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三唑酮对小麦条锈病防病保产效果好,残效期长,用药量低,安全低毒,内吸传导性能强,使用方法多,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防锈药剂。在小麦初见剑叶及其前后,病叶率在2~4%时,施药较为适合,每亩用药量7~20克。用此法施药一次,平均防病效果在90%以上,保产效果在13.3~36.2%,平均病指压低在3%以下,可控制整个成株期条锈病危害。中、低和超低容量以及淋浇、泼浇的施药效果与常规叶面喷雾的相似,都是可行的方法。三唑酮还可兼治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  相似文献   

2.
三种粉锈宁络合物,即保丰宁、植保宁和粉锈铜对小麦锈病防病保产效果显著,用药量低、持效期长,使用安全,而且在田间试验与粉锈宁用药量相同的情况下,其效果接近。据室内测定,植保宁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性能,但基本上是向上传导;具有较强的治疗和铲除作用,但对夏孢子萌发的影响很弱。据田间试验,用药量与品种感病性关系密切,随着小麦品种感病性提高,用药量应适当增加,才能控制锈病为害;施药次数主要取决于施药时小麦所处的生育期,施药1次的适期在病叶率5%—10%时、小麦处于旗叶伸长至抽穗期。  相似文献   

3.
采用琼脂平板孢子萌芽法测定了卫福 200、多菌灵、烯唑醇、戊唑醇和三唑酮5种药剂对小麦光腥黑穗病菌的抑制作用和毒力,同时检测了药剂对病菌冬孢子萌发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药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随着药剂浓度提高而增强,对病菌的EC50分别为 1.6102、0.3038、4.4892、1.6103和 0.3896mg·L-1,多菌灵对光腥黑穗病菌的毒力高于其它4种供试药剂。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药剂作用下光腥黑穗病菌孢子萌发出现3种类型畸形,导致正常发育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对三唑酮的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组成及对三唑酮的敏感性,采用番红O-KOH染色并结合培养性状观察,对2016年分离自河南省18个县(区、市)的132株菌株进行了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菌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并比较了同一地块不同年份采集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变化。结果表明:132株菌株全部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病菌对三唑酮的EC_(50)在0.69~8.32μg/mL之间,EC_(50)平均值为2.66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病菌群体中已出现对三唑酮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其中呈连续单峰频次分布的大多数菌株EC_(50)的平均值2.21μg/mL作为2016年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酮的相对敏感基线。同一县(区、市)的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_(50)最大值与最小值比在1.21~10.27倍之间;而不同县(区、市)的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EC_(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1.34~4.68μg/mL之间,相差3.50倍。采自同一地块的菌株,2016年的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相较于2015年有所降低,2016年的菌株对三唑酮的敏感基线是2015年的1.77倍。研究表明,尽管三唑酮依然可以用于小麦纹枯病的综合防控,但生产中应持续监测小麦纹枯病菌对药剂敏感性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特谱唑防治小麦白粉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谱唑对小麦白粉病效果优异,用药量低,持效期长,内吸传导性能强,使用安全,而且比目前常用的高效药剂粉锈宁效果更好,剂量更少。温室测定结果表明,特谱唑对白粉病菌的毒力和粉锈宁更强,其EC50的毒力指数(以粉锈宁为100),治疗作用的为573,保护作用的为2096;具有较强的内吸向上传导性能,采用喷雾法,在施药后长成的第1叶片(即第2叶)可保持很高的药效,而长成的第2叶片的效果则明显下降。田间试验和示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高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不同发育阶段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并测定了田间接种条件下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氟啶胺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产孢的毒力均较高,EC_(50)≤0.249μg/m L;咯菌腈可抑制该病菌菌丝生长、芽管伸长和产孢,EC_(50)≤0.881μg/m L,但对孢子萌发几乎无抑制作用;菌毒清对分生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产孢的毒力稍低,EC_(50)在5.726~10.244μg/m L之间,但高于其对菌丝生长的毒力;甲基硫菌灵和嘧菌酯对各发育阶段病菌的毒力均较低。在田间,接种前3 d施药,咯菌腈和氟啶胺对小麦赤霉病的保护效果较好,200 g(a.i.)/hm~2处理的效果在80.01%以上,可作为保护剂在发病前使用;菌毒清在接种前3 d和接种后3 d使用时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均较高,200 g(a.i.)/hm~2处理的防效均在69.99%以上,既可作为保护剂在发病前使用,也可作为治疗剂在发病后使用。  相似文献   

