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对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重构、课堂革命、团队建设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解决了支撑专业的地基问题。同时,根据"新工科"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智能制造专业群建立了多个专项性和综合性虚实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以有效地把机械、电气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该院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专业群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傅志强  高志强 《农业工程》2019,9(6):112-115
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通过遴选组建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春耘现代农业实验班进行实践探索。结果表明,模式改革在学生实践技能、创新创业意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协同培养和“管理学+农学”双学位培养模式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作用尤其突出,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与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的职业教育改革机遇与挑战背景下,积极探索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是职业院校的核心任务。课题组以“双高”建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的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为例,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国防职教集团、FANUC产业学院、兵器工匠学院等平台构建国防特色红色文化生态,坚持“育训结合,德技并修”的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路径。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原则,基于数字技能驱动和数字技能融合,培养中高本贯通、校企共育的军工智造“强国工匠”,持续高质量地为智造产业培养并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4.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社会相关产业对于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产教融合的理念影响了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师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度的探索与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及课程体系的重组,来提升当前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设立实践操作平台,实施针对机械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实现智能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校企双方共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工科产业向创新化和智能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转型需求,各职业院校加快了对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常德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系与中联重科共建中联产业学院,基于产教融合的自身优势,初步打造了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教师团队。该文阐述了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创新型教师团队的重要意义,并基于学校智能制造系的实践成果与总结经验,提出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为相关专业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技术技能人才总量不足,高职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从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展开分析,深入剖析了产业技术链的应用、人才链需求,结合高职机电专业建设现状,认为以专业集群的方式培养人才更加有利于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同时,文章还提出了高职机电专业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学科融合的实训基地、构建"基础课程共享、核心课程分立"的专业课程体系等策略,以期更加高效地为产业发展培养适用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7.
为了服务“中国制造2025”对智能制造高端产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作为一所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充分吸取智能制造思想和核心控制技术,并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对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作用,构建了基于工业4.0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实训平台,师生可在实训平台上进行学习、实践和研究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同时该平台也为学校在专业建设、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大限度地实现输出的人才适应智能制造企业人才需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对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1+X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对接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明确1+X证书制度的内涵及实施意义,立足自身专业特点,从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产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9.
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介绍了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在教学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做法,同时提出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不足及改革措施,为专业群建设在产教融合及国际化方面提供借鉴,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建设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制造业朝着智能化、自动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迈进,智能制造的诞生加速了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升级。在此形势下,制造业新兴岗位及其岗位需求不断增加,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人才难求的局面。高职院校需立足于智能制造的应用,充分考虑现阶段人才培养现状,通过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优化,实现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大力培养。鉴于此,文章针对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技能衔接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提出对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1+X”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对接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明确“1+X”证书制度的内涵及实施意义,立足自身专业特点,从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等方面探索“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产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产教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入新时代,国家确定并倾力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因此,各高等院校必须加快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建设,构建系统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及完善实用的实验教学平台,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服务。【方法】以贵阳学院为例,遵循该校“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应用型本科办学指导思想,按照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要求,结合学校现有设备、场地、资金投入等情况,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设计了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到创新能力的渐进式能力培养过程,覆盖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智能装配、智能检测、智能运维等智能制造全过程,支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门类的软硬一体、虚实融合、多维度多层次的“1+4+9+N”的实验教学平台。【结果】该实验教学平台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渐进式、系统性地进行实验实践训练,实现了贵阳学院培养实践能力强、学科融合性突出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同时为其他应用型本科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实验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智能制造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工科类专业改造升级面临的重要任务。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知识领域过于单一、校企合作深度不足、工程创新欠缺实践等问题,构建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从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建设、“3+1”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强化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创新体系,开展多途径的创新能力培养,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理念,很多中职学校对模具制造专业实施教学改革,紧密联合企业以服务于企业为宗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方向。本文以中职模具专业校企合作为例,探讨实践教学校企结合新模式的构建及方法,并作为学校智能制造专业群的核心建设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定位中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中高职系统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许孔联  姚钢 《南方农机》2023,(6):154-156+170
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不断交叉融合,特别是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使智能制造领域高水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量迅速增长。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人才培养方式,是解决智能制造类高端技能人才储备不足问题的关键。基于此,课题组重点探讨了政府、行业协会、产业园区、企业、学校五方联动的“五位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并对实施路径进行了详细分析与阐述。教学实践表明,基于政、行、园、企、校“五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能够有效整合与发挥各类社会资源优势,形成资源合力,为提高育人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6.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室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平台。笔者以重庆移通学院为例,提出了虚实结合、校企共建的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建设思路,采用该思路完成工业机器人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智能制造创新实践中心建设。结合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从工业机器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开放等几个方面探讨工业机器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问题,为其他同类高校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理念内涵,才能达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基于此,项目组构建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发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课程实验为主的专业基础技能培养层面、以综合实训为主的专业专项技能提升层面等四个层面,并论述了保障体系实现的途径。研究表明,实践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互融合、实现双赢的有力保障,可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8.
王新  李云革 《南方农机》2023,(8):177-179+195
【目的】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是与制造企业进行深度产教融合的过程,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适应高层次学徒制发展需要。【方法】课题组从分析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产生背景出发,探索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实行理实结合,学校招生与企业招聘同步进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OBE教学理念,将启发式、互动式、沉浸式等多种形式结合,构建一种满足基于高层次学徒制的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评价体系的优化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保证人才培育效果,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结果】采用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在招生上利用学校招生录取,同时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形式,从企业和社会需求出发,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智能制造工程类人才,为企业本身带来相应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新工科建设为背景,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工程综合能力为主线,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为例,从"商科教育+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智能工程学科群构建、学科群建设要素体系、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实训平台搭建、智能制造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0.
分析智能制造的发展对机械类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提出应具备机电基础知识牢固、实操技能扎实、新设备适应能力强的要求。由于机床电气控制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其教学内容需要充分考虑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对传统机械类课程体系进行升级与补充,强化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联系;探索开发综合性实训平台;进行综合性教学案例设计。最后,针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能够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能够依托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赛教结合创新项目,以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