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使用三角帆蚌、池蝶蚌作为亲本进行自交与杂交,获得了4群体F1。对实施手术无核插片手术后1年、2年、3年的4群体F1的养殖效果与育珠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各年龄组育珠性能方面,反交F1>池蝶蚌>正交F1>三角帆蚌,且反交F1具有显著杂交优势;正交F1在壳长、成活率方面具有一定杂交优势,其它方面指标均低于池蝶蚌,略高于三角帆蚌。实施插片手术3年的反交F1较同龄的三角帆蚌每只蚌平均产珠重量增加31.96%,大规格珍珠(Φ>8 mm)比例增加2.71倍,成活率提高20.14%;较同龄的池蝶蚌每只蚌平均产珠重量增加14.95%,大规格珍珠(Φ>8 mm)比例增加54.01%,成活率提高10.14%。  相似文献   

2.
三角帆蚌、池蝶蚌及其杂交F1代早期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测量了三角帆蚌(S)和池蝶蚌(C)及其杂交F1代(SS,CC,S♀×C♂,C♀×S♂)8月龄时的11个外部形态特征数据,使用壳长校正样本规格差异后,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表明正交F1代(SC)的体型偏于母本三角帆蚌,而反交F1代(CS)的体型则介于两亲本之间。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判别准确率较高,综合判别率达81.16%,引入正反杂交F1代进行判别则综合判别准确率下降至57.46%。以上结果暗示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可能高于现在普遍认为的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3.
测量了三角帆蚌(S)和池蝶蚌(C)及其杂交F1代(SS,CC,S♀×C♂,C♀×S♂)8月龄时的11个外部形态特征数据,使用壳长校正样本规格差异后,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表明正交F1代(SC)的体型偏于母本三角帆蚌,而反交F1代(CS)的体型则介于两亲本之间。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判别准确率较高,综合判别率达81.16%,引入正反杂交F1代进行判别则综合判别准确率下降至57.46%。以上结果暗示三角帆蚌与池蝶蚌之间的亲缘关系有可能高于现在普遍认为的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4.
池蝶蚌与三角帆蚌及其杂种F1的同工酶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外来种池蝶蚌(C)、三角帆蚌(S)及其正反杂种F1的肝脏同工酶进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肝脏的SOD和EST同工酶谱带。结果表明,这两种蚌及其正反杂种F1同工酶的表达既呈现出一些相似的特征,又有明显差异。这四种蚌中分别有2~5个SOD位点,其中SOD-1为一强带且仅见于F1SC中,SOD-2在F1SC中为强带,但在F1CS中较弱,而其双亲中则无该带;SOD-3为一强带均保守的见于四种蚌中,SOD-4为一强带但仅在杂种F1SC中无表达,SOD-5为一强带但仅在池蝶蚌中未检到;在两亲本与其杂种F1中分别检测到4~6个EST同工酶位点,其中EST-4仅见于杂种F1SC中,EST-5在杂种F1CS中无表达,其余均有不同强弱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外来种池蝶蚌(C)、三角帆蚌(S)及其正反杂种F1的肝脏同工酶进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肝脏的SOD和EST同工酶谱带。结果表明,这两种蚌及其正反杂种F1同工酶的表达既呈现出一些相似的特征,又有明显差异。这四种蚌中分别有2~5个SOD位点,其中SOD-1为一强带且仅见于F1SC中,SOD-2在F1SC中为强带,但在F1CS中较弱,而其双亲中则无该带;SOD-3为一强带均保守的见于四种蚌中,SOD-4为一强带但仅在杂种F1SC中无表达,SOD-5为一强带但仅在池蝶蚌中未检到;在两亲本与其杂种F1中分别检测到4~6个EST同工酶位点,其中EST-4仅见于杂种F1SC中,EST-5在杂种F1CS中无表达,其余均有不同强弱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池蝶蚌与三角帆蚌种群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技术和特异性染色方法,对池蝶蚌和三角帆蚌两个种群的4个年龄段和4种组织(外套膜、闭壳肌、肝脏和鳃)中的两种同工酶(EST、MDH)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贝类的同工酶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且三角帆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池蝶蚌种群丰富。  相似文献   

7.
杨品红  王志陶  于杨  王晓艳  谢春华  张倩  李梦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103-20104,20127
[目的]探讨育珠对三角帆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对2+、3+和4+龄育珠与非育珠三角帆蚌形态学指标进行测量。[结果]除体长性状变异较大外,各龄段中育珠蚌的体重、体高、壳宽均极显著高于非育珠蚌相应指标(P〈0.01),而体长/体高指标极显著低于非育珠蚌(P〈0.01),除2+龄段育珠蚌体高/壳宽指标极显著低于非育珠蚌外(P〈0.01),其他各龄段差异不显著。[结论]人工育珠会改变三角帆蚌的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江西农业学报》2022,(6):132-134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垂直板电泳技术和特异性染色方法,对池蝶蚌和三角帆蚌两个种群的4个年龄段和4种组织(外套膜、闭壳肌、肝脏和鳃)中的两种同工酶(EST、MDH)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贝类的同工酶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且三角帆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池蝶蚌种群丰富。  相似文献   

