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两年多点大田和小区试验结果,认为“稳群体壮个体攻大穗”是浙江省小麦高产稳产的有效栽培途径。栽培上应在一定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单穗重,减少基础群体,控制群体发展,促进个体发育健壮,提高分蘖成穗率是增加单穗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施肥上应减少基、苗肥比例,相应增加孕穗肥以满足高产小麦中后期旺盛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改善穗分化的营养条件,增大后期绿叶面积持续期和光合生产量。本文还提出了本省当前栽培的几个品种的高产栽培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小麦“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栽培高产途径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基本苗,增加分蘖成穗,并大力提高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群体的光合生产量,达到穗足、穗大、粒多、粒饱、高产的目的。文章主要探讨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3.
小麦精播高产是在地力、肥力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播种量,充分利用分蘖成穗,较好地处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从而促使穗多、穗大,粒重增加。因此,精播可以较好地解决小麦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是小麦高产栽培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一项综合栽培技术。一、选用良种选用分蘖成穗率高、耐水耐肥、高抗倒伏、株型紧凑、成熟落黄好、  相似文献   

4.
小麦精少量播种及适地高产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麦精少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以培肥地力为基础,精量匀播、培育壮苗为前提,高产低耗为目的,通过减少基本苗,培育壮苗,控制无效分蘖和过多的有效分蘖,使麦田群体较小,结构合理,个体健壮,从而达到穗足、穗大、粒重而高产。近年生产实践证明,在当前关中灌区小麦生产水平普遍进入中、高产阶段的特定条件下,要实现中产变高产或高产更高产的飞跃,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大肥、大水、大播量”的常规栽培模式,实行精少量播,走“低群体,壮个体,依靠主茎、分蘖并重或更多依靠分蘖成穗”的高产途径。精少量播高产栽培技术,应充分体现高(高土壤肥力)、宽(宽行距)、大(大穗大粒品种)、足(足墒下种)、稀(合理稀植)、早(适期早播)、浅(适当浅播)、匀(苗齐、苗匀)的“八字”方略,以协调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并通过冬春巧管,控制无效分蘖,促进个体健壮生长,建立合理群体结构,提高分蘖成穗率,以保证亩穗数和增加穗粒数及提高千粒重,实现高产量、高效益。……  相似文献   

5.
小麦精播高产是在地力、肥力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播种量,充分利用分蘖成穗,较好地处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从而促使穗多、穗大,粒重增加.因此,精播可以较好地解决小麦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是小麦高产栽培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一项综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小麦在向高产过度中,群体和个体的矛盾较为突出,直接影响产量的提高.密度是群体形成的基础,肥料也影响群体的发展.通过密度与施氮量试验,探讨出最佳的密度和施氮量,使产量构成的三因素得以协调发展.在基础肥力较高(不施肥亩产200公斤以上) 的高产麦田,选用分蘖成穗率较高的宿科808,在冬春雨水较多的条件下,亩施氮素12公斤,每亩基本苗可降低到8万,走分蘖成穗为主的途径.在基础肥力比较低的中低产麦田,成穗途径主要靠适当增加苗数,走主茎成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分析小麦高产品种分蘖成穗的特点,将其划为普通分蘖型、一次分蘖高峰型和主茎优势型三种类型。明确了每种类型的生育特点、群体发展动态、产量结构和相应的配套技术体系。在黄淮麦区小麦高产栽培中,应根据当地条件,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才易获高产。同时指出,在黄淮麦区未来小麦超高产育种应以选育一次分蘖高峰型和主茎优势型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8.
分析高产小麦分蘖成穗特性及成穗率与产量的关系, 表明高产小麦主茎第1、第2 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高,在获得适宜穗数前提下提高茎蘖成穗率能改善群体质量、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实现高产。栽培措施对茎蘖成穗率有显著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9.
小麦栽培在常规栽培技术中,常存在个体与群体发育不够协调,小麦品质和产量潜力无法充分发挥的缺陷.优质小麦精播栽培技术是一套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它在地力较高,土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控制基本苗,依靠分蘖成穗等一套综合技术较好地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建立合理的动态结构.通过培育壮苗,促进个体发育健壮,提高分蘖成穗率,改善光照条件,提高光合同化量,使小麦穗大、粒多、粒饱,实现增产增效增质.其主要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小麦"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栽培高产途径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基本苗,增加分蘖成穗,并大力提高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群体的光合生产量,达到穗足、穗大、粒多、粒饱、高产的目的。文章主要探讨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1.
小麦高产栽培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是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随着肥力和产量水平的提高,适当降低基本苗,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但减少基本苗必须以满足适宜的穗数为前提。因此,必须掌握分蘖成穗规律及分蘖幼穗发育特性,才能在高产栽培中确定适宜的基本苗,合理利用分蘖成穗。为此于1982~1984年在重庆北碚对几种不同分蘖类型品种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稻茬免耕小麦的生育特点和产量形成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浙江省小麦高产稳产的栽培技术途径;适当压缩基础群体,控制群体发展规模,提高分蘖成穗率,扩大生育后期的养分吸收和干物质积累,防止早衰,提高单穗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单季晚稻强化栽培的生育特性表现及高产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 :单季晚稻实行强化栽培具有早栽早发 ,有效分蘖期长 ,单株分蘖多 ,根系发达等个体强化特征特性 ,其高产途径是强个体、适群体 ,争大穗 ,夺高产 ,是传统穗粒兼顾高产途径向大穗更高产途径改进的新型技术 ,不仅增产潜力大 ,而且省工节本。  相似文献   

