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黄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特别是当前药源奇缺,人培牛黄技术研试成功,为解决牛黄来源,缓解供需矛盾创造了新的有效途径。1987年我县在兽医大学的帮助下,进行了人培牛黄的小区试验,手术牛71头。1988年在15个乡镇推广共手术牛671头。为了把这项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解决人培牛黄对牛体有无影响和是否成黄这个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从671头手术牛的实践和重点调查中,进行了初步探讨。一、材料与方法1.手术牛的选择。凡是人培牛黄的牛都要进行健康检查。选择年令在3岁以上,无疾病的健康牛,品种不拘,公母均  相似文献   

2.
人培牛黄技术研究成功,为解决牛黄来源,缓解供需矛盾创造了新的途径。我市引进了人培牛黄新技术,在民意等4个乡镇进行了小区推广试验。1999年手术牛71头,经1年试验结果证明,成黄情况良好,对牛体没有明显的影响。2000年全市又有15个乡镇推广这项新技术,共手术牛671头。笔者认为当前必须解决人培牛黄对牛体有无影响和能否成黄——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从671头手术牛的试验和重点调查中,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人工培植天然牛黄技术至今已有 2 0多年的历史 [1~ 3]。“牛体外牛黄发生器培植牛黄技术”[4] ,是继“牛腹腔内模拟胆囊胆汁引流和快速培植牛黄的研究”[5] ,“模拟动物胆囊研制与利用技术”[6] ,“牛双胆囊培植牛黄配套技术的研究”[7] 和“培植牛黄成因研究”[8] 最新发展的一项在国内外居领先水平的培植牛黄技术 ,该研究与国内外以前的研究相比 ,首次截断胆总管 ,改建体外胆汁流通径路 ,将牛黄发生器 (AG)由腹内移到体外 ,简化了腹腔内植入模拟胆囊的复杂操作 ,并可随时调节成黄内环境 ,有利于牛黄的形成 ,使牛黄产量在 5~ 7个月的培…  相似文献   

4.
人培牛黄手术是新兴的实用技术,各地都在开展。一般说,手术成功率很高。但由于历史短暂,经验不足,技术参差,匆忙上阵等原因,出现意外也时有发生。现将山东某地近几年来开展人培牛黄工作遇到的两种失误和两种后遗症总结介绍于后,与从事此项工作的同志们共勉共商。  相似文献   

5.
人培牛黄因与天然牛黄的药理作用无明显差异,故可代替它制成中成药。用外科手术,将接种特殊菌种的“牛黄床”植于牛胆囊内,闭合后经1—3年后,或手术,或剖杀取黄。  相似文献   

6.
用散养黄牛研究了复植、不同育黄期限及无核育黄对牛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植可极明显地提高牛黄产量(P<0.01);育黄二年比一年牛黄产量明显提高(P<0.05);无核育黄确能形成牛黄微颗粒。  相似文献   

7.
牛黄是牛的胆结石,名贵中药材,在牛体中的自然机遇率仅万分之一,在我国产量最高的年份也只有100多公斤,但我国每年对牛黄的需要量在70吨左右,差额多靠高额的外汇进口,实际上还是未满足过市场需求。基于这种情况,科技工作者在70年代初试验成功了在活牛体内培育牛黄的新技术,并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最近从在北京和洛阳召开的两次人培牛黄会议上获悉,截至目前已有29省市区开展了此项新技术的推广工作,植黄牛数达30多万头,培育牛黄达1000多公斤,其中植黄最多的省区有云南(10万头)、河南(8万头)、陕西(6万头)、内蒙(4万头)、四川(2万头)和山东(1万头)。现将  相似文献   

8.
黄牛的胆汁分泌量及与成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牛的胆汁分泌量及与成黄关系的研究马玉忠*王春王敖李建基尹逊河朱连德(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70年代林如忠等在活牛胆囊内培植牛黄获得成功。但所培植的牛黄产量低,质量不稳定。有关牛黄形成的理论还不太明了。为提高培植牛黄的产量和质量及完善牛黄形...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湖南省培植牛黄的研究与生产现状,影响培植牛黄产量与质量的因素,并对湖南省培植牛黄研究的潜力进行了正确的估价。  相似文献   

10.
人工培育牛黄是一项新兴的致富门路,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已开展此项工作。但由于产量普遍偏低,经济效益尚不能令人满意。当前人们正在深入探讨提高牛黄产量的方法,绝大多数着重于核心物的改进和大肠杆菌的筛选,而对降低牛黄产量的不利因素的回避,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某些治疗药物,特别是中草药和某些饲料添加剂,对牛黄的形成、沉积和增长过程,具有阻止和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牛黄的产量。在人工培育牛黄期间,禁止应用此类药物和添加剂,也是提高牛黄产量的重要条件。现将可影响人工牛黄产量的药物和饲料  相似文献   

