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茶文化视角对《水摆夷风土记》这一部详细记述西双版纳、普洱等地20世纪30年代风土人情的游记体著作进行研究,分析了书中记述的滇南茶马古道交通状况、沿途主要城镇及滇南部分茶区当时的茶叶发展状况,认为此书对滇南普洱茶区茶叶历史文化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5,(4):222-224
《深圳商报》侯军先生是我天津的同乡,他写的《拚命陈郎》中:“在中国茶文化界,你如果说不认识陈文华先生,那只能说明你还‘不够文化’,至少说明你对茶文化的认识程度还欠着火候。差不多的意思换到陈文华嘴里,说出来就成了:你说你喜欢茶文化,可是你连我的《中国茶文化》杂志都没读过,那也只能说明你对茶文化的了解很有限。就我个人而言,足以验证他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3.
陈梧桐 《农业考古》2005,(4):219-221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文化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茶文化研究热的逐步升温,各种茶文化著作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先后出版的各类读物多达上百种。然而,由于茶文化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形成较晚,理论积淀不够丰厚,历史资料又极零散,搜寻不易。迟迟未见一部中国茶文化史问世。江西社会科学院陈文华研究员近著的《长江流域茶文化》的出版,多少弥补了这一缺憾。  相似文献   

4.
陆羽《茶经》是茶文化的“圣经”.发展当代茶文化必须继续重视陆羽《茶经》,以弘扬光大陆羽的精神;必须精研陆羽《茶经》,于继承中创新;必须超越陆羽《荼经》,接轨世界,与各国茶人合作.建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各国茶经济、茶文化专家编撰《世界茶经》,以推动全世界的茶经济、茶文化持续发展,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5.
6.
7.
乾嘉时期为经学繁盛的时代,词学也衍生出新变的质素。学人之词成为词坛的创作主流,词体之尊基本实现。凌廷堪的《梅边吹笛谱》体现了创作与词学的交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清代学人之词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红楼梦》总共120回,其中有112回讲到茶,其中对名茶、茶具、择水、茶俗、茶礼皆有涉及。本文从茶事活动、茶对人物的塑造两个角度对《红楼梦》中的茶文化浅作评述。红楼茶品,精茗叠见;红楼茶事,亦雅亦俗;曹雪芹展现了全方位的中国茶文化,也借茶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事占陵(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无以复加矣!”这是宋人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一文中对有宋一代特别是宋徽宗时代茶文化兴盛局面的描述。“始于唐、兴于宋”的茶,至此已成为普通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开门七件事之一,成为文人雅士“棋琴书画诗曲茶”之修身品性要件之一。由相对奔放热情、色调热烈的唐文化向相对封闭内敛、色调淡雅的宋文化转型,得益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普遍发展、个体的主体价值意识和人格意识较为明朗、教育对象打破严格的门阀贵族限制、以及奉行“右文轻武”政策的宋王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从而创造出一种“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象。  相似文献   

10.
王河  真理 《农业考古》2004,(2):213-219
近来花数周时间,翻阅了清高宗乾隆的《御制诗集》和《御制文集》。《御制诗集》共有四万多首诗歌,查得专门咏茶诗计四百余首,这还不包括他涉及茶字的诗歌,也不包括《乐善堂集》(乾隆未任皇帝前的诗文集,共有茶诗9首)。我们在编辑《中国茶文化经典》时,曾遍查清人著作,虽有挂一漏万之嫌,却也得清代八百余首  相似文献   

