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记述中国麦蛾科2新纪录属,钩麦蛾属Aproaerema和柄麦蛾属Syncopacma和2个中国新纪录种:钩麦蛾Aproaerma anthyllidella(Hbner),欧洲柄麦蛾Syncopacma alb-ifrontella(Heinemann)和5新种:长钩麦蛾Aproaerema longthamata sp.nov.,短钩麦蛾Aproaerema brevihamata sp.nov.,陕西柄麦蛾Syncopacma shaanxiensis sp.nov,宁夏柄麦蛾Syncopacma ningxiana sp.nov,西藏柄麦蛾Syncopacma tibet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麦蛾柔茧蜂经米蛾继代饲养后,在红脉穗螟、亚洲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上的生物学表现,对比研究了麦蛾柔茧蜂在上述4种寄主上的寄生、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麦蛾柔茧蜂对4种寄主均表现出极高的麻痹致死作用(≈97%),但对于麻痹后的不同寄主表现出显著的寄生选择性,寄生率米蛾的(70.00%)最大,草地贪夜蛾(16.67%...  相似文献   

3.
中国麦蛾一新种、一新亚种和四新纪录(鳞翅目:麦蛾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西北地区长翅麦蛾属一新种--拟鞘长翅麦蛾Chilopselaphus coleophorodes sp.nov;齿茎麦蛾属一中国新纪录──胡枝子齿茎麦蛾Xystophora psammitella(Snell);雪麦蛾属一中国新纪录──沙雪麦蛾Chionodes deserticola Piskunov,并首次描记了该种的雄性个体;彩麦蛾属一中国新纪录──六斑彩麦蛾Chrysoesthia sixguttella(Thunberg);甘麦蛾属一中国新纪录——黑缘甘麦蛾Brachmia dimidiella dimidiella(Denis et Schiffermuller)和一新亚种──黄缘甘麦蛾Brachmia dimidiella xinjiangensis ssp.nov.  相似文献   

4.
介绍瓢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人工的饲养方法和经济价值,为农业的生物防虫技术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麦蛾卵为中间寄主 ,对应用紫外线照射麦蛾卵胚胎及其杀伤力、麦蛾卵中长期贮藏、散卵扩繁、蜂卵比等进行了试验研究 ,并探讨了赤眼蜂工厂化繁殖技术。结果表明 :①紫外线对麦蛾卵杀伤力较强 ,照射4 5min,胚胎死亡率达 1 0 0 % (卵的孵化率为 0 )。照射 2 5min,卵的孵化率仅为 0 .3% ,但照射与否对赤眼蜂寄生率和羽化率差异不显著 ;②麦蛾卵在冰箱 ( 3± 1 )℃条件下保存 1 5 ,30 ,6 0d ,赤眼蜂寄生率分别下降 34 %、91 %、0 % ;③用繁蜂箱散卵扩繁玉米螟赤眼蜂 ,蜂卵比 1∶7,1∶1 0 ,1∶1 5的寄生率分别为 71 .8%、6 1 .2 %、4 0 .3%。  相似文献   

6.
详细论述了食蚜蝇的生物学特性、人工室内饲养的技术方法,并提出在饲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供广大科研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鳞翅目昆虫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而人工饲养是昆虫研究的基础,尤其是昆虫人工饲料配方的研发.文章以现有相关文献为依据,从人工饲养技术研究、人工饲料配方的研制方法、饲养环境和饲养操作优化等方面总结鳞翅目昆虫人工饲养技术研究进展,发现鳞翅目昆虫人工饲养技术及饲料配方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现行研究主要以提高饲养昆虫的存活率为目的,而忽略昆虫的生理性状.因此,建议在优化人工饲养技术的同时,需连续和定期评估人工饲养的种群与野生种群的性能差异,为科学研究提供大量高质量的实验虫源.  相似文献   

8.
2001年6月进行了人工饲养龟纹瓢虫对枸杞蚜虫控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人工饲养龟纹瓢虫对枸杞蚜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麦蛾卵为中间寄主繁殖赤眼蜂,经过麦蛾饲养、麦蛾卵收集、种蜂繁殖、接蜂处理、寄生卵发育与收集、寄生蜂卡制作、赤眼蜂贮藏等生产程序,探讨了麦蛾卵繁殖赤眼蜂工艺技术流程。分析了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应用赤眼蜂防治农业害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是我国乃至亚洲各国稻区分布最广的重大水稻害虫之一,近年来其抗药性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寻求环境相容性更好的二化螟防控手段迫在眉睫,而建立稳定的室内种群和规范化的人工饲养管理体系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针对目前二化螟室内大规模人工饲养中存在的操作不规范、管理不严格、效率低下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区分幼虫人工饲料用量、规范各项饲养操作的时间节点、加强饲养全程的管理等方法,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二化螟36 d标准化饲养技术与管理体系.该技术体系操作简单、实用性强,不仅可以满足种群长期继代饲养的基本需求,而且可以随时扩繁,以满足不同虫龄的大规模用虫需求,可作为二化螟室内人工饲养技术规范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在2000年建成的麦蛾生产线基础上,经多次试验后完成了具有日生产赤眼蜂200万头生产能力的繁蜂设备,2001年最高日繁蜂量120万头。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扩大规模,提高繁蜂效率,日繁甘蓝夜蛾赤眼蜂1100万头,生产能力提高了5.5倍。生产成本比原来降低了47.3%。  相似文献   

