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日本渔业的双重管理模式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介绍了日本渔业法律体系及日本渔业实施的双重管理模式,并在分析日本渔业及渔村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日本渔业基本政策的调整和渔业管理改革的具体发展方向,从而可以看出,注重水产资源保护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是日本渔业管理的一贯宗旨。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全球重要的渔业国家。本文介绍了日本的渔业生产、渔业资源、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渔业管理以及渔业劳动力和经营状况。日本渔业以海洋捕捞为主,由于全球渔业资源衰退,国际竞争加剧以及日本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日本渔业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鼎盛期之后呈现大幅下降趋势,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栽培渔业张世义(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日本的栽培渔业于1963年在做户内海首先实施,至今已有30来年历史。这是一项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举措,已引起世界上海洋国家的普遍关注。我国水产部门也于去年组织了有关人士前往考察,本文根据...  相似文献   

4.
濑户内海是日本最大的内海。日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在濑户内海围海造地,建设机场、铁路、工厂、商住楼等,使沿、近海鱼虾贝等水生动物的索饵场、繁殖场地大量减少,现代化捕捞仪器设备的应用,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又使渔获量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渔获的对象日趋小型化和低龄化,渔业资源状况日趋恶化.加上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世界各国生效,  相似文献   

5.
应日本西日本渔业界的邀请,中国渔业协会上海分会组成六人考察团,于1980年11月20日至12月4日访问了佐贺、山口、福冈、长崎四县。我们这个代表团的任务:一是进一步推进上海与西日本四县渔业界的友谊和合作;二是根据中、日两国渔业协定的规定有效地落实上海渔轮去西日本几个港口的避难问题;三是学习日本发展渔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在西日本四县以及日中渔业协会周到的安排下,我们的考察进行得非常顺利,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一) 自从1972年中、日两国建交和1975年中、日两国政府间签订渔业协定以后,两国人  相似文献   

6.
长期来,日本的渔获量始终高居于世界各国的首位。其中,日本的远洋渔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其它国家掠夺海洋渔业资源而先后宣布了200海里专属渔区。日本的远洋渔业也就必须经沿海国许可后才能在别国的渔区捕鱼。这就加重了渔业领域对外经济联系方面的工作。本文着重介绍了日本是如何采取各种主动、灵活、积极的方式,在渔业的对外经济联系中与世界各国打交道、开展业务活动的。这对我国了解世界各国,主要是日本的对外联系动向,掌握国外的发展趋势、制订我国自己的相应方针与应采取的措施等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日本为了与南太平洋的瑙鲁共和国签订2011年的金枪鱼渔业协定,于2011年10月21~23日在瑙鲁的亚伦召开了日瑙渔业协议会。日本方面出席的是日本农林水产省的后藤晓国际顾问等,瑙鲁方面出席的是瑙鲁的渔业海洋资源局的狄尔局长等。  相似文献   

8.
《水产科技情报》1973,(1):15-17
日本渔业产量1936年最高为433万吨,万恶的战争结束后的20年中,曾经大幅度地下降到200万吨。以后,产量到1952年才突破了1936年的最高水平。在“从沿岸面向近海,从近海面向远洋”的口号下,当今,日本渔业发展到世界海洋的各个角落,1960年的总产量达到了600万吨。再经过十年的扩张,1970年竟超过了900万吨。1971年产量又继续上升,达到近1000万吨。从金额来看,约等于一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畜产生产的全部金额。  相似文献   

9.
<正> 以中国渔业协会上海分会副会长潘其昌同志为团长的中国渔业协会上海分会渔业考察团一行6人,应西日本四县联络协议会的邀请,于1980年11月20日~12月4日访问了日本长崎、佐贺、福冈、山口四县。主要考察了中日渔业协定所指定中国渔船在日本避风的严原、博多、玉之浦三个避风港的状况和设施。并考  相似文献   

10.
日本从1962年起实施指定渔业制度,迄今为止实施了50年。指定渔业,即通过政令所指的渔业,必需要取得日本农林水产大臣的许可方能作业,也是日本最为重要的渔业。目前,日本的指定渔业共有以下9种:近海底拖渔业,以西底拖网渔业(在日本以西东海水域作业),远洋底拖网渔业,大中型围网渔业(包括在日本近海作业的围网船和在中西太平洋作业的大型金枪鱼围网船),远洋鲣鱼、金枪鱼渔业(包括远洋鲣鱼竿钓和金枪鱼延绳钓),近海鲣鱼、金枪鱼渔业(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