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东北林蛙在粤北山区4种不同越冬模式下的越冬情况。[方法]在粤北山区设置室外水陆越冬、室外水越冬、室内旱越冬与室内冷冻箱水越冬4种越冬模式,将东北林蛙分别放在这4种越冬模式下进行越冬管理。记录时间、温度以及东北林蛙的越冬情况;同时,对越冬前后的各组东北林蛙分别进行数量统计与体重测量,计算林蛙在越冬期的体重消耗率和成活率。[结果]室外水陆越冬模式与室外水越冬模式中林蛙成活率仅有40.0%与41.5%,室内旱越冬与冷冻箱水越冬模式中林蛙成活率达到了82.0%与84.5%。[结论]温度、越冬模式以及东北林蛙自身的肥满度是影响东北林蛙在粤北山区安全越冬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卫河水的水质状况,用曝气3d以上的自来水将卫河水稀释成不同体积浓度(70%、50%、30%、10%),处理发育至27~28期的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蝌蚪.结果显示:70%浓度组的卫河水对蝌蚪具有致死效应;50%浓度组的卫河水对蝌蚪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可使蝌蚪的全长变短,体重减轻,发育分期亦明显滞后;10%和30%浓度组的蝌蚪全长和体重的增长率降低,发育分期也有所滞后;所有经卫河水处理的蝌蚪均不能发育至变态.说明卫河水污染严重,其毒性物质对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应多措并举,加快卫河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东北林蛙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就环境因子对东北林蛙不同发育阶段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在陆地生活阶段环境因子对东北林蛙的影响,以及水环境因子对东北林蛙冬眠的影响,并分析了东北林蛙养殖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4.
东北山区林蛙分布广泛。由于养殖技术不科学、不规范,养殖参数不明确,导致孵化率低,蝌蚪瘦弱,变态后登陆幼蛙的适应能力差,存活率低,林蛙的蓄积量减少。本文可以帮助业户明确目标,规范养殖,提高孵化率,增加蓄积量,增加养殖收益。  相似文献   

5.
对圈养林蛙骨肉粉与野生林蛙骨肉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圈养林蛙骨肉粉的Fe、Zn、Cu的含量分别较野生的高20.34%、13.64%和70.87%;野生样品中Mn的含量较圈养的高13.90%;圈养雄蛙E/N值较野生雄蛙高13.46%;圈养林蛙骨肉粉EE含量为9.615%,显著(P<0.05)高于野生样品中EE的含量(8.51%)。  相似文献   

6.
东北林蛙卵蛋白抗疲劳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林蛙卵蛋白含量丰富,是林蛙产业中尚待开发利用的副产品。本试验研究了东北林蛙卵蛋白的抗疲劳活性。取雄性昆明小鼠,体重18~22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林蛙卵蛋白(低、中、高)剂量3组,连续灌胃35d,分别测量小鼠的体重变化情况、负重游泳力竭时间、肝糖原和血乳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东北林蛙卵蛋白对小鼠体重增长无显著影响,可降低运动后小鼠血乳酸含量,增加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及肝糖原含量。研究显示,东北林蛙卵蛋白具有增加小鼠抗疲劳的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Cr6+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测定方法研究Cr6 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毒性效应。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2-24℃条件下,Cr6 对中国林蛙蝌蚪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16,4.48,4.57 mg/L;Cr6 对蝌蚪的安全浓度(SC)为1.55 mg/L,同时蝌蚪的死亡率随着Cr6 浓度的升高和Cr6 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Cr6 浓度的升高,蝌蚪的平均尾长、全长和体重的日增长值逐渐降低,成蛙率和存活率也明显减少,说明Cr6 污染在安全浓度以下仍可抑制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同时观察了低浓度Cr6 对中国林蛙蝌蚪的致畸效应,结果表明低浓度Cr6 能导致蝌蚪四肢和内脏发育的畸形。  相似文献   

8.
2009-2010年,在黑龙江省的东北林蛙主要分布地区东南山地的亚布力地区、小兴安岭南部兴隆地区和小兴安岭北部乌伊岭地区对东北林蛙的生长与繁殖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3个地区各年龄的雌蛙繁殖度差异显著,随年龄增长繁殖度差异增加.雌蛙体质量的变化对繁殖产生显著影响:①亚布力、兴隆、乌伊岭3个地区雌蛙的繁殖度分别...  相似文献   