9.
对3个野生三角帆蚌种群的贝壳形态及珍珠层颜色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DT)种群贝壳为短圆型,太湖(TH)种群为长扁型,而鄱阳湖(PY)种群介于两者之间;洞庭湖种群的体重指数、壳重指数、壳宽指数及壳厚指数等育珠相关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种群。对壳重的通径分析表明:3个群体中,壳厚对壳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壳长次之,壳高、壳宽主要通过壳厚和壳长间接影响壳重。在珍珠层边缘区域,后端出现紫色的比例均高于前端(P=0.055)。3个种群珍珠层颜色存在显著的种群特征:鄱阳湖种群中70%个体珍珠层为紫色或淡紫色,而洞庭湖和太湖种群在边缘区前端以白色为主,后端以紫色和淡紫色为主,中央区以紫色和淡紫色为主;在太湖种群中出现特征性的淡蓝色(20%);鄱阳湖种群珍珠层中出现不规则形态的金黄色斑频率最高(100%),洞庭湖种群中出现频率为45%,而太湖种群最低(15%)。综合分析认为:洞庭湖种群育珠相关性状显著优于鄱阳湖和太湖种群,其体型有利于作育珠蚌受体选育,培养大颗粒优质珍珠;太湖种群体型为长扁型,作为小片蚌可以增加小片的数量,且培育淡蓝色珍珠具有一定潜力;鄱阳湖种群珍珠层紫色特征明显,有利于紫色小片蚌品系的人工选育。研究亮点:珍珠颜色是评价珍珠品质及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对三角帆蚌3个地理种群的贝壳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并首次研究了贝壳珍珠层颜色的分布特征。不同种群三角帆蚌贝壳形态、珍珠层颜色分布存在明显种群特征,鄱阳湖种群珍珠层颜色以紫色为主,太湖种群出现特征性淡蓝色。本研究结果对开展三角帆蚌珍珠单色品系,如紫色珍珠、白色珍珠或淡蓝色珍珠品系的人工选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运用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3个地理种群杂交与自交后的9个群体的10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DP(洞庭湖♀×鄱阳湖♂)与PD(鄱阳湖♀×洞庭湖♂)的形态距离最短,分为一支,其次为DD(洞庭湖♀×洞庭湖♂)和PP(鄱阳湖♀×鄱阳湖♂),分为另一支,而TT(太湖♀×太湖♂)与PT(鄱阳湖♀×太湖♂)、TT与DP的遗传距离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主成分1为21.13%,主成分2为15.33%,主成分3为17.59%,累积贡献率为54.05%.在第一主成分中,FG(全高)与FB(帆状顶点到后端)的影响最大(77.88%、73.46%);第二主成分中,OB(顶点到后端)与OD(顶点到铰合部后缘)的影响最大(85.38%、88.06%);第三主成分中,OH(壳高)与OC(顶点到铰合部前缘)的影响最大(70.32%、78.14%).判别分析结果表明:9群体三角帆蚌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对这9个群体按杂交组合分成A、B、C 3组,建立了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56.41%~90.24%,P2为61.22%~97.30%,综合判别率为68.75%~79.78%,判别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为得到大颗粒优质的淡水有核珍珠,进行了游离细胞植入法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内脏团插核育珠的研究。实验采用两种培养基(培养基1、2)进行外套膜外膜细胞的培养,对不同培养时间(2、4、6、12 h)的细胞活力进行检测,同时将处理过的珠核分别置于两组细胞悬液中共培养,6 h后采用内脏团插核手术,对500只三角帆蚌进行插核,并进行为期5个月的淡水有核珍珠生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细胞活力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大,培养到6、12 h时,两种培养基中的细胞活力较2、4 h时均有显著提高(P<0.05),6 h与12 h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细胞在两种培养基中分别培养,在培养2 h时两组间细胞活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培养4、6、12 h时培养基2组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培养基1组(P<0.05);培养基2组培养的细胞孵育珠核6 h后,贴附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分布均匀,插核5个月后,形成了包裹完整、具有光泽、沉积0.8 mm珍珠质的大型珍珠,而采用培养基1组培养的外套膜细胞进行珠核孵育而后插核,得到的素珠较多,且没有形成完整珍珠质包被的珍珠。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培养基有利于三角帆蚌外套膜细...  相似文献   

12.
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培养与组织培养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三角帆蚌外套膜外表皮进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的比较研究,表明组织培养比细胞培养更易获得大量游离细胞。并且通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证明体外培养的三角帆蚌组织和细胞皆能正常分泌珍珠质,且两者的分泌能力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三角帆蚌外套膜外表皮进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的比较研究,表明组织培养比细胞培养更易获得大量游离细胞。并且通过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证明体外培养的三角帆蚌组织和细胞皆能正常分泌珍珠质,且两者的分泌能力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14.
报导了在三角帆蚌内脏团植入正圆形珠核与蚌体长之间的匹配实验结果。比较了不同规格的蚌体对有核珍珠留核率、成珠率、尾巴珠率、光洁度、光泽度、正圆度及珍珠等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8.00~8.25 mm的珠核而言,植入12.0~12.2 cm的蚌体的内脏团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