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汪建中  柯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48-6751
[目的]研究平菇和酵母菌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提高基质粗蛋白含量的优化培养条件,并探讨基质粗蛋白含量与相关酶系活性的关系。[方法]以酵母种类(酿酒酵母、热带假丝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酵母接种量和酵母接种时间为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平菇和酵母菌混菌发酵玉米秸秆提高基质粗蛋白含量的优化培养条件,同时研究了各培养条件组合下木质素酶系、滤纸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探讨了基质粗蛋白含量与相关酶系活性的关系。[结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A3B2C1组合培养条件下发酵基质粗蛋白含量最高,达13.36%;在此发酵条件下,培养的第5~15天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也最高,而各组合培养条件下基质滤纸酶和羧甲纤维素酶的活性则无规律可循。[结论]混菌固态发酵玉米秸秆基质粗蛋白含量的优化培养条件为:在接种平菇的同时接种10%的产朊假丝酵母液体菌种。木质素酶系的活性与发酵基质的粗蛋白含量可能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黑曲霉固态发酵对甘薯渣营养价值的影响,并探讨其最佳发酵工艺参数。【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对黑曲霉3.287固态发酵甘薯渣的发酵参数如接种量、发酵时间、料水比和温度等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最佳发酵工艺参数,考察在最佳发酵参数条件下黑曲霉固态发酵对甘薯渣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1每克发酵原料接种黑曲霉孢子1×106个,发酵时间4d,料水比1∶1.3,发酵温度38℃条件下发酵效果最好。2在黑曲霉优化参数下发酵,以干物质为基础,粗蛋白含量从6.37%提高到9.14%;粗脂肪从2.71%提高到4.75%;发酵后还原糖含量达到从4.42%提高到7.34%,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滤纸酶活、β-葡萄糖苷酶活和淀粉酶活分别为:3.12、2.45、2.13和3.02U。【结论】农副产品甘薯渣经过黑曲霉固态发酵可以有效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3.
通过液态发酵产酶试验和苹果渣固态发酵试验,研究不同丝状真菌产水解酶的活性及产酶优良的霉菌对苹果渣发酵的改质效果,筛选出适用于苹果渣发酵的优良霉菌。结果表明,黑曲霉MHQ1产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聚糖酶的活性较高,分别为64.7、66.9和216.7U·mL~(-1);米曲霉MMQ1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较高,分别为1 782.6和83.0U·mL~(-1);烟曲霉MYQ1产蛋白酶和果胶酶的活性较高,分别为128.9和51.6U·mL~(-1)。其中,黑曲霉MHQ1能在果渣基质上良好地生长,对果渣具有较强的降解改质能力,产物中粗蛋白和纯蛋白质量分数分别增至387.5和228.9g·kg~(-1),接菌增率为79.2%和193.8%,且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分别为178.0、150.6和57.5U·g~(-1),纤维素、果胶分别降解28.9%、53.8%,水溶性氨基酸质量分数增至2.7%。采用酵母菌与产复合酶优良的霉菌复合发酵,能显著提高果渣发酵产物中的蛋白质水平,降低抗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提高水解酶和水溶性氨基酸等活性物质的质量分数,有效地发酵果渣为生物蛋白饲料。  相似文献   

4.
以豆渣为主要原料,利用黑曲霉为产酶菌株,在29℃下,通过固态发酵法生产纤维素酶和淀粉酶。单因子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为:15 g干豆渣、含水量55%、黑曲霉接种量1.7 mL、培养时间84 h;产淀粉酶的最佳条件为:15 g干豆渣、含水量60%、黑曲霉接种量1.5 mL、培养时间60 h。在此条件下,纤维素酶活力达475 U/g,淀粉酶活力为198 U/g。说明利用黑曲霉对豆渣进行固体发酵产酶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苹果渣固态酒精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鲜苹果渣为原料,利用单因素试验选择苹果渣固态酒精发酵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菌种为混合野生苹果酵母YA+YC,适宜发酵时间为5d;纤维素酶的最佳用量为每克苹果渣添加0.3334μmol/s,最佳酶解时间为6h,在此酶解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原料还原糖净增率为27.7%;发酵的适宜温度为25℃;采用果胶酶、淀粉酶与纤维素酶共同预处理时效果最好,苹果渣的乙醇产率达65mL/kg。  相似文献   