7.
粉锈宁拌种对小麦条锈病长效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粉锈宁拌种对条锈病的长效机制,在于对病菌的有效浓度很低,既能抑制病菌,又能提高寄主抗病性,呈现枯斑反应,不形成夏孢子堆;麦株中药剂浓度下降较快,但绝对含药量消解较慢,并且根部还可吸收经种子至土中的药剂,从而能保持相当长的有效期。  相似文献   

8.
黄瓜白粉病菌接种及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建立了孢子悬浮液接种黄瓜子叶测定黄瓜白粉病菌杀菌剂敏感性的简便方法。比较了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涂抹法和喷雾法接种黄瓜幼苗子叶的效果,结果表明,涂抹法发病率高,均匀度更好;测定了接菌后不同时间施药,白粉病菌对己唑醇、腈菌唑、三唑酮、甲基硫菌灵和百菌清等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接菌后96h施药较为敏感,测得的EC50较小。最后确定接种及毒力测定方法为:接种时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使用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分散悬浮,孢子浓度为15×10倍显微镜下每视野30~40个,接种后96h施药,发病后直接利用病斑数来计算毒力测定结果。该方法可用于黄瓜白粉病菌抗药性监测和对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相似文献   

9.
我站对稻曲病的防治进行了3年工作。现重点简介化学防治研究。 1.药剂:波尔多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庆丰霉素、春雷霉素等。 2.施药适期:多年来国内外对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uiruns(cooke)Tak]侵染时间说法不一。据作者观察,孢子球最早出现于水稻扬花初期,灌浆期不再发现新的孢子球,说明病菌是在开花前侵入的。故施药期分别定在孕穗中期、末期及抽穗始期。 3.药效试验:以不施药为对照,各处理设3次重复,结果如表所示。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防治烟草赤星病的高效杀菌剂,在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常用药剂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制效果.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30%醚菌啶酰菌抑制效果最好,EC_(50)为1.05mg/L;其次为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EC_(50)为2.09mg/L;作为一种广谱保护性杀菌剂的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由于作用机制与其他化学药剂不同,在培养皿药剂敏感性测试中对赤星病菌的药剂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越夏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近年小麦条锈病在河南省发生为害新特点,为了弄清该病病菌是否能在本省越夏,为开展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于2004~2009年进行了本项研究工作。调查研究结果证明,小麦条锈病病菌能在本省豫北、豫西海拔1 100 m以上地区越夏。越夏后的条锈病病菌能侵染当地和豫西南地区的小麦秋苗,引起冬前发病和春季流行。自生麦苗是条锈病病菌越夏的主要寄主。  相似文献   

