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根据分蘖成穗规律的叶龄模式,确定基本苗数和群体动态 (一) 适宜基本苗数的确定适当减少基本苗数,必须以满足适宜的穗数(y)为前提,并根据单株可靠的成穗数(ES),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数(x)。即:x=y/ES 单株可靠成穗数(ES)取决于品种的有效分蘖可靠叶龄期及其按同伸规则应有的理论茎蘖数(R),以及茎蘖的发生率(r)。故:x=y/R·r  相似文献   

2.
小麦“稳群体壮个体攻大穗”高产栽培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两多点大田和小区试验结果,以认“稳群体壮个攻大穗”是浙江省小麦高产稳产的有效栽培途径。栽培上应在一定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单惩重,减少基础群体,控制群体发展,促进个体发育健壮,提高分蘖成穗率是增加单穗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施肥上应减少基,苗肥,上应增加孕穗肥以满足高产小麦中后期旺盛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改善穗分比的营养条件,增大后期绿叶面积持续期和光合生量,本文还提出了本文还提出了本省当前栽培的几个品种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两年多点大田和小区试验结果,认为“稳群体壮个体攻大穗”是浙江省小麦高产稳产的有效栽培途径。栽培上应在一定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单穗重,减少基础群体,控制群体发展,促进个体发育健壮,提高分蘖成穗率是增加单穗生产力的重要条件;施肥上应减少基、苗肥比例,相应增加孕穗肥以满足高产小麦中后期旺盛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改善穗分化的营养条件,增大后期绿叶面积持续期和光合生产量。本文还提出了本省当前栽培的几个品种的高产栽培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4.
在邗江县湾头公社田庄大队进行的IR_(24)百亩连片高产栽培试验,采用“小群体、壮个体”的栽培技术途径.1980年试验面积101亩,平均亩产1066.29斤,通过经济核算,每亩产值144.23元,比一般大田增加21.83%;每生产百斤稻谷成本6.51元,比一般大田减少9.83%;每亩纯收入67.13元,比一般大田增加39.16%.1981年试验面积101.19亩,理论产量平均达1189.23斤,由于成熟期和  相似文献   

5.
东海县地处华北平原南缘,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是我省小麦产区之一。为了探索小麦高产栽培规律,县农科所在1978~1985年,先后对半冬性品种泗阳117、济南13、小偃4号、泗阳936等进行了高产栽培研究,34块高产试验田亩产块块超过500公斤,其中最高亩产达641.4公斤,创本省小麦高产记录。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整套半冬性小麦高产栽培的技术模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群体栽培条件下水稻品种的生育及产量构成特征。1991-1995年进行了水稻小群栽培品种试验,根据所获得的生育期和产量结构方面的资料分析表明,在寒地高纬度稻区,小群体栽培高产水稻理想的生育和产量特征是:主茎叶片数为11.2-11.8片,本田生育日数为99-113d,每平方米穗数350-450穗,每穗颖花数80-100个,结实率为855-95%,千粒重27-33g.通过模型筛选出的品种,公顷产量  相似文献   

7.
安宁河流域小麦高产栽培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宁河流域粮食生产的发展对攀西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小麦是该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文分析了安宁河流域气候生态条件下小麦生产的优势、潜力、限制因素,小麦生育特点及产量形成规律,提出了该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原则是,以主穗为主,争取适量分蘖,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侧重以穗重夺高产,在选用良种的前提下,必须把好播种关;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做到前期增蘖,长壮苗,中期促杆,控徒长,后期以水促肥,攻粒重,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江苏小麦高产潜力和栽培途径陈维新(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南京210009)小麦高产是一个复杂的栽培生理过程,受遗传基因、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的综合影响。为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研究开发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从60年代以来,投入大量...  相似文献   

9.
10.
小麦高产栽培途径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在高肥条件下,群体内部光照不足是小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适当降低播种量,加大行距,依靠分蘖,即“高肥宽行稀播”是冬小麦高产栽培的发展方向。采用这项技术,冬小麦的亩产量一般都在500kg以上。 为了探索小麦高产栽培途径,1958—1960年在芜湖地区分别在田间和实验室进行了试验。田间试验是在不同的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的条件下进行的,供试品种南大2419。  相似文献   

