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合理有效的认定制度是传承人保护的前提和首要步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说,明确其应享的特定权利与应担的义务责任,既是对传承人进行保护的理论前提,也是对传承人进行监管的合理依据,建立一个以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和科学长效的保护机制是保护传承人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2.
吴怡仁 《农业考古》2007,(5):268-270
中国之茶以“闽中茶品天下高”著世,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是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属蒸青团饼茶包括炒青绿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类,即生产加工在武夷山的半发酵茶。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武夷茶始于唐,兴于宋,衰于明而盛于清,历史久远。历经宋元…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1980-2013年)武夷岩茶学术图书与学术期刊两大载体文献,从研究年代、内容主题、学术质量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从文献状况方面分析了解我国武夷岩茶的研究与发展水平,并对武夷岩茶文献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江和金 《现代农业科技》2012,(3):337-338,340
介绍了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包括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焙、扬簸、晾索、复焙、成品毛茶等工序,以期促进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许浩 《河南农业》2022,(26):16-18
武夷岩茶作为中国名茶的代表品类,是我国乌龙茶的一种,尤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著名。武夷岩茶主要指生长在位于东经117~180°、北纬27~28°的武夷山地区的品类,武夷山茶区由于独特的地貌特征、温和湿润的气候特性、疏松透水的土壤及微酸性的土地使得在这个区域种植的茶类具有得天独厚的生长优势。而在众多影响茶叶品质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茶叶本身的生长状况。如果过于追求产量往往会导致茶叶生长周期短,茶体内积累的生物碱、氨基酸、茶多酚等物质过少,使得茶叶风味欠佳;如果过于追求品质,又会影响茶叶的收获量。因此,武夷岩茶在种植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种植技术的学习与研究,寻找产量与质量的平衡点,以达到效益最大化。本文将针对武夷岩茶的种植技术和未来发展前景,结合茶叶本身的商业及文化价值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6.
武夷岩茶不同产地土壤与茶树营养元素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武夷岩茶名岩、丹岩产区不同产地茶园土壤、茶树鲜叶进行取样、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锰、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交换性钙含量差异显著,全钾、全锌、交换性镁含量,pH差异极显著;鲜叶全氮、全磷、全钾、全钙、全硼含量差异不显著,全锰、全锌、全镁含量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民国时期武夷岩茶制作文献为研究对象,介绍其内容,总结其价值,为了解与保护岩茶制作技艺提供文献资料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已展开, 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厘清。本文对此从传承人的保护、原生态保护、普及教育、调查研究和学科建设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贤庚 《农业考古》2006,(5):266-269
武夷岩茶是茶界普遍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在2002年8月国家批准确认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感官标准中,“岩韵”是否明显成了品质优次的重要标准之一。但长期以来,如何认定、表述“岩韵”,很不一致,已成了非说不可的问题,就此谈点浅见。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武夷岩茶工艺制作红茶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武夷岩茶工艺与传统工艺制作红茶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武夷岩茶传统工艺汲取了红、绿茶初制工艺之精华,巧妙、合理、科学运用该传统工艺制作红茶,可以改善和大幅度提高红茶品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武夷岩茶神奇的保健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大炎 《农业考古》2001,(4):343-345
武夷岩茶不仅有令人神往的“岩韵” ,而且有神奇的保健功能。其药理作用和营养价值是显著的。堪称万物之甘露 ,神奇之药物。自从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距今约 2 4 0 0年 )问世以来 ,该书首载“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 (即茶 )而解之”。此后历代有关典籍 ,对茶的药理功能 ,从各个方面多有记载。如 :东汉华佗《食论》(约在 1 96 - 2 1 9年 )载 :“苦荼久食 ,益意思”。东汉增广的《神农本草经》载 :“荼味苦 ,饮之使人益思 ,少卧 ,轻身 ,明目。”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写道 :“茶之为用 ,味至…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选购、包装及市场价格等3个方面对武夷岩茶进行了市场调查分析,并提出了武夷岩茶市场营销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传承人具有"核心"地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技艺载体和群众基础。屏南平讲戏作为古老剧种,历史悠久,曾在闽东北地区红极一时,但如今正走向消亡。该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传承人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访谈及文献研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讲戏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平讲戏的历史由来,传承的现状及问题,并从个人及家庭、平讲戏自身、社会环境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实现继承和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用硒——邻苯二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武夷岩茶、小红袍、铁观音和绿茶中硒含量,并做了重复试验和回收试验,结果:武夷岩茶小红袍、铁观音、绿茶中硒含量为18.87±4.12、18.65±4.85、12.70±1.76、13.70±3.54(μg/100g);重复试验的C.V在13.86%~26.04%之间;回收率97.62%。  相似文献   

15.
在武夷岩茶上进行“金正大”缓释肥肥效试验,结果表明:缓释肥和配方施肥处理的茶树芽头密度、芽梢百芽重、干毛茶产量均明显优于习惯施肥,其中以缓释肥处理对茶树增产增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武夷岩茶品质优异,具有岩韵,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该文总结了武夷岩茶的发展现状,并运用SWOT法分析了武夷岩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同时据此提出武夷岩茶的市场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武夷岩茶不同产地土壤与茶树营养元素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夷岩茶名岩、丹岩产区不同产地茶园土壤、茶树鲜叶进行取样、分析的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锰、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交换性钙含量差异显著,全钾、全锌、交换性镁含量,pH差异极显著;鲜叶全氮、全磷、全钾、全钙、全硼含量差异不显著,全锰、全锌、全镁含量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8.
吴邦强 《现代农业科技》2023,(4):177-181+195
本研究对不同产地的武夷岩茶的生化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感官审评方法分析了感官品质,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了分析与分类。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武夷岩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黄酮类物质含量和酚氨比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武夷岩茶样品中茶多酚含量与水浸出物含量、感官品质得分成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将12个茶叶样品分为3类,天心村所产大红袍、水仙、肉桂和星村镇所产大红袍感官品质得分高、生化成分较为丰富、综合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岩茶为研究对象,对武夷岩茶中稀土总量与16种稀土单质元素的含量及其溶出率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武夷岩茶中稀土元素的溶出率较低,平均溶出率为13.100%;而武夷岩茶中的钇、镧、铈稀土元素含量为最高,溶出率分别10.900%、9.900%、15.800%.总的来说,武夷岩茶中稀土元素浸出率较低,武夷岩茶的稀土食品质量相对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0.
武夷岩茶中的四大名丛尚未有其专属的茶艺程序名,有着很大的创作空间。本文将针对四大名丛的特征,对其茶艺程序名的创新进行初步的尝试。而对于武夷岩茶茶艺,本文将探究其通过高科技表现手段的创新进行新的表演主题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