9.
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药用动物,其干燥输卵管——哈蟆油为著名滋补药材,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由于药用及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东北林蛙的价格逐年上升.近年来,东北林蛙的养殖产业快速发展,且有南移的趋势,但养殖过程中所遇问题颇多,成功率较低.本文对东北林蛙的养殖分类、养殖方式及疾病防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测定的方法探讨了硝基苯对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24、48、72 h蝌蚪的死亡率与浓度对数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232x+1.523、y=0.246x+1.786、y=0.414x+1.889,证明黑龙江林蛙蝌蚪的死亡率与一定范围的硝基苯浓度呈线性正相关;24、48、72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5.84、58.60、31.62 uL?L-1,安全浓度(SC)为13.63 uL?L-1;在安全浓度下,硝基苯对黑龙江林蛙蝌蚪的头长、体长和体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导致蝌蚪出现畸形。  相似文献   

11.
王丽岩  张晓帆  王磊  李建伟  李良  刘学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143-13144,13233
[目的]优化林蛙肉酶解工艺。[方法]以长白山雄性林蛙肉为原料,选用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胃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对其进行水解。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最佳酶解条件。[结果]酶解效果最好的是中性蛋白酶,其最适酶解条件为pH值6、加酶量7%、底物浓度55%,水解时间110min、温度50℃。在此工艺条件下,水解度达55.02%。[结论]该酶解工艺用酶少、分解快,适合长白山林蛙肉的酶解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林蛙早期胚胎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林蛙早期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特征、内部构造和生理特性,将中国林蛙胚胎演发程序分为22个时期,并较详尽,细致地描述了各个时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林蛙为东北林区重要的经济动物,其养殖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本试验观察了在实验室内条件下,温度、食物、饲养密度对中国林蛙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20 ℃、采用动物性饲料、每m 21000 ~1200 只的饲养密度有利于蝌蚪的生长发育及变态后幼蛙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采用化学及仪器分析方法,对圈养和野生雌性林蛙皮肤的几种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圈养林蛙皮肤的粗脂肪和总磷脂含量分别比野生林蛙高10.88%和15.14%。野生蛙皮的Ca、P含量较圈养的分别高出70.61%和22.49%,圈养蛙皮的Zn含量较野生的高14.38%。野生蛙皮较圈养蛙皮的80%甲醇提取率高2.36%,对提取物进行柱层析结果显示圈养蛙皮与野生蛙皮不同浓度乙醇洗脱物中氨基酸种类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林蛙多糖(TCPS)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中国林蛙的蛙头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提取林蛙多糖(TCPS)的适宜条件为:酶制剂用量为20%,pH值为9.0,水解温度为50℃,水解时间为6h。最后,TCPS粗提物的产率按鲜组织计算约达1.4%,高于其他条件的2-3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密度和种间竞争对高原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设置了高、中、低3个密度水平,试验组将高原林蛙蝌蚪和岷山蟾蜍卵共同饲养,而对照组则单独饲养林蛙蝌蚪,第11天测定了试验组和对照组林蛙蝌蚪的发育阶段、体重、体长、头宽、背宽、尾长。[结果]种间竞争对高原林蛙蝌蚪的发育阶段和背宽都有显著影响。密度对高原林蛙蝌蚪的体重、体长、头宽和尾长都有显著影响。[结论]密度是影响高原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同时种间竞争也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林蛙人工养殖业户逐年增加,有些人对林蛙的特性不甚了解,因而制约了养殖生产。特别是在林蛙越冬环节,采用"平面越冬"技术,在养殖数量增多而越冬池无地扩建时,林蛙只能超密度越冬,常常越冬失败,损失巨大。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研究所通过养殖试验,探究出了"立体越冬"技术。采用本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增加林蛙越冬数量,越冬成活率高;而且可以减少越冬期的室用面积,降低养殖管理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有利于林蛙人工养殖的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浓度NaCl,Ringer氏液对东北林蛙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子对NaCl的适宜质量分数范围为0.02%~0.25%,对Ringer氏液的适宜质量分数范围为0.03%~0.25%,最适Ringer氏液的质量分数为0.09%~0.14%;试验组T1,T2,T3,T4和Tb,Tc,Td,Te精子的平均寿命及运动状态较其他组显示出显著优势;低浓度NaCl及Ringer氏液对林蛙精子有保护作用,且适宜浓度Ringer氏液对林蛙精子的保护作用大于NaC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