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耕地撂荒是近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很多研究学者对耕地撂荒影响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但对“非粮化”背景下不同区域耕地撂荒治理路径及提高粮食产量途径的研究较少。旺苍县耕地撂荒复耕主要是依靠农户自我复耕、主体流转复耕、代耕代种、集体收回复耕等方式,整治工作缓慢。为有效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本文结合旺苍县耕地撂荒的现状,分析了耕地撂荒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政府主导建立保障体系、分类施策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加大投入提升技术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双重背景下,结合耕地"非粮化"研究现状,基于社会调查和定量分析,从理论和实证角度研究村镇尺度下溧阳市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立耕地"非粮化"及其影响因子的表征指标和分析框架,根据实地调研与农业普查数据,研究村镇尺度下耕地"非粮化"影响因素,并给出管制耕地"非粮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4.
程佳 《当代农机》2023,(5):98-99+102
介绍了晋中市概况以及晋中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现状,分析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山东省淄博市耕地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耕地保护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却仍未能控制住耕地的流失.区域耕地保护目标的合理选择是耕地保护政策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此,采用了AMIRA(1,1,1)和GM(1,1)、信息熵及多元回归等多种预测方法,以耕地资源贫乏的浙江省为例,从耕地生产粮食和提供农民收入的功能出发,确定保证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所需的区域耕地保护规模;对耕地减少和增加的途径分析,得出耕地的供给量,计算耕地供需平衡指数,得出以保证人们生存安全为2007-2020年浙江省的耕地保护目标.这一目标既能保证特殊时期的粮食安全问题,又能满足社会各业用地,实现了浙江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深入研究耕地保护基金制度模式(以下简称"耕保基金")与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的内在关联性,探讨耕保基金政策实施后农户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为更好地保护耕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文选取邛崃市为研究区,采取问卷调查法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耕保基金下邛崃市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变化情况以及农户耕地保护的响应。结果显示,邛崃市在耕保基金实施后,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与实施耕保基金前相比有所提高,大部分农民的收入增加。耕保基金政策的实施对于提高耕地质量与数量具有重要作用,必须继续坚持和贯彻。同时,邛崃市还应根据地方特色,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耕地保护政策,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促进邛崃市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农业资源非常稀缺,耕地"非粮化"问题在很多地区依然突出.如果不加以干预,将损害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从而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根据2013—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粮食统计数据,引入泰尔指数,将31个省份划分成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这7个区域.并分析了这7个地区粮食生产水平的差异,得出2013...  相似文献   

9.
【目的】防止耕地“非粮化”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丰富对不同地区耕地“非粮化”特征、形势和形成原因的认知,可为制定有效的耕地“非粮化”管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更好地防治耕地“非粮化”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以遥感数据、社会经济空间数据集等为基础,采用空间分析与空间统计等方法探究湘西州2000—2015年的耕地“非粮化”时空格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湘西州耕地“非粮化”的形势与相应的对策。【结果】1)2000年以来,湘西州耕地非粮化率在39%~47%之间浮动,呈现出以2010年为节点先缓慢降低后快速升高的规律,且呈现出较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2)随着时间推移,耕地“非粮化”低—低、高—高类型的空间在不断扩大,说明耕地“非粮化”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3)在城市周边较易发生耕地“非粮化”现象,另外,距离县城10 km~25 km、人口密度较小的山区,耕地非粮化率出现了快速增加的现象。【结论】在治理耕地“非粮化”的时候需要结合区位、人口、地形等因素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以避免耕地“非粮化”的无序扩张;应当把耕地“非粮化”管控向非食物化管控方向调整,并且明确耕地转型应当以耕地质量保护为...  相似文献   

10.
王汇 《农业工程》2017,7(5):98-101
通过计算湖北省目前以及近年的耕地压力指数,结合各市、州的粮食自给率来说明湖北省的粮食安全状况,并且寻找出影响湖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主要因素,阐明湖北省在保障粮食安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这对降低湖北省耕地压力指数、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等方面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从动态角度,将湖北省与耕地压力指数相关的面板数据做纵向动态分析,观察各项数据的发展趋势。并且选用灰色系统模型和各种回归模型对2020、2025年的湖北省耕地面积、人口等与耕地压力指数相关的要素进行预测,从而预测出湖北省未来的耕地压力指数,然后充分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对湖北省未来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假设未来不同的粮食需求情况下,预测湖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大小和粮食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城乡交错地带耕地流失的状况,分析了此地域耕地流失的机理,从制度、机制、法制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城乡交错地带耕地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拥有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的东北黑土资源,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作为国家的主要耕地资源地区,发展潜力很大。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土地资源的分析,指出黑龙江省耕地形势日趋严峻,耕地保护工作压力大,提出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刘专 《南方农机》2022,(18):41-44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每年粮食消费是巨大的刚性需求,而耕地是粮食生产安全的根本。笔者利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测耕地变为林地、园地、草地等耕地“非粮化”行为,采用智能和人工解译相结合的遥感解译方法,以X县2022年第一季度耕地“非粮化”监测为应用实例,对遥感动态监测耕地“非粮化”应用结果进行了精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遥感动态监测正确率为73%,满足耕地“非粮化”监测工作需求,工作效率也比传统人工解译效率快3倍。  相似文献   