12.
杂交稻在贮藏期对麦蛾感虫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杂交稻在贮藏期受麦蛾为灾常表现为感虫,其感虫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稻,杂交稻感虫的原因主要由于谷粒的裂颖率高,有利于初孵幼虫的入侵,裂颖率与成虫羽化率,稻谷损失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而与敏感率系数呈很显著的正相关(P<0.01)。换言之,裂颖率越高,感虫性越大,反之,抗性增强。不育系的感虫性可能是造成杂交稻感虫的主要原因,发展新的抗虫不育系生选用具有显性抗虫基因的恢复系作为抗源,可能  相似文献   

13.
甜菜夜蛾的人工饲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人工饲养甜菜夜蛾,为生物活性测定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虫源。[方法]在前人饲养甜菜夜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比较简单、方便的甜菜夜蛾人工饲养方法。[结果]饲养条件、饲养设备及用具、饲养过程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并提出了注意事项。[结论]该研究为大规模进行甜菜夜蛾人工饲养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4.
河蟹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河蟹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旨在为农民的养殖致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豆天蛾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对豆天蛾的营养成分、人工饲养、虫草研究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豆天蛾的种质鉴定、人工饲养技术、豆天蛾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最后对豆天蛾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Basilewsky)]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技术要点,旨在为研究者和养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芫菁科昆虫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斑蝥素资源,综述了芫菁科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并对芫菁科昆虫的饲养技术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8.
岩原鲤的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庹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936-3937
概述了岩原鲤的形态特征、食性、生长特点、繁殖等生物学特征,并介绍了岩原鲤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鱼塘养殖精准投饲系统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现有鱼塘养殖投饲模式粗放,养殖效率低的问题,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理论,设计一种鱼塘养殖精准投饲系统,采用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NS)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传统投饲模式和精准投饲模式的决策性能进行评估,利用池塘试验,以鱼生长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为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投饲模式对鱼生长的影响。设计的鱼塘养殖精准投饲系统主要包括水质监测系统、投喂决策控制系统和执行系统3个部分。首先通过水质监测系统获取投饲区养殖水体水质参数溶解氧饱和度(DO)和温度(T),结合投饲决策模型计算出目标所需投饲量,然后通过模块子程序控制驱动执行机构步进电机,带动齿轮齿条运动以调控供料斗开度,并采用测角法反馈饲料流量信息,调整目标投饲量,实现精准按需投饲作业。试验结果表明,精准投饲模式与传统投饲模式相比,NS值由-0.772提高至0.903,RMSE降低了19.671,鱼生长参数和产量不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但饵料系数同比降低9.23%,存在显著性差异性(P0.05)。研究表明,精准投饲模式系统决策控制性能良好,在不影响鱼类生长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饵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浪费,达到精准按需投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的技术问题,选用麻天牛(Thyestilla gebleri)作为花绒寄甲1龄幼虫的替代寄主,利用人工饲料饲喂成虫,在实验室中连续饲养4代花绒寄甲,统计分析每一代花绒寄甲成虫产卵量、产卵前期、雌雄性比、体长、体宽、体质量、卵的孵化率以及下一代幼虫寄生率等指标,分析人工饲料和替代寄主对室内多代饲养花绒寄甲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绒寄甲成虫的体长、体宽、体质量随着室内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减小;花绒寄甲成虫的产卵前期也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而延长;随着室内饲养代数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平均每头雌虫的产卵量增加;使用替代寄主繁殖4代后出现成虫雌雄性比不符合1∶1的情况;室内饲养4代对花绒寄甲卵的孵化率和初孵幼虫的室内寄生率几乎没有影响。通过各个繁殖生物学特性指标的比较发现,人工合成饲料A的产卵前期明显延长,以麻天牛为替代寄主时,繁育出的后代雄虫数量明显多于雌虫。综上可见,室内饲养多代后对花绒寄甲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有影响,虽然能完成室内人工大量繁育花绒寄甲的需求,但会出现一些体征下降的趋势,平均产卵量会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