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炒青绿茶干燥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炒青绿茶的干燥作业是散发水分,炒紧茶条,促进香气、滋味等内含成分转化的重要过程,不同的干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很大。为提高炒青绿茶品质,探明干燥工艺与茶叶色、香、味、形的关系,笔者对中、下档绿茶进行了试验。 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选用大生产上的二级鲜叶(代表中档原料)、四级鲜叶(代表低档原料)。 试验方法:将两种供试鲜叶分别按相应的常规工艺予以贮青、杀青、摊凉和揉捻,然后分别进行烘—炒—烘、炒—烘—炒、烘—炒—炒三种组合方式的干燥工艺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茶厂已普遍用瓶式炒茶机的形式来炒二青,俗称“以滚代烘”。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既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又能节约柴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但使用不当,茶叶易产生烟味,特别是嫩度较好的春茶,更  相似文献   

3.
采用模拟试验和工业性生产试验,研究了用同一鲜叶原料加工成的炒青,烘青和半烘炒青花茶素坯原料的精制效益、物理特性和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三种素坯原料的精制效益依次为炒青〉半烘炒〉炒青;茶坯的比表面积是炒青〉半烘炒〉烘青;吸竿速度和促香效果与茶坯的含水量有关,在茶坯含水量为5% ̄25%范围内,茶坯的吸香效果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强,而保香效果则以含水量20%最佳,三种素坯的吸香速度和保香效果依次为烘青〉半烘炒  相似文献   

4.
针对半烘炒型绿茶加工技术及设备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从2007年开始进行了全自动加工技术研究及成套设备开发,通过系统的加工工艺研究、单机设备的改造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创新,开发出半烘炒型绿茶全自动生产线,并成功地进行了示范应用,实现了半烘炒绿茶加工从传统技术到现代技术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半烘炒机制绿茶具有条索紧直匀整细长,色泽翠绿鲜润,香高味爽,清汤绿叶的特点,在江浙一带有较大的市场。与一般炒青绿茶相比,半烘炒机制绿茶在加工上讲究勤摊放,并突出烘与滚的火候掌握。现就半烘炒机制绿茶的加工工艺作一简单介绍。 一、鲜叶标准 鲜叶要求匀齐,大小基本一致,叶型以中小叶种为宜。就一级茶而盲,原料用一芽二叶。春茶开采时间,浙南地区在4月10日前后,浙北地区在4月18日前后。若采下的鲜叶标准不一,则需在杀青前用青叶筛分出大小,分别加工。 二、鲜叶摊放 鲜叶摊放一方面可以挥发部分水分,避免因水分含量过高而造成杀青困难;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茶叶的鲜爽度和香气,降低苦涩味。具体摊放  相似文献   

6.
花茶素坯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全炒、全炒、烘炒结合的花茶素坯及其不同含水量素坯进行吸附性能的模拟试验和工业性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吸香能力和保香效果均存在明显差异,依次为烘青〉半烘炒〉炒青。三种素坯的含水量在5% ̄25%范围内,茶坯的吸香能力和保香效果均依含水量增加而增强,其中又以含水量为20% ̄25%的效果最佳;脱附速度却以含水量15% ̄20%的最慢。  相似文献   

7.
眉茶(即炒青绿茶)是绿茶类之一。为了出口需要,寿宁县于一九七九年由烘录改制眉茶。眉茶初制工艺的杀青和揉捻两道工序与烘绿相同,所不同的是干燥工序,它以炒干方法而制成。眉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表面光滑,条索圆紧而弯曲,毫芽不显露而呈银灰色,滋味比烘青浓厚。这些品质特点主要是通过炒  相似文献   

8.
绿茶制造中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日本绿茶制造工艺包括以下过程;首先汽蒸鲜叶以钝化酶活性,然后对蒸青叶进行揉捻和干燥,揉捻又包括初揉、揉捻、第一次复揉、第二次复揉。经这些工序制成的初制绿茶称为荒茶。为了增加耐贮能力、改善滋味和增进香气,可将荒茶再于110~130℃下复火,复火后的产品可直接用于市场销售。另外荒茶也可于150~170℃下再行烘炒,烘炒后的产品具有强烈的烘炒香。 Fukatsu和Hara曾研究了绿茶制造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之后一些学者又研究了非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及制造过程中几种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饮料用原料茶的适宜干燥工艺,将不同干燥方式、干燥程度绿茶原料加工成茶饮料,研究其浸出特性及品质稳定性。结果表明:(1)低温浸提时,茶多酚浸出量以炒干最高,高温时以烘炒焙、烘炒烘处理最高。氨基酸的浸出量则均以烘干、烘焙处理最高。(2)烘干、烘焙样品在灭菌前后及贮藏期间的L值显著为高,平均值较其余处理高2.035~3.905;抗色变能力同样以烘干较强,低温贮藏时的-a/b值较炒干处理样高19.5%。(3)感官风味比较显示,大多数处理茶汤在灭菌后均呈现出绿黄或黄绿色,香气带熟,但烘干处理仍能保持绿明亮,且滋味、香气未显熟味;贮藏期间的风味稳定性也以烘干样为最佳。综合分析,饮料用原料茶的干燥工序宜采用烘干工艺,且烘干程度以5%~6%为佳。  相似文献   