11.
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不同品种单产400~600 kg/667 m2麦田产量构成因素的统计分析表明,成产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北疆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粒重;南疆依次为穗粒数>单位面积穗数>粒重.北疆实现单产550 kg/667 m2左右高产水平的增产途径,是增穗增粒稳定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关键技术是提高播种质量,确保群体苗足穗齐;南疆实现单产600 kg/667 m2左右超高产水平的增产途径,是稳定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穗粒数、稳定提高千粒重,实现这一途径的关键技术是改善群体质量,降低群体对个体的制约,避免发生倒伏.  相似文献   

12.
在人工控制分蘗的条件下,研究了基本苗数、单株分蘗数、控蘖时期以及群体(穗数)的大小、级成与穗子大小的关系。通过对两种栽培途径的比较,認为在相同群体(穗数)条件下,采用降低基本苗数,充分利用分蘖成穗的途径,比增加基本苗数的途径,有利于穗大粒多高产。研究证明,在生产上利用分蘖成穗的数目,以10个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3.
<正> 稻麦的密植问题,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前人已做过大量的研究,其结果基本上表明:单株穗数与产量呈正相关.随着现代稻田肥力水平的提高,矮秆良种及杂交稻的推广对于植株稀密问题,又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近年来,国内凌启鸿等以水稻叶龄模式作指标,作了以"小群体、壮个体、高积累"为核心的栽培模式研究;蒋彭炎等作了"稀、少、平"高产栽培研究等;日本也有稀播少本而获高产的先例.这使我们想到Thompson (1942)  相似文献   

14.
小麦生育期气候资源配置与高产栽培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濉溪多年小麦产量和相应的旬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年份光温水消长与小麦各生育阶段对气候的要求基本吻合,光热资源能够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降水略显不足。小麦播种~分蘖期气象方面的限制因子是降水量;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的限制因子是温度;灌浆~成熟期日照时数、温度、降水量对产量均有较大影响。气候过渡性特征十分明显,气象灾害多而频繁,从而引起小麦产量的显著波动。为此提出生产上要立足当地气候特点,趋利避害、防灾减灾,通过优化小麦种性布局、培肥土壤和规范化栽培等途径,保障小麦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5.
16.
小麦高产、优质、规范化栽培数学模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利用旋转设计测得参数,建立起冬前苗情、产量、品质的回归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了亩产500公斤以上的农艺组合方案,并对各农艺措施的单因素效应或交互效应进行了分析,找到了亩产425~475公斤是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区间,同时筛选出在这个产量范围内提高品质的农艺组合方案,为实现高产优质规范化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近年来常熟市夏熟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逐步向省工、节本、轻简方向发展的现实,经过多年探索、积累和总结,完善了小麦"三精、三早"高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即精量播种,抢适期早播;精细整地,抢早苗、全苗、齐苗、匀苗;精确施肥,抢早管早化除,以期为小麦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麦在向高产过度中,群体和个体的矛盾较为突出,直接影响产量的提高.密度是群体形成的基础,肥料也影响群体的发展.通过密度与施氮量试验,探讨出最佳的密度和施氮量,使产量构成的三因素得以协调发展.在基础肥力较高(不施肥亩产200公斤以上) 的高产麦田,选用分蘖成穗率较高的宿科808,在冬春雨水较多的条件下,亩施氮素12公斤,每亩基本苗可降低到8万,走分蘖成穗为主的途径.在基础肥力比较低的中低产麦田,成穗途径主要靠适当增加苗数,走主茎成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应从源头抓起,生产环节是最重要的一步。扶沟县地处豫东平原,耕地面积113万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4.3℃,光照、雨水充足,非常适宜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复种指数263%,是著名的一年多熟之乡;生产模式先进,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商品粮、优质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全国果菜十强县、全国绿色农  相似文献   

20.
分析濉溪县多年小麦产量和相应的旬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表明:正常年份光温水消长与小麦各生育阶段对气候的要求基本吻合,光热资源能够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降水略感不足。小麦播种—分蘖期气象方面的限制因子是降水量,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的限制因子是温度,灌浆—成熟期光照时间、温度、降水量对产量均有较大影响。气候过渡性特征十分明显,气象灾害多而频繁,引起小麦产量的显著波动。生产上要立足本地气候特点,趋利避害,防灾减灾,通过优化小麦种性布局、培肥土壤和规范化栽培等途径,保障小麦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