12.
 对3个通过基因枪转化GUS基因获得的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体,进行GUS基因的表达活性检测、插入片段DNA的PCR电泳检测和Southern杂交验证;同时用17个国内鉴别寄主和37个黄淮麦区小麦主栽品种对这3个突变菌株进行了毒性谱的测定。结果表明突变菌株的外源GUS基因可稳定遗传;插入的外源基因片段引起了菌株毒性谱的改变。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与条锈菌的毒性基因相关。研究还表明插入突变体具有相对的遗传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克隆小麦条锈菌毒性基因和探明毒性基因的作用机理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基因枪转化法用带有β-葡糖醛酸酶(GUS)报告基因的质粒pGUS6L20转化小麦条锈菌,建立了优化的转化体系;在转化当代的条锈菌中得到了GUS基因瞬时表达的菌株;连续继代转接培养后,在转化后第1代(T1)和第2代(T2)条锈菌中检测到了GUS基因稳定表达的菌株;利用GUS报告基因和毒性标记相结合的方法,经过3代筛选鉴定,在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尤皮Ⅱ号和抗引655上,各获得1个稳定的毒性突变体,经PCR及PCR-southern blot证实外源片段已整合到毒性突变菌株的基因组中。该研究表明基因枪转化法是获得条锈菌毒性突变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品种陇鉴9821是以甘肃陇南感病生产品种洮157为受体,以高粱总体DNA为供体系统选育而成,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抗条锈性。本文对陇鉴9821抗条锈性及其遗传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苗期抗条锈基因推导分析得出,陇鉴9821对供试菌系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不同,含有未知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显示对CYR29和CYR33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通过抗病性鉴定和抗谱比较分析,认为陇鉴9821对CYR29和CYR33表现显性抗病性的基因是2对不同的抗条锈病基因,其中1对来自洮157。陇鉴9821可作为生产品种及抗源材料在生产上利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判别分析方法预测小麦条锈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四川马尔康、甘肃天水两地1988-2000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和期间的气象资料数据为基础,利用判别分析方法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程度进行预测,建立了判别函数,四川马尔康、甘肃天水数据资料回代检验错分率分别为0、0.153 8,交叉验证错分率分别为0.230 8、0.307 7。四川马尔康回代准确率为100%,交叉验证准确率81.82%;甘肃天水回代准确率为87.88%,交叉验证准确率为78.79%。可利用该方法作为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的参考,以指导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6.
Disease severity of wheat yellow rust,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 was analysed in Denmark from 1985 to 1999 in relation to the effects of weather on winter survival, distribution of host cultivars and pathotype dynamics. Below-average temperatures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midwinter) reduced yellow rust on the susceptible cv. Anja, and in three of four growth seasons following cold winters no yellow rust was observed on any cultivar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The agronomic consequences of dispersal of yellow rust urediniospores from external sources to Denmark, in a period during which large areas were planted with relatively few wheat cultivars, were demonstrated in several cases, most evidently when the Yr9 and Yr17 resistance genes became ineffective. Yr9 was overcome by the pathogen in a period with severe yellow rust epidemics on commercial cultivars, while virulence for Yr17 was first observed in a year with almost no yellow rust. In contrast, the resistance in cv. Kraka ( Yr1, CV ) was increasingly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yellow rust, because pathotypes with the matching combination of virulence declined in the pathogen population. Pathotype frequency dynamics were thus influenced by selection forces within the country, and by selection forces in areas where spores were spread to Denmark from outside. The importance of a sufficient level of partial resistance in the wheat germplasm to prevent too much damage by yellow rust epidemics, in the event that the resistance genes are overcome by the pathogen population, is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17.
冀鲁豫部分小麦生产品种在甘肃陇南的抗条锈性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7-2008年,在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甘谷试验站及天水市的不同海拔高度地区,对收集到的146份冀鲁豫生产品种进行了全生育期抗条锈性鉴定及成株期抗条锈性监测。结果发现,仅有绵麦39抗性表现稳定,对接种鉴定及自然诱发的条锈病均表现免疫,合选18、许6、矮抗58等3份材料的抗性表现也相对较好,抗性比例仅为2.74%,其余142份材料均表现感病。文中还对各品种利用前景、评价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由小麦条锈菌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广大麦区的严重病害,研究其冬孢子产生原因与作用对于解析该病菌的生活史及遗传变异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综述了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及其作用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BION诱导小麦幼苗抗叶锈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BION(有效成分为苯并噻二唑,BTH)对小麦幼苗叶锈病的诱导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BION诱导麦苗抗叶锈病的最佳浓度为200 mg/L;在诱导处理和接种之间至少需要2天才能诱导抗性表达,间隔4天的诱导抗性效果最好,这种抗性的持久期至少14天.BION处理麦苗第1叶,可使未处理的第2叶也表现出抗性,但处理后至少需要48h这种抗性才能表达.以浓度为200mg/L的BION处理小麦叶片4天后接种,PAL、PPO、POD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在接种2天后产生一个峰值,BION水溶液对小麦叶锈菌夏孢子的萌发无明显抑制作用.由此认为,BION可诱导小麦幼苗产生对叶锈病的系统获得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