼虫全龄食桑量9234.73mg,经6个龄期而化蛹;成虫羽化盛期在8月下旬~9月上旬,每雌平均产卵量447粒,雌:雄=1:1.48.第2代桑白毛虫幼虫发生期从8月下旬开始至11月底结束,盛期在10月中旬~11月中旬,幼虫全龄经过46.22天(17.48℃),幼虫食桑量与第1代相近似,化蛹期集中在气温较低(15℃~16℃)的11月份.  相似文献   

11.
野蚕黑卵蜂的生物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梁细弟  胡萃 《蚕业科学》1989,15(2):95-99
野蚕照卵蜂是野蚕(Bombyx mandarina Moore)的主要卵寄生蜂,自然寄生率较高。在杭州,主要以一龄幼虫于越冬野蚕卵内过冬,一般4月底5月初开始羽出;在田间养虫室内,一年发生10代。25℃下,一世代的平均历期为18.56天,其中卵期约30小时,一龄幼虫期约2天,二龄幼虫期约3天,预蛹期约1天,蛹期10—13天。25℃下喂20%蔗糖液,雌蜂平均寿命45.37天,雄蜂43.21天。供蔗糖液,以家蚕卵为寄主,25℃下雄蜂平均产卵期20.39天,寄生卵粒51.27粒,产子蜂62.47头,于蜂雌性比平均82.10%。在4℃、76%R.H.下,幼期各虫态具一定的耐冷藏能力,尤以卵期为强。根据其生物学特性,认为该蜂在野蚕生物防治上很有利用前途。  相似文献   

12.
寿命即生命活动的全过程,蜜蜂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每个复杂迥异的发育阶段,其生命的长短受内在的个体差异和外部客观环境共同影响,将从外界、营养、激素、基因等4个因素,对蜜蜂寿命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综述,以阐明影响蜜蜂寿命的各种原因,进一步探究雌性蜜蜂寿命差异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利用半蛾区测定方法,将同蛾区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稚蚕期对柞蚕NPV的感染抵抗性进行了相关性的比较试验.初步结果表明:(1)同蛾区稚蚕期对NPV感染抵抗性强的.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也高,呈正相关关系,(2)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高的峨区,次代稚蚕期抗毒力(NPV)也强,呈正相关;(3)柞蚕五龄幼虫经大肠杆菌诱导后也能产生抗菌物质,且其诱导抗菌物质活性与溶菌酶活性趋于正相关.同时,供试的三个柞蚕品种,蚕期和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种植区发现为害澳洲坚果的新害虫——脊胸露尾甲,为准确掌握其生物学习性,在室内以澳洲坚果果仁为食对其进行了饲养,并对各虫态的形态、成虫交配习性、产卵习性、卵的孵化率、各虫态的存活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脊胸露尾甲的发育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其中幼虫分为3个龄期,随着龄期的增长,幼虫体长、体宽和头壳宽度逐渐增加。成虫羽化后不会立即交配,交配前期为(4.65±0.04)d,交配时长不等,初次交配时长为(13.78±0.29)min,雄成虫存在争夺交配权的行为。雌成虫产卵前期为(8.65±0.03)d,初次产卵量为(1.94±0.06)粒,在15:00-18:00时间段的产卵量/小时最高;雌成虫对产卵位置具有选择性,背光面的着卵率极显著高于向光面。卵的孵化率随着湿度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常规饲养条件下,卵、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蛹的存活率分别为(86.50±0.69)%、(83.31±2.99)%、(94.85±0.71)%、(97.09±1.46)%、(98.77±1.23)%。本研究为脊胸露尾甲的生物学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人工饲料育不同激素添食对饲料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5龄饷食后以MH,JHa,AJH处理,MH和AJH对桑蚕发育几元影响,JHa能显著延长5龄和蛹期经过。3种激素都能增加蚕体重,茧丝量,卵量,但只有MH提高茧层生产效率达显著水平。MH对雌蚕作用显著大于雄蚕,其它激素相反。人工饲料育应用MH和AJH能使摄入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茧丝和卵物质的效率提高,JHa的饲料低,这与消化率MH〉AJH〉CK〉JHa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刘淑珊  贺桂兰 《蚕业科学》1991,17(4):223-226
用扫描电镜的方法观察柞蚕卵壳、幼虫、蛹、成虫的表面构造,观察到柞蚕卵的钝端中央有卵孔,一般7—10个,周边有一层花瓣状纹,其外方有多边形卵纹,其三边之顶点有气孔,构成网状结构。柞蚕幼虫头部附器有触角、单眼、口器、吐丝器。发现了上唇内面,下唇表面有多数针状突起,下腭肢端部圆锥形突起及下腭瘤状体上分节突起上表面的微细构造。柞蚕幼虫、蛹、成虫的体表有多数体表衍生物,其中有细胞及非细胞性外突、毛丛突起及刚毛。体部附肢主要有气门、胸足、腹足。不同的发育阶段及幼虫不同时期,体表突起及附肢的形态构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家蚕脑神经分泌细胞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骆琦  徐凤梅 《蚕业科学》1991,17(1):29-32
发现家蚕脑中央群神经分泌细胞中的A细胞的神经分泌物存在于家蚕一切化性品种的幼虫、蛹、成虫的各个发育阶段。但其数量在不同化性品种中存在着明显差异,有滞育多化性农42、无滞育多化性白皮淡的脑中央群A细胞中的神经分泌物,明显多于一化性罗尼3号和二化性苏5。查明中央群,侧群的B细胞也存在于家蚕不同化性品种中。第一次指出B细胞中也存在液泡。系统调查了A、B两种分秘细胞以及A细胞中的液泡在家蚕中最早出现的时期及存在期等。并对神经分泌细胞在各个时期的生长规律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8.
柞蚕蛹油研究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锐  何德硕 《蚕业科学》1991,17(4):227-230
经试验提出压榨法和浸提法提取柞蚕蛹油的工艺。制得的柞蚕蛹油经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含有不饱和脂肪酸82.09%,维生素E413.9—451.7ug/ml。动物试验观察发现,蛹油组试验动物皮肤角化层变薄,生发层、颗粒层细胞增生活跃,真皮层细胞和胶原纤维代谢良好。羟脯氨酸定量分析结果,试验组中雌雄性小白鼠分别高于对照组21.9倍和99.3倍,家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12倍和34倍。证明柞蚕蛹油具有明显的润肤作用啊  相似文献   

19.
不同温度下苜蓿叶象甲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娜  赵莉  柴颜军 《草地学报》2010,18(5):726-730
为了研究温度对苜蓿叶象甲(Hypera postica Gyllenhal)种群动态的影响,组建了其在18℃,22℃,26℃,30℃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18~30℃范围内,苜蓿叶象甲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并符合Logistic模型。苜蓿叶象甲的卵、幼虫、前蛹、蛹及产卵前期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82,10.47,8.60,11.91和9.53℃,有效积温分别为99.38,143.80,48.63,55.71和140.15℃·d,完成整个世代需要的有效积温为480.96℃·d。实验温度条件下其生存曲线呈A型,26℃时世代存活率及单雌产卵量最高,分别为47.6%,847.7粒。苜蓿叶象甲世代存活率(S)、种群趋势指数(I)与温度(t)间均呈抛物线关系,其生长发育繁殖的最适温区为25~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