6.
以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滤纸酶活力为考察指标,探讨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化L4C 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混合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培养时间;并以降解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混菌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进行优化,以促进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缓解粮食危机,降低环境污染。结果表明,绿色木霉化 L4C 和黑曲霉混合固态发酵最佳时间为3 d,最佳总接种量为10%,绿色木霉化 L4C 与黑曲霉的最佳接种比例为1∶1,培养基最佳氮源为硫酸铵,麸皮与稻草秸秆粉最佳质量比为3∶7,最适宜培养基含水量为50%。在该条件下稻草秸秆半纤维素降解率可达34·83%,纤维素降解率可达39·75%,木质素降解率可达27·41%。  相似文献   

7.
采用固态发酵工艺与酶活性测定法研究发酵菌种、原料组成及原料灭菌处理对马铃薯渣发酵饲料中与动物饲料消化率密切相关的4种重要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向马铃薯渣中接入酵母菌(Yeast)、黑曲霉A8(Aspergillus niger A8)及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发酵剂能大幅度提高发酵产物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及植酸酶活性。加入尿素及油渣,进行原料灭菌处理也有类似效果:①发酵产物蛋白酶活性为184.20~564.90 U,发酵增率为191.7%~794.5%,接菌增率为68.9%~206.7%,灭菌增率为9.4%~45.2%;②纤维素酶活性为3 455.56~5 978.15 U,发酵增率为4.7%~81.1%,接菌增率为36.7%~73.0%,灭菌增率为1.7%~61.0%;③果胶酶活性为248.76~613.74U,发酵增率为19.5%~194.8%,接菌增率为10.2%~146.7%,灭菌增率为7.5%~71.1%;④植酸酶活性为23.63~107.08 U,发酵增率为67.7%~949.6%,接菌增率为109.4%~526.0%。除酵母菌接种的植酸酶外,其余4种水解酶接菌与不接菌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单接米曲霉处理发酵产物的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单接黑曲霉及黑曲霉与酵母菌混接处理发酵产物的植酸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8.
对茶粕固态发酵生产微生物蛋白饲料的菌种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茶粕接入霉菌和酵母菌组成的混合菌种进行发酵可获得较多的菌体干重,其中尤以黑曲霉、米曲霉、绿色木霉和产朊假丝酵母组成的混合菌种发酵茶粕获得的菌体干重最多,可达到20.55 g/L左右。因此,选用这4种菌种作为茶粕发酵生产微生物蛋白饲料的最优混合菌种。  相似文献   

9.
黄绿木霉菌等菌株混合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绿木霉菌株、黑曲霉及绿色木霉菌株为实验材料,研究三种不同菌株之间相互混合产纤维素酶能力的变化。在150mL三角瓶的装液量为40mL、165—170r/min、28℃条件下,不同混合菌株发酵培养的产酶情况有较大差异,黄绿木霉菌与曲霉菌混合培养4d产CMC—Na酶的能力最强,三种菌株混合后发酵6d产滤纸纤维素酶能力最强,而黄绿木霉菌单独发酵6d产β-葡萄糖苷酶能最强。  相似文献   

10.
糟渣发酵生产饲料蛋白的发酵条件的优化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开发出的发酵剂,进行了多菌种混合发酵生产饲料蛋白的研究,初步确定了多菌株混合发酵酒糟等食品工业糟渣,生产SCP 的培养条件:啤酒糟(糟渣)88%,豆饼粉10%,尿素2%~2.5%,原料︰水=1︰0.8;接种量15%;培养温度28~30 ℃;培养周期72 h;其发酵产物的粗蛋白含量可达34.6%,并且每克发酵产物含有1260 U半纤维素酶、1080U纤维素酶(Cx)、1660 U淀粉酶、1360 U蛋白酶和160 U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比较寄生曲霉和黄曲霉pksA基因部分序列同源性。方法:采用RT-PCR从寄生曲霉AS3.4407和黄曲霉菌AS3.4409中克隆得到pksA基因部分序列,经克隆后测序。结果:通过比对分析发现该两株菌pksA基因同源性可达98.0%。  相似文献   