15.
黄河沿岸“非粮化”耕地形态特征识别与优化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沿岸的河南省孟津县为例,从利用状况与坡度分布、景观格局与空间邻接、耕作距离与道路通达、经济梯度与生态安全等方面,对孟津县“非粮化”耕地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识别。结果表明:孟津县耕地的“非粮化”空间与优质农业生产空间高度重叠,耕地的非食物化利用倾向明显,耕地向林地调整的比重过大。由于粮作耕地和非粮作耕地在劳动生产率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种植经济型作物的耕地规模偏小且较为分散,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交通工具缩短了农户的耕作路途时间,耕作距离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力度在下降,交通干线附近分布数量较多的即可恢复地类,与近几年的“廊道景观工程”建设密切相关。高经济梯度区的经济型撂荒占比较大,偏远地区农户对耕地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生态红线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刚性底线,在生态红线之内,应积极实施“再野化”工程。结合新时期国家黄河生态战略,以建设复合型黄河生态廊道为目标,提出了不同区位、不同类型“非粮化”耕地的恢复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6.
耕地保护机制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的显著表征是强力推进行政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共同责任机制与经济补偿机制.耕地保护机制建设滞后集中表现为"公地悲剧"导致主体责任机制失灵,"政府寻租"导致行政管制机制失灵,"比较效益"导致市场配置机制失灵3方面.因此得出,耕地保护机制创新势在必行,重在保障耕地保护主体权益,并逐步确立市场机制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张玉玉  罗巧玲  徐强 《南方农机》2023,(4):84-86+99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探讨藏粮于地战略有助于寻求应对全球变局新形势的特色藏粮路径,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本研究构建了安全保障、结构保障、基础设施保障、经济发展水平4个维度27个指标的长宁县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21年统计数据并采用熵权法对长宁县粮食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看长宁县粮食保障状况处于安全水平,但长宁县粮食安全状况在整体区域布局中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仍存在耕地“非粮化”、结构失衡严重,丘陵山区短板突出、机械化水平不高,种粮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趋老龄化等影响粮食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和制约因素。因此,为应对长宁县粮食安全存在的不稳定性因素,应保障耕地资源、加大高标准农田投入,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开展多元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以推动长宁县粮食安全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盛涵  马松林 《南方农机》2023,(8):104-106+124
河南省滑县,素有“豫北粮仓”之称,作为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以及中国小麦第一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肩负着河南省粮食安全的重责。然而,在粮食产业发展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始终处于全省较低的位置,“产粮大县、经济弱县”的局面,也给全县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基于此,课题组依据滑县的要素禀赋,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和分析,系统阐述了滑县粮食产业发展的现状,并得出滑县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发展动力不足、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等问题。为有效解决现存的问题,在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技推广、人才引进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课题组认为,滑县应持续把握粮食生产的优势,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调整优化粮食产业结构,在实现粮食增产的同时,助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绩效的定量分析,为健全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根据修正后的耕地面积数据(1978-2012年)和耕地保护相关的经济社会因素,构建耕地数量变化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在对耕地保护政策发展历程、现有体系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该模型对35年来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绩效显著,35年共遏制耕地减少面积250.963×104hm2,遏制耕地减少贡献率达17.35%。耕地保护政策绩效有着明显的时间差异性,不同阶段政策遏制耕地减少的贡献率差异明显;但在耕地保护政策发展的4个阶段,政策遏制耕地减少的贡献率是逐渐上升的。说明耕地保护政策在不断的发展,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在逐渐发挥。2003-2012年,耕地减少面积逐渐稳定并降至多年来的最低点,同时政策遏制耕地减少的贡献率达到峰值;反映耕地数量保护的目标绩效显著,达到了顶峰。同时,提出了未来的耕地保护工作需要突出耕地的质量建设和生态建设两个着重点。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人口不断外流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在耕地细碎化地区,面临着弃耕抛荒风险。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农村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而耕地是农业发展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耕地问题的解决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别山带C村为案例,就耕地利用现状、抛荒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抛荒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通过对居民、承包户的访谈以及对居民生活进行考察,对该地区耕种现状进行摸底,发现耕地细碎化地区的耕种形式以承包、代耕、散耕为主,难以吸收全部耕地,不具有长久性。从农村社会发展的视角出发,并围绕利用在村资源延伸宗族模式、合理承包转租、促进整地复耕、推动土地整合四个方面,提出了缓解耕地细碎化弃耕问题、提高耕地利用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