11.
追踪自然资本存量消耗与流量占用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议题.系统阐述了国际上新近提出的生态足迹三维模型的概念与计算方法,重点对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两个指标进行了探讨,总结了模型的主要优势,并通过引入资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两个新指标对模型作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1961-2006年的中国生态足迹.结果表明,中国自 1978年步人生态赤字时代以来,足迹深度增长了近2倍,足迹广度减少了11.84%,因自然资本流量不足导致资本存量大幅肖耗已成为社会发展常态.到2006年时,中国需要2.9倍的国土才能持续支撑其资源消费量.研究表明,三维模型分别从时空两方面表征了人类对资本存量的消耗(足迹深度)和对流量的占用(足迹广度),增强了生态足迹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之间的可比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经典模型的评估缺陷.最后指出了三维模型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刘晓萍 《农业考古》2019,(5):245-250
日本学者冈仓天心用英文撰写的TheBookofTea于1906年在纽约出版,之后被翻译成十几个国家的语言译本,并入选美国的中学教材,至今已畅销百年不衰,堪称茶文化“东学西渐”第一书。文章试求溯其本源,通过梳理其译介现状,还原冈仓天心构造的“茶之道”精神世界,为读者呈现东方文化至真至美的古典意蕴,及其在东方茶文化西向传播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和后世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或为江南底层文人,或为名士仕宦之后,但均因生活窘迫、社会动荡不得不佣事西人。他们是中国传统文人向近代知识分子嬗替的重要环节。本文借鉴新文化史研究范式,从茶文化视角探究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的物质生活、人际交往情况、价值观念及精神诉求,揭示了晚清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进退失据。  相似文献   

14.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4,(2):259-263
《陆文学自传》,是茶圣陆羽留给我们的一篇十分珍贵的史料,但至今仍不断有人对它产生怀疑,如说自传中某些文字为后人增补进去的,有的则干脆称自传为赝品。我则始终认为自传是真品,并且认为该传文字百分之百为陆羽所写,并无他人增补之迹象。我曾写了“《陆文学自传》真伪考”、“《陆文学自传》真伪考辨”等文章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现在继续为《陆文学自传》作考辨,并求教于广大陆学研究者。  相似文献   

15.
邱志诚 《农业考古》2021,(2):171-176
南宋类书《类说》录有《茶录》一书,已有研究认为作者为蔡襄或曾慥,均误。通过其录文本身的"破绽",并与《绀珠集》所收《茶录》比较,可以确定其真正的作者是朱胜非。朱氏《茶录》作于绍兴五年至七年间,该书汇辑它书制茶、饮茶等方面术语,每一术语单独列为一个条目,在宋代茶书中别具一格,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茶文化辞典。  相似文献   

16.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我国古代茶典籍的卓越代表,也是世界茶文化专著的开山之作,被中外历史上许多作者仿拟引用。本文例举了清朝陆廷灿的《续茶经》和二十世纪初美国William Ukers的《茶叶全书》对《茶经》的仿拟引用;验证了《茶经》的生命力及其对中国茶文化的纵向历史传承以及横向世界传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有些外国作者的引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原著的文化语境,在某些方面会有别于独立原著,需引起读者和研究者们关注。  相似文献   

17.
车艳妮  刘庆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8,(20):229-231,236
《二如亭群芳谱》是我国17世纪初期的一部农学专著,其内容广泛,论述周详,是16世纪以前古代农书的集大成者。以谷类作物为例,探究该书在指导思想、内容体例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对《齐民要术》的继承和发展,以展示我国宝贵的农业遗产和光辉灿烂的农业文明。  相似文献   

18.
全面描述了《朱子语类》副词“大段”的语义与用法 ,探讨了“大段”产生与消亡的过程 ,说明“大段”的使用是宋代特别是《朱子语类》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9.
清代亳州地区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亳州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清代中央及地方政府积极应对,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救灾。亳州当地绅民商人及在亳经商的地商户亦慷慨解囊,通过捐物捐钱、降价出售粮米等方式积极参与救助。政府与民间在救灾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两者的结合在救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其中的一些举措对现代社会抗灾救灾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古代农学百科全书,《授时通考》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知识谱系和统治者的思想世界。该书的"本朝重农"包括敕谕、祈谷、耕耤、御制诗文和耕织图,是农业与政治、礼仪、文化的结合,体现"致用"特征,彰显清代皇帝丰富的农学思想:一是重视农田功作之法和颁布谕旨劝课农桑的"实用"思想;二是祈谷上帝、亲耕耤田的以身垂范的"礼农"思想;三是宣扬嘉禾瑞谷、赋诗以咏耕织的歌功颂德的"致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