12.
黑曲霉葡萄糖淀粉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黑曲霉葡萄糖淀粉酶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重点对黑曲霉葡萄糖淀粉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黑曲霉液体发酵产α-半乳糖苷酶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化黑曲霉液体发酵产α-半乳糖苷酶的发酵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了黑曲霉液体发酵产α-半乳糖苷酶的发酵条件。[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以蔗糖为碳源的黑曲霉生长最好,所产酶的活力最高,最佳碳源浓度为15g/L;蛋白胨浓度为15g/L时黑曲霉干重最大,蛋白胨浓度为10g/L时所产酶的活力最高;pH值为5时黑曲霉的生物量最大,pH值为4时所产酶的活力最高;培养温度为30℃时,所产酶的活力最高。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20g/L+蛋白胨5g/L+MgSO4 0.05g/L+KC10.5g/L+K,HPO4 1g/L+FeSO4 0.5g/L。当pH值为5,发酵温度为25℃,孢子接种量为10^6cfu/ml,发酵时间为96h时,培养基上黑曲霉产α-半乳糖苷酶的活力最高,达到(3.250±0.035)U/ml。[结论]该试验为仪一半乳糖苷酶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山西虫生真菌资源的研究Ⅰ——虫生曲霉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西省虫生真菌资源调查 ,从大量采集的罹病昆虫或死虫上分离出曲霉菌 4 7株 ,共鉴定出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 4种 ,它们分别是黄曲霉 (A .flavusLink)、黑曲霉 (A .nigervanTieghem)、亮白曲霉 (A .can didusLink)和青霉状曲霉 (A .penicilloidesSpeg .) ,并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所有菌种均保藏于山西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 (MHSAU)  相似文献   

15.
黑曲霉A34菌株的木聚糖酶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黑曲霉M89菊粉酶的产生与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菊粉酶高产菌株-黑曲霉M89的产酶条件,产酶的最适碳源是菊粉,最适氮源是草酸胺、硫酸铵和磷酸二氢铵;250mL摇瓶装50mL培养基,在培养基起始pH7.0,32℃,210r/min条件下摇振培养产酶活力最高。黑曲霉M89菊粉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 ̄60℃,最适pH4.5,在60℃热处理3h,仅失活17%,在pH4.0 ̄9.0范围内室温处理12h,无活力丧失。  相似文献   

17.
深层发酵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分离选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在被污染水解的食用菌的棉子壳培养基上分离出一株黑曲霉菌株,此菌适合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在32℃下220r/min,摇瓶培养96h,CMC-Na纤维素酶活力在50℃下高达4874u/(g·min)。  相似文献   

18.
黑曲霉Uγ-2(Aspergillus niger Uγ-2)产菊粉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黑曲霉Uγ-2的产酶进程及其产酶条件,结果表明:在1g/mL^-1菊芋汁中添加30mg/mL^-1的牛肉膏,调节初始pH6.0,摇瓶转速为180r/min^-1,30度条件下发酵最高酶活力为180.33umol/min^-1,mL^-1。发酵初期产酶速率较快,pH下降速度快,在发酵进行到72-96h期间,出现产酶的迟缓期,此时发酵液的pH为4.62-4.38,以后菊粉酶活力明显上升,在192h时菊粉酶活力达到最高值,发酵液pH降到最低点,在发酵进程中,发酵液可溶性蛋白出现2个高峰,72h出现第一高峰,与菊粉酶活力比较表明此时主要是杂蛋白产生所致;在192h时出现的第二高峰与菊粉酶活力同步,说明主要是菊粉酶产生,与生物量的变化曲线比较,尽管在发酵初期产酶速率较快,但菊粉酶在发酵液中大量积累出现在120h后(对数增长期的后期)。γγγγγ  相似文献   

19.
黑曲霉单宁酶提纯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明单宁酶应用于生产的条件 ,从黑曲霉发酵液中分离提纯了单宁酶 ,经过 (NH4) 2 SO4分步沉淀、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和 Sephadex G- 15 0凝胶层析等 3步纯化 ,得到电泳纯的单宁酶 .用 SDS- PAGE法测得该酶有 2种亚基 ,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7.5 9× 10 4,6 .0 3× 10 4.该酶为糖蛋白 ,蛋白质含量为 72 .5 % ,糖含量为12 .3% .该酶的最适 p H为 5 ,最适温度为 40℃ .  相似文献   

20.
一株黑曲霉产纤维素酶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黑曲霉的实际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摇瓶培养黑曲霉得到纤维素酶粗酶液,测定C1酶、Cx酶、BG酶的活力,研究温度、pH值、底物浓度、金属离子对不同酶组分活力的影响。[结果]黑曲霉分泌的纤维素酶较全,但不同酶组分的分泌高峰并不一致。C1酶、BG酶的最适温度为60℃,Cx酶的最适温度为70℃。Cx酶、BG酶最适pH值4~5,C1酶最适pH值在4左右。C1酶、BG酶随底物浓度升高,活力升高,底物浓度为1.000%时活力最高。Cx酶在底物浓度为0.500%~0.625%时活力最高。Ca2+、Fe2+对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Ba2+、Mn2+对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Zn2+、Cu2+对Cx酶、C1酶活力有抑制作用,对BG酶有激活作用。[结论]不同反应条件对不同酶组分的活力影响各异。黑曲霉纤维素酶系在60~70℃、pH值4~5时最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