14.
小麦“稳群体壮个体攻大穗”高产栽培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两多点大田和小区试验结果,以认“稳群体壮个攻大穗”是浙江省小麦高产稳产的有效栽培途径。栽培上应在一定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单惩重,减少基础群体,控制群体发展,促进个体发育健壮,提高分蘖成穗率是增加单穗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施肥上应减少基,苗肥,上应增加孕穗肥以满足高产小麦中后期旺盛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改善穗分比的营养条件,增大后期绿叶面积持续期和光合生量,本文还提出了本文还提出了本省当前栽培的几个品种的  相似文献   

15.
小麦冬前壮苗的增产机理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年小麦试验、生产示范和气象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小麦冬前壮苗的形态生理指标,从小麦分蘖特性、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等方面,叙述了冬前壮苗在小麦产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增产的生物学机理,冬前壮苗个体健壮,群体适宜,分蘖成穗率高,养分和干物质积累快,有效穗多,籽粒产量高,对培育冬前壮苗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小麦精量播种是在地力、肥力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通过适期早播,高质量播种,减少基本苗,冬前培育壮苗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以协调群体与个体、高产与倒伏的矛盾,使麦田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群体内光照条件,以争取分蘖成穗为主,达到穗足、穗大、粒多、粒重、高产.主要配套技术如下. 一、选用优良品种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应选用分蘖成穗率高、丰产潜力大、耐水耐肥、抗倒伏、株型紧凑、光合能力强、落黄好、抗病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7.
根据多年小麦试验、生产示范和气象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小麦冬前壮苗的形态生理指标,从小麦分蘖特性、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产量构成等方面,叙述了冬前壮苗在小麦产量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增产的生物学机理.冬前壮苗个体健壮,群体适宜,分蘖成穗率高,养分和干物质积累快,有效穗多,籽粒产量高,对培育冬前壮苗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小麦高产必须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和较高的经济系数。1977—1979年试验结果,扬麦一号小麦品种千斤田块的干物质积累特点:前期物质积累较多,后期物质积累强度较大,总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小麦各部器官的物质分配率,在生育前期叶片的分配率较大,生育中期茎秆分配率增多,生育后期穗器官的分配率占优势。小麦在灌浆过程中,叶片、叶鞘、茎秆等器官的贮存物质重新分解向穗部运转,干物重降低,穗子干物重直线上升,直到成熟。高产小麦籽粒产量约有1/3来自抽穗前叶片、茎、鞘等贮存物质,其余约有2/3直接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因此,提高小麦后期叶片的光合效率,对增加穗粒重提高产量有重要作用。提高小麦光能利用和经济系数是高产更高产的方向。其途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在各个生育阶段合理的群体结构,主要通过合理安排基本苗数,采取肥、水促控等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小麦茎蘖成穗率与产量关系及其调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高产小麦分蘖成穗特性及成穗率产量的关系,表明高产小麦主茎第1、第2分蘖率和成穗率高,在获得适宜穗数前提下提高茎蘖成穗率能改善群体质量,提高每穗结帝粒数和粒重,实现高产。栽培措施对茎蘖成穗率有显著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0.
以大穗型和一般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田间观察试验,完成两类型(大穗型和多穗型)小麦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比较的田间试验。针对多穗型在高产条件下分蘖成穗高,而大穗型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数高,在拔节期后分蘖发育明显慢于主茎,使分蘖成穗率低,群体穗数不足,产量略低于多穗型品种,适当增加播量可有效增加穗数,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