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海南沿海木麻黄人工林林下植被进行调查、并测定其生物量。结果表明:木麻黄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大于地下部分生物量,草本层地下部分生物量大于地上部分生物量;灌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规律为干(3.41 t·hm-2)根(3.19 t·hm-2)叶(2.10 t·hm-2)枝(1.41 t·hm-2),干和根的生物量比例较大;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灌木层生物量与草本层生物量则呈负相关关系,说明灌木层与草本层存在竞争。  相似文献   

2.
以天宝岩常绿阔叶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对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植物各器官C、N和P含量进行测定,对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养分利用策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灌木层优势植物C含量显著高于草本层,草本层植被N和P含量略大于灌木层,但差异不显著。(2)灌木层优势植物枝器官的C含量显著高于叶和根;叶的N和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草本层优势植物地上部分的C、N和P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分,其中C含量无显著差异,地上部分N和P含量显著高于地下部分。(3)该群落灌木层优势植物的N、P利用效率较草本层优势植物高,灌木层优势植物的干器官及草本层地下部分N、P利用效率较高,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生长受P元素限制。  相似文献   

3.
浅谈梨树的整形修剪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形修剪是梨树栽培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整形修剪可以使树体通风透光,调节树体物质的分配,解决地上与地下、生长与结果之间的矛盾,达到相对平衡状态,使梨树早期丰产、高产、优质、高效。一、梨树丰产树形的整形修剪1、纺锤形目前新植梨树多为密植栽培,株行距2-3米×3-4米,每亩栽植55-111株,采用小冠树形,主干高60厘米,树高不超过3米,冠径在2.5米以内。中心干上自然错落着10个左右主枝,向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安定区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在植被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林下草本层生物量以及枯枝落叶层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树种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不同树种退耕还林地生物量的积累具有明显的差异,即山桃>刺槐>侧柏>柠条>山杏,除山桃和柠条外,其他树种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均大于地下部分。可见,山桃和刺槐作为安定区退耕还林的主要物种优势明显,同时,发达的根系,对改善土壤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本地的经济林来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晋北人工柽柳林为对象,采用区域调查与定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柽柳林分地上、地下生物量及不同器官生物量,估测了各器官生物量与地径的关系及其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柽柳各器官生物量与地径存在W=aD~b的函数关系;柽柳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呈指数函数关系,并拟合地下生物量预测方程为y=e~((1.714-2.24/x));树干、枝、叶地上生物量占总生物量比重为:树干枝叶;柽柳地下生物量的分布说明,生长状况越好,地下生物量越大,根系越发达,根系延伸的越远,根系中粗根越多,根系在60 cm~80 cm土层深度时分布最广。  相似文献   

6.
前言森林维持公益性能计量化方法,是以地下1米深的粗孔隙量作为水土保持性能的指标;以A_Q层的枯枝落叶和腐植质的重量合计值,作为防止洪水性能的指标.同样,以枯枝落叶的覆盖率,作为防止表面浸蚀性能的指标.从前采用的手段,就是调查反映种种森林公益性能的标准,分析其与各种性能的相关性.可是,在前期报告中,关于水土保持性能与防止洪水性能,是用从挖掘地下1米深取出的标本,然后从地上每隔10厘米,用中山式硬度计,测定土壤硬度的办法.现在改变上述作法,从特地准备的土壤硬度与土壤孔隙率相关图上求出粗孔隙量  相似文献   

7.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油松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油松林群落包含29科46属53种.它的生活型谱中有高位芽植物16种、地面芽植物22种、地下芽植物15种、没有地上芽植物和1a生草本植物。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其中乔木层优势种为油松;灌木层优势种为锦带花和胡枝子,其次为山楂叶悬钩子;草本层优势种为披针叶苔草和银背风毛菊。  相似文献   

