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麦黄矮病以晚熟冬麦和春麦区发生流行危害最重,新发生红穗症状,小麦品种抗病性持久,具有慢黄矮病和发病的康复现象;介体禾谷缢蚜传播能力提高,赶上和超过了优势介体麦二岔蚜;发病与湿度关系密切;近年明显感染玉米和开始感染水稻。  相似文献   

2.
小麦黄矮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 3× 4不完全双列杂交 ,对抗黄矮病性母本和丰产性父本的组合效应进行了黄矮病抗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①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与特殊配合力效应正向相关 ,而一般配合力效应更具重要性 ;②黄矮病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 ,以加性基因效应占绝对优势 ,遗传决定度高达 97 6 8% ,狭义遗传力为 90 3%。  相似文献   

3.
陕西小麦黄矮病演变与厄尔尼诺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资料分析,陕西小麦黄矮病历年发生和流行周期为2 ̄7a,这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复出周期有吻合趋势,即厄尔尼诺年的翌年是小麦黄矮病发生流行年。以蒲城县为例,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中,与历年平均值相比,月降水量减少而月均气温增高;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后前述气候现象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不仅影响当年,还可延续至次年,往往造成秋、冬、春连早,为小麦黄矮病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4.
<正> 1995年小麦黄矮病在平山县普遍发生,特别是地西部山区暴发成实,造成较大损失。 一、为害 小麦黄矮病1989年在平山县严重发生,但近几年发生很轻,1995年在全县不同生态类型区麦田普遍发生,西部山区暴发成灾,重发区的发病面积达2500亩,占播种面积的83.3%。 发病症状:小麦越冬、返青期生长健壮,无异常现象,3月下旬至4月上旬,第一次肥水后,病株基部叶片发黄,特别是4月下旬小麦孕穗期,病情突发,植株显著矮缩,叶片黄化,严重影响抽穗,即使抽穗也是蝇头小穗,而且株高是正常株高的1/3,分蘖节上部大部干枯死亡。  相似文献   

5.
我国抗黄矮病小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黄矮病是世界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几乎所有生产小麦的国家都有发生,黄矮病的每次流行都会给小麦产量造成很大损失.例如,1978年美国小麦黄矮病的发生致使春小麦减产60~80%(Cil,1980);1988~1989年原西德第一次黄矮病大发生,导致冬小麦...  相似文献   

6.
7.
8.
田士林  李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02-9302,9304
小麦黄矮病是一种危害极为严重的病毒病,一旦发病,药物治疗效果是很有限的,有"小麦癌症"之称。通过对小麦发病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查找小麦黄矮病发病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小麦黄矮病尖角突变模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陕西渭北旱塬地区小麦黄矮病发生突变的规律;建立了定量的尖角突变模型;确定了突变区域.根据病害落入的不同区域分析,采取相应防治策略.若病害落入潜在危害区的上限附近,必须采取防治措施,否则将造成不可逆的产量损失,这是由突变模型的性质与黄矮病特性共同决定的.潜在危害区的上限可作为黄矮病的动态防治指标.小麦黄矮病大发生有11~12年的周期,而此周期由2个叠加的周期(5~6年)组成.大发生的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小麦黄矮病抗病性材料的鉴定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多次重复田间人工接种全生育期鉴定结果,Y920592-10,Y920592-21和Y920592-22对小麦黄矮病的抗病性接近于小偃麦中5,说明可以人工育成抗大麦黄矮病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黄矮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因品质好、产量高、适应性强,近几年在我省河湟温暖区麦类作物结构调整中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但是,北方冬小麦种植区普遍存在黄矮病,而且有些地区非常严重,为此加强冬小麦黄矮病的防治与研究,是扩大冬小麦种植面积和增产稳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刘楠  闫佳会  郭青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893-13894,13901
为明确不同致病机理的病毒抑制剂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在小麦苗期将大麦黄矮病毒GAV株系接种于小麦阿勃上,喷施杀虫剂(毒死蜱)与病毒抑制剂(病毒特、好普、嘧肽核苷病毒唑、1.5%植病灵乳剂)的不同组合.结果表明,病毒特与毒死蜱组合的平均预防和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技术为培育抗黄矮病小麦提供了一条有力的途径,综述国内外在小麦抗BYDV的转基因研究进展。探讨目前主要基于BYDV自身的外壳蛋白基因、复制酶基因、运动蛋白基因以及蚜虫传毒相关蛋白基因进行的抗BYDV小麦转基因研究现状和成果,并对未来培育抗黄矮病小麦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以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的RNA为模板,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扩增出1134bp的缺失复制酶基因。将扩增的片段克隆到pUC19的SmaI位点上并进行了序列测定,获得正向插入的重组质粒pUC19D。以KpnI和XbaI从pUC19D上切下此基因并插入质粒pEmu-mcs-N得到植物表达载体pPPI8。应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普通小麦品种陇鉴127、陕160和晋麦47,通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PCR和PCR-Southern检测,3个品种均获得了转基因小麦植株。  相似文献   

15.
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聚类轮回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矮败小麦为群体改良工具,提出了小麦聚类轮回选择育种技术.按照育种目标组建不同类群,分类群聚合同类有益基因,使基因在相对同一的趋向上进行交流和重组.实现主效基因的有效结合和微效基因的相互累加,轮回改良群体,逐渐逼近育种目标.育成了一批遗传背景丰富,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特性的小麦新品种和特异材料,为小麦的群体改良探索出了一条简易高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s)隶属于黄症病毒科(Luteovirdae)黄症病毒属(Luteovirus),由该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最早在美国发生并报道,此后在国外其他地域也曾有过发生报道。在我国,小麦黄矮病最早于 1960 年在陕西、甘肃发生并报道,近年来,在我国其他地区也有发生,该病害被称为麦类作物上的“癌症”,对麦类作物生产影响较大,为害严重时,造成麦类作物产量大幅降低。BYDV 株系的划分依据为其传毒介体蚜虫的传播专化性,即一个病毒株系只能由一种或两种蚜虫进行传播,根据 ICTV 国际病毒委员会分类系统报道,目前国际上确定的该病毒株系有 BYDV-MAV、BYDV-PAV、BYDV-RMV、BYDV-SGV 等,我国鉴定有 BYDV-PAV、BYDV-GPV、BYDV-GAV、BYDV-RMV 4 个株系,GAV 为我国流行株系。主要从 BYDV 的为害症状、株系分化、传播介体、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病害防治方面进行相关综述,着重介绍 BYDV-GAV 株系的抗性鉴定、抗性基因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害的抗病育种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进行不同密度的蜡烛草对小麦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损失率与蜡烛草密度的最佳回归模型为韦布尔函数Y=a×{1-(1/(exp[(x-b)d/c])}。其中,a=73.212 1,b=9.623 8,c=503.850 1,d=1.018 3。蜡烛草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为3.98%,防除阈值为39.3株/m2。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在绩溪县发生的状况,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以为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小麦外源抗黄矮病基因的RFLP标记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小麦-中间偃麦草异附加系L1作抗源选育而成的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642、Yw443、Yw243、Y980704,其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染色体7X。利用Yw642×中8601的F#-2分离群体,对由易位系Yw642筛选出的RFLP标记进行连锁分析,确定了RFLP标记psr687和wg380分别与7XL上的BYDV抗性基因共分离。利用上述2个RFLP标记,对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抗病易位系Yw443、Yw243、Y980704等进行了Southern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抗病系均具有7XL的抗病特异带,缺失小麦7DL特征带,说明这些抗病系是小麦-中间偃麦草7DS·7DL-7XL易位系,psr687和wg380可应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