11.
人工培植牛黄的感观分级标准董建平(陕西省永寿县畜牧站713400)为了按质量优劣对人工培植牛黄进行准确分级,以便合理定价出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从其色泽、口味、“挂甲”性能、质地、在清水杯中的浮沉表现、含水量、胆红素含量等方面,将人培牛黄分为优质、次...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培植牛黄技术,自1974年问世以来,在十余年的探索研究中得知,牛黄床是影响牛黄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县培植牛黄研究会设计的增收牛黄床,在不加大黄床外围体积的情况下,采取椭圆沟回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牛体牛黄根据其来源可以分为天然牛黄和人工培植牛黄,前者是牛肝胆系统自然形成的病理产物;后者是以外科手术为手段,在牛的胆囊内植入致黄因子,诱发机体形成的。通常情况下,为了减少手术取黄过程中牛黄的损耗,一般提倡屠宰取黄,特别是对老龄牛、残、菜牛或其它利用价值不大的牛,更应如此。但是对生产利用价值比较高的牛,若因胆结石影响使用性能或人培  相似文献   

14.
许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牛黄的形成。牛经常采食含胆碱类成分高的牧草,会使牛黄的形成量降低;在干旱地区,牛的饮水受到限制,牛黄产量较高;水中含钠多时,牛黄产量少;红壤地区牛黄多,沙壤地区较少;应激反应可以促进牛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牛黄是名贵的中药材,是多种中成药及中药配方中不可缺少的成份。天然牛黄生成机率很低,牦牛小于1/10~4,黄牛小于1/10~3,因此价格昂贵。1974年以来,广东率先开始研究人工培植天然牛黄,内蒙古、吉林、山西、甘肃等省区先后在黄、牦牛体内培植牛黄成功,我省于1986年在牦牛体内人工培值天然牛黄获得成功。在黄、牦牛体内培植牛黄效益较高,是一个投资少、周朗短,能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我省具有进行人工培植天然牛黄技术开发的资源和智力技术条件,全省有黄、牦牛540万头,每年屠宰、淘汰达50万头,有一支3000余人的畜牧兽医技术队伍,遍布全省各地,经短期技术培训,能掌握本项开发技术。因此,于1986年开题立项,时经四年,已完成项目合同指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人工培植牛黄手术探讨栾士勋(河北省兴隆县畜牧总站,067300)承德地区人培牛黄资源开发是1988年开始的。先后在丰宁、围场、平泉、隆化、兴隆、滦平、承德各县和北京、内蒙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截止1990年共做植黄牛手术3600头,到1992年取黄手术...  相似文献   

17.
利用5头健康黄牛同时施行了牛体外牛黄发生器内培植牛黄手术和肝脏内胆管插管手术,以探讨牛黄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牛黄菌种的作用下,胆汁的理化特性首先在肝内胆管发生改变,转变为成黄胆汁;胆汁进入胆囊后,黏蛋白含量和细菌的数量迅速增加,结果导致胆汁的黏度升高,胆酸含量和pH值下降,这加速了牛黄小颗粒的形成;在牛黄发生器内,胆汁的黏度和pH值下降,这促进牛黄小颗粒的沉降、聚集和附着,从而减少了牛黄的丢失,提高了牛黄产量。牛的体重大,分泌的胆汁多,牛黄产量高。  相似文献   

18.
牛黄,俗称牛胆囊结石,是世界上较名贵的中药材。据中医学称:牛黄属苦凉药物,具有定惊息风,开窍豁疾,泻火解毒等功效。目前市场上已配制的中成药有:牛黄解毒丸,安宫牛黄丸,牛黄至宝丸等多种。因天然牛黄产量少,用途广,故我国除自己收取一部份外,绝大部份依靠进口,仅牛黄一项每年要付出外汇几万元。我国科技人员经过研究,终于在1985年采用人工方法培育出牛黄,这是一项新创举,也是我们养殖业  相似文献   

19.
采用鼠耳肿胀法、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法、棉球植入法观察了胆红素含量不同的培植牛黄的抗炎作用。结果表明,中胆红素培相干株内和低胆素培植牛黄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和琢小鼠棉球肉芽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强度与天然牛黄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通江牛黄菌种的分离、鉴定和驯化李富育,余伯贵,吴厚明(四川省通江县畜牧局,635700)陈尚林,王珍兰(四川通江县卫生防疫站)人工培植牛黄是一项需深入研究的课题。当前,如何培育优良的致黄菌来提高牛黄产量和质量成了研究的核心。本文从产天然牛黄的黄牛胆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