8.
《林业资源管理》2015,(5):50-54
为了了解黄河中游不同气候类型区灌草丛碳密度的差异,以山西省黄河中游三个不同的气候(亚)区为研究对象,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设置临时标准地,对灌木、草本、细根和土壤的碳密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灌草丛植被碳密度在黄河中游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由北向南随着温度和降水的增加,植被的碳密度显著增加,同时草本的碳密度高于灌木的碳密度;灌木层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所占的比例差异较大,草本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碳密度差异较小,草本层地上与地下部分的分配格局与灌木的分配格局基本一致;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于0~20cm深度范围内,北部、中部和南部土壤碳密度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南部土壤碳密度显著高于北部。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哈尔滨电力学校教学楼设计中的一些问题对高校教学楼的设计进行探讨。 一、总体布局 哈尔滨电力学校教学楼是一个由教学主楼、图书馆楼和教师办公楼三部分组成的大型综合教学楼,建筑面积16100平方米。地上九层,地下一层。在满足总体平面功能的前提下,我们采用了现代轻快活泼灵活的不对称布局方式。该布局使得新建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了证明树体大小与根系的分布状态和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量的关系,我们利用苗圃地栽植树木进行试验。关于当年生长季结束以后的细根分布已经作了第一次报告,这次是第二年生长季结束以后,树高2米左右的4个树种,根系分布状态的第二次报告。调查方法供试树种是桂树、白桦、小三叶海棠、虾夷樱桃4种,1979年5月栽于北海道林业试验场苗圃地,第二年生长季结束以后进行了调查。首先,从各供试木树基20米(疑为2米——译者)的距离画成一个圆形,把土壤剖面分为0-15厘米,15-30厘米,30厘米以下三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建立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立木材积之间相容,以及地上生物量与各分量之间可加的一体化生物量模型系统,为准确估计森林生物量提供定量依据。[方法]以新疆自治区的云杉(Picea spp.)为研究对象,基于230株和78株样木的实测地上生物量、树干材积和地下生物量数据,综合利用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和哑变量建模方法,研究建立集地上生物量、树干材积和地下生物量为一体,兼具相容性和可加性的二元和一元生物量模型系统,并分析一元模型是否受地域的影响。[结果]所建云杉一元和二元一体化生物量模型系统,地上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在7%以下,干、皮、枝、叶各分项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在10%左右,地下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在15%以下,均达到了相关技术规定的预估精度要求。除了干材和树皮生物量的估计效果不如二元模型外,一元模型对其它各项生物量的估计均要优于二元模型。比例控制法和代数控制法均能解决地上生物量与干、皮、枝、叶各分项生物量之间的可加性问题,且两种方法得出的模型预估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将哑变量引入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不仅能解决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样本单元数不相等时如何联合建模的问题,还能同时解决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和立木材积之间的相容性问题及地上生物量与各分量之间的可加性问题,方法切实可行;对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立木材积的估计,含区域因子的哑变量模型均要优于总体平均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实测的广东省木荷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数据及加权平均含碳率,建立单木地上、地下生物量模型,获得区域尺度木荷碳密度及其估计误差,为其他树种的区域尺度碳汇估计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广东省木荷分布数据,选择并伐倒90株木荷测定地上部分的含碳率和生物量,并从中抽取40株木荷测定地下部分的含碳率和生物量。分地上、地下部分构建生物量随胸径变化的异速模型,利用非线性回归拟合模型参数。基于广东省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使用Monte Carlo模拟法分地上、地下部分估计区域尺度上木荷的碳密度。采用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和平均预估误差评价单木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通过均方根误差和相对均方根误差度量区域碳密度估测的不确定性。【结果】广东省木荷地上部分含碳率为0554 9,地下部分含碳率为0548 7;建立的单木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09 8和0793 1,表明木荷单木生物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和预估精度;广东省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时的木荷地上碳密度为580±044 t·hm~(-2),不确定性占比762%,地下碳密度为173±017 t·hm~(-2),不确定性占比976%,总碳密度为753±054 t·hm~(-2),不确定性占比723%。【结论】广东省木荷地上和地下部分含碳率均大于南方地区的平均水平,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使用Monte Carlo方法可得到稳定可靠的区域尺度的碳密度,并可量化广东省木荷碳密度估计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林下灌木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分配关系探究不同起源森林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是否符合等速生长规律,抚育管理等人工经营措施是否会影响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关系,为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以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基于其不同龄组及所有灌木层样方植物的地上生物量(y)与地下生物量(x)数据,应用SMATR软件,采用对数方程lgy=b+a lg x拟合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关系,并对不同起源森林各龄组灌木层的a(生长指数)和b(生长常数)值进行分析。【结果】不同龄组天然常绿阔叶林的灌木层生长指数a值分别为幼龄林0.942、中龄林1.003、近熟林0.946和成熟林0.951,各龄组间差异不明显(P=0.136),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均遵循等速生长规律;不同龄组杉木人工林灌木层a值分别为幼龄林0.837,中龄林0.817,近熟林1.011,成熟林0.984,各龄组间差异也不明显(P=0.515),且其95%置信区间也均包含理论预测值1.0,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也遵循等速生长规律。【结论】天然常绿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均遵循等速生长规律;不同区域、不同树种及不同龄组的人工林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均遵循等速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以虎伯寮南亚热带季雨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对其灌木层和草本层优势植物各器官C、N和P含量进行了测定,对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利用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层优势植物C含量显著高于草本层,草本层植被N和P含显著大于灌木层。灌木层优势植物各器官C含量差异不显著,叶的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叶的P含量显著高于干和根。草本层优势植物地上部分的C、N和P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分,仅N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该群落灌木层优势植物的N、P利用效率较草本层优势植物高,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生长受P元素限制。灌木层优势植物的干及草本层地下部分N、P利用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固沙先锋植物沙米的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石羊河下游荒漠区的古浪明沙咀和民勤西沙窝为研究区,研究了沙米的形态结构特征、种子形态及其萌发特性等,结果表明:沙米植株冠幅大小、第1层侧枝数、根径、根深、根幅和最大根长与株高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株高呈二次曲线关系,达到显著正相关;沙米生物量中地上生物量占到绝大部分,地上部分生物量中以10~20 cm生物总量最大,各层生物量逐渐减少;沙米种子的大小、千粒质量、种子含水率在不同生态区域或不同年份之间差异显著;沙米种子自然萌发率不高,在黑暗条件下,可提高其发芽率。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赤峰地区柠条、山杏、沙柳、沙棘4种主要灌木树种人工林的不同器官碳含量测定,对4种主要灌木树种人工林地上、地下碳储量的分析,结合赤峰市2015年森林资源统计数据,赤峰地区4种主要灌木人工林树种面积124.1万hm~2,灌木层碳储量为960.765万t,土壤层碳储量为358.35万t,草本层碳储量为68.42万t,枯落物层碳储量为529.12万t,赤峰市主要灌木树种人工林碳储量为1 916.63万t。  相似文献   