10.
王钟音 《茶叶科学》1966,3(1):49-52
1.眉茶色泽的形成,是茶叶对锅壁和鼓壁互相摩擦作用的结果,属于物理现象范畴2.要使眉茶获得优良色泽,茶条表面必须保持一定的干度,水分含量在4.0%以下用茶叶最容易上色,增加茶叶的摩擦力和摩擦系数也易上色。3.在精制技术处理中,第一遍火温度掌握高些,得到的色泽和经济效果都好。但火过高也会导致茶条底色枯褐、色泽灰枯。烘车处理易产生外干内湿现象,产品易退色,一以烘炒车处理为好。4.茶叶现烘、现炒、现车和轻重分开车,可以提高车色效果。5.车色机投入量要适当多些(以一箱为原则),多不但容易上色,而且碎茶也可减少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叶》2011,(11):28-28
9月28-29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半烘炒型绿茶全自动加工”观摩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  相似文献   

12.
炒青茶外形一般要求:条索紧结、挺直、圆浑、完整,色泽绿润,忌条索勾曲、空松、扁碎。炒青茶外形的形成,首先是由杀青蒸发了叶片的部分水分,以减少叶片细胞的膨胀程度,使叶片物理性能呈现柔软、可塑、韧性等良好的变形条件,然后通过揉捻机的机械作用力,使叶片逐步卷曲成条形。据测定,揉捻机揉捻高档叶的成条率一般在70~80%,但条索松泡,且不牢固,含水量也高,与实际毛茶的外形形态相差甚远。因此,还须通过干燥工序进一步促进外形的形成和固定。目前,炒青茶的干燥流程普遍采用烘→炒→滚工艺,即用烘干机烘二青,炒干机炒三青,滚筒(火军)干。这是被普遍认为能制出内外品  相似文献   

13.
三种干燥方式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以同一品种同等嫩度的茶鲜叶采用炒、烘和微波三种方式干燥制成工夫红茶,进行感官审评和内合成分(水浸出物、氨基酸、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等)的分析。结果表明:感官审评除色泽外,其余各项审评因子均为炒干的最好,烘干的次之,微波干燥的最差;内合成分的测定结果与感官审评是一致的,只有茶褐素含量是烘干的最高,炒干的次之。然而,所有其它成分均为炒干的工夫红茶含量最高,烘干的次之,微波干燥的最低.  相似文献   

14.
“鄂绿”是湖北炒青的简称,发展到七十年代,已成为大宗商品。目前,年产量达到二十多万担。其初制加工特点,是广泛使用滚筒复干机滚炒二青和足干。初制程序主要有以下两种:其一,杀青,揉捻,烘(或滚炒)二青和滚炒足干(以下称二青叶直接  相似文献   

15.
烘青、炒青是绿茶中两大类,两者各有特色及相应的市场。我县以生产炒青绿茶为主,加工工艺独特,品质优良。自年以来,武平炒绿1986多次获省名优茶奖,是省八大名茶之一,产品深受本县及客家籍地区消费者欢迎,但产品市场局限于炒青市场,很难打入烘青的市场;反之生产烘青的茶区,其产品市场也一样。如能找到两者兼顾,又能降低成本,提高茶价的办法,便能占领茶叶市场,获得更高的利润。多年来,我县桃溪镇几个茶厂试着把武平炒绿品质形成的部分工艺与烘青工艺相结合,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半炒烘绿茶加工方法。生产的茶叶似烘青绿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叶种绿茶加工中热滚和车色工艺技术条件的比较试验与样品生化分析及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热滚处理的毛茶外形灰绿、紧结,干嗅烘炒香较明显,但匀整度下降,内质汤色和叶底偏黄。热滚时间过长、温度过高、烘坯未足干,样品中黄酮类、叶绿素、水溶性糖、儿茶素、多酚类、氨基酸等品质成分减少较明显,成茶品质明显降低。热滚适宜的时间是30~40分钟,叶温60℃左右,热滚前烘坯应烘至足干。烘坯摊凉后经车色处理,内质成分无明显变化,内质审评也无明显差异,车色120分钟是可取的,但车色前烘坯需经摊凉。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不同的品种和加工技术制成银针茶,探讨品种芽头特性和加工方法对银针茶产品观赏性和内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安大白、福鼎大毫和楮叶齐12号银针茶加工的优良品种;采用半烘炒干燥工艺能明显提高银针茶的香气和滋味品质。  相似文献   

18.
"牡丹绿"是以高香优质新品种"金牡丹"的鲜叶嫩梢,采用半烘炒绿茶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浓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耐冲泡。本文就"牡丹绿"的加工工艺及加工过程中简单的物理化学变化作简要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加工特种绿茶是提高茶叶生产效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低丘红壤茶园,应用推广良种和施肥技术,并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使茶园建设由单一生物向复合生物体发展,力求提高鲜叶的自然品质,在严格采摘质量的条件下,运用烘炒协同技艺调整制茶品质,生产一定数量的优质特种绿茶,能够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浙江省苍南县前前垟、坑口等茶场生产的早春高档炒青绿茶,品质一改过去外形“松、扁、碎”等弊病,达到了外形色泽绿润,条索紧直、圆浑、匀整、有锋苗,内质香气高长,滋味浓醇的要求。产品销往江苏、上海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成功经验在于对初制干燥工艺以及机具性能进行了大胆的改进。 1.改进初制干燥工艺 以往的初制干燥工艺,是采取滚筒滚二青,二青后锅炒炒干,这种工艺达不到保护茶条锋苗的要求,毛茶外形容易出现“松、扁、碎”等弊病。改进后的初制干燥工艺,其流程为“初烘→摊凉→再烘→摊凉回潮→滚炒→干毛茶。新工艺将原先的一次滚二青改为两次烘二青,并且取消了锅炒三青,烘后经摊凉回潮,再以滚筒(火军)干。这种工艺制出的毛茶,外形品质大有提高。另外,为了保护好茶叶锋苗,对滚筒(火军)干作业的投叶量和滚炒时间也作了严格的控制,一般要求投入滚筒的烘干叶须达八成干,而且要经过摊凉回潮,每筒烘干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