17.
采用测定植株全部生物量的方法对红豆树人工林的生产力进行研究。用分层切割法测定10株样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壕沟法测定地下部分根系生物量;用“相对变比生长”模型估得23年生红豆树林分生物量为121.488吨/公顷,其中乔木层为118.612吨/公顷;平均净生物量为5.282吨/公顷·年,乔木层为5.157吨/公顷·年;乔木层中树干(包括树皮)、枝、叶和根系的生物量分别为59.923、25.020、4.623和29.046吨/公顷。林分叶面积指数为5.68,叶的净同化率为303.13±30.46克/米~2·年。第23年生时树干年均净生产量与年间生产量曲线尚未相交,该林分仍属生产性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桂西南岩溶区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的生物量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特点,为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恢复效果评价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桂西南岩溶区4种不同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采用收获法研究灌木层与草本层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凋落物层现存量;采用异速生长模型来估算乔木层的地上生物量,并参考IPCC根茎比来量化乔木的地下生物量。[结果]表明:共调查记录林下植物85种,隶属于46科,81属,其中,灌木植物25科,46属,50种;草本植物21科,35属,35种;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自然恢复林(166.66 t·hm-2)任豆林(48.61 t·hm-2)吊丝竹林(36.54 t·hm-2)灌草坡(0.96 t·hm-2)。[结论]不同恢复模式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最高的为灌草坡(16种),其次为任豆林(15种),最低为自然恢复林(12种);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最高的为任豆林(12种),其次为灌草坡(10种),最低为自然恢复林(4种)。自然恢复林乔木不同组分生物量与任豆林、吊丝竹林之间差异显著(P0.05);灌草坡的灌木、草本地上生物量与吊丝竹林、任豆林、自然恢复林之间差异显著(P0.05)。吊丝竹林、任豆林的灌草生物量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而灌草坡与自然恢复林的灌草生物量则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19.
在对标准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对黄栀子、金银花和黄连的地上部分鲜重、地下部分鲜重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8a黄栀子每亩干花产量达71 kg,8a生金银花每亩干花产量达38 kg,6a黄连每亩地下部分鲜重13 300 kg;黄栀子和金银花的地下部分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上部分的生长,为黄栀子和金银花提供良好的立地条件可以大大提高干花产量;黄连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长情况可能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黑果枸杞播种籽实不同处理(种子未处理-S、种子水浸泡-SW、种子水浸泡兼高锰酸钾处理-SWK、果实未处理-F、果实水浸泡-FW、果实水浸泡兼高锰酸钾处理-FWK)对发芽及其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对种子发芽率及生长约1月龄的容器苗地上(苗高、茎高、叶片数)和地下(根长、侧根数)生长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黑果枸杞果实播种发芽较种子播种发芽晚10天左右,且果实播种发芽时间较为集中;在幼苗期生长发育较快且地下生长量大于地上生长量,并且地上和地下所有生长指标间都显著相关(p<0.01),但地上和地下生长量在籽实不同处理的株间变异较大。试验考虑的3个因素即籽实类型、水浸处理和高锰酸钾处理对黑果枸杞幼苗地上和地下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其中,籽实类型的影响大而广,对地上和地下生长量都有明显的影响,籽实中的种子播种苗生长量普遍大于果实播种苗,而且茎高、根长和侧根数多个指标在籽实类型间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而水浸处理和高锰酸钾处理的影响小而窄,主要对地下生长量尤其对种子播种苗的地下生长量有明显影响。相比之下,水浸处理效果好,高锰酸钾处理对地下生长量的影响是负面的,而水浸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