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冬水田杂交中稻川江优527的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杂交中稻川江优527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法]研究了施氮量、栽秧方式和密度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不同栽秧方式的产量水平表现为等行距〉宽窄行〉三角形。在相同栽秧密度条件下,等行距比三角形显著增产,但增产程度与栽秧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川江优527的高产栽培技术:施氮量90~150 kg/hm^2,栽秧密度15.16万穴/hm^2左右,栽秧方式为等行距。  相似文献   

2.
不同栽培处理下杂交水稻渝香203的再生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重庆是再生稻的主产区之一,积极发展再生稻生产对确保粮食安全,改善稻米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人民生活需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手工栽秧、机栽秧、抛秧、直播是目前水稻的主要栽培方式.本研究设置了人栽人收、人栽机收、机栽人收、机栽机收、抛秧人收、直播人收6个处理,比较了不同栽培处理下杂交水稻的再生性、再生稻产量及中稻-再生稻产量.结果表明:人栽人收在再生性、再生稻产量、中稻-再生稻总产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依次为人栽机收、机栽人收、机栽机收、抛秧人收,直播人收处理下表现最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出适宜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并探索其产量形成特征,为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个适宜长江上游地区的中熟和中迟熟优质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中稻机械化湿润直播蓄留再生稻,通过生育期、再生力、抗折力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对参试水稻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参试水稻品种间的生育期、再生力、抗折力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显著(P< 0.05,下同),在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条件下,全生育期为201~217 d,再生力为0.75~1.36,抗折力为0.89~1.57 kg,中稻产量为6.29~9.90 t/ha,再生稻产量为2.84~4.71 t/ha,两季产量为9.81~12.80 t/ha。以产量为分类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参试的15个水稻品种分为中稻高产再生稻高产、中稻高产再生稻中产、中稻中产再生稻中产、中稻低产再生稻高产和中稻低产再生稻中产等5个类型。筛选出中稻高产再生稻高产和中稻高产再生稻中产水稻品种川优5213、川优8213、西优32、川康优637、旌22优占、B优2928和川绿优青粘等7个适宜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水稻品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稻产量与全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与再生稻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下同),与中稻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中稻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产量与再生稻每穗粒数和再生稻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再生力呈极显著正相关;两季产量与中稻产量和中稻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川优5213等7个水稻品种适宜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可作为适宜重庆地区直播中稻蓄留再生稻品种及在种质资源改良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大苗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抛栽秧龄对杂交中稻秧苗素质、分蘖发生及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产量因素及产量等均有较大影响;长秧龄各处理的产量均较短秧龄的对照(21d秧龄)增产,其中,E(49d秧龄)、D(42d秧龄)、F(56d秧龄)、G(63d秧龄)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933.4kg/hm^2,857.8kg/hm^2、775.5kg/hm^2、544.5kg/hm^2,增幅分别为11.2%、10.3%、9.3%、6.6%。  相似文献   

5.
进行单季杂交水稻机械穴直播不同行距与密度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行距为 25 或 30 cm的不同密度处理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在相同行距的4种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密度处理间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行距与密度的互作效应显著,在行距为 25 cm 的情况下,种植16.65万或25.65万穴·hm-2 较好;在行距为 30 cm 的情况下,种植21.15万或 25.65万穴·hm-2 较好。  相似文献   

6.
冬水田杂交中稻超稀栽培增产的作用时期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中稻II优7号为材料,通过不同疏穴时期、疏穴规格与施氮处理,研究了超稀栽增产的作用时期、影响因素与施氮方法。结果表明,超稀栽培增产的作用时期是栽秧后第5周以前通过提高成穗率获得大穗而增产,最高苗期是决定成穗率的关键时期;水稻生长中期群体光照条件是影响成穗率和穗部性状的主导因素,该期增施氮肥只有在光照条件好的情况下才有效果;在超稀栽培的较小群体下,于最高苗期施氮肥具有降低苗峰、壮苗大穗,促进成穗率的提高而增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普通玉米杂交品种郑单136为材料,在66 000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探讨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株行距能够起到增产的效果;但是行距过大或株距过小不但不会增产,反而会造成玉米产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8.
不同密度对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个超级稻品种培杂泰丰和玉香油占为材料,考察了不同机械精量穴直播密度对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人工撒播(对照)相比,水稻在4种精量穴直播密度(1.48万株/667 m2、2.38万株/667m2、2.22万株/667m2、1.85万株/667m2)下均表现出较高的有效穗数、群体颖花量和产量水平,不同穴直播密度对2个品种的千粒重的影响均不明显;其中培杂泰丰在4种精量穴直播密度下(P1~P4)分别增产69.07%、40.73%、34.34%和35.09%,玉香油占在4种精量穴直播密度下(Y1~Y4)分别增产109.97%、45.14%、84.86%和46.32%,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精量穴直播种植密度中,20cm行距在2个品种间的表现一致,产量和收获指数均达到最高,说明适宜的行距可提高精量穴直播水稻的收获指数;培杂泰丰产量以25cm行距为次高,(35+15)cm宽窄行和30cm行距产量水平相当;玉香油占以(35+15)cm宽窄行和30cm行距产量为次高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5cm行距再次之。精量穴直播水稻地上部分个体生物产量以30cm行距和(35+15)cm宽窄行为最高,而群体生物产量以20cm行距为最高;增加行距可提高个体生物产量,在适宜行距基础上可形成较高的群体生物产量。精量穴直播水稻在4种精量穴直播密度下均表现出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但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差异因品种而异;适宜的行距可保证精量穴直播水稻具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量。因此,提高精量穴直播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仍是在保证一定群体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精量穴直播水稻每穗粒数,充分发挥精量穴直播成行成穴的优势,促进个体与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增加群体光合量,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栽插密度对优质杂交稻天优华占中稻-再生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天优华占在荣县的适宜栽播密度,我们釆用对比试验,分析不同栽播密度对天优华占中稻和再生稻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品种在荣县的适宜栽播密度为18.0万~27.0万/hm2,在生产上应用一般中稻+再生稻单产超过12.0 t/hm2,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栽培密度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充分利用一季中稻地区的光温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产增收,以超级稻中浙优1号为供试材料,开展不同栽培密度对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栽培密度24万蔸/hm2、27万蔸/hm2、30万蔸/hm2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较高,尤其以密度27万蔸/hm2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最高,头季有效穗数295.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71.2粒,每穗实粒数132.4粒、结实率77.3%,产量9466.97kg/hm2;再生稻有效穗数377.6万穗/hm2,每穗总粒数66.5粒,每穗实粒数50.2粒、结实率75.5%,产量3350.17kg/hm2等性状均最高,可在一季中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杂交稻、糯稻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稻瘟病的控制新技术。[方法]以冈优晋恢1号和本地糯谷为材料,对杂交稻和糯稻间栽控制稻瘟病技术进行了探索。[结果]杂交稻和糯稻间栽技术,对叶瘟、穗颈瘟均有明显的控制效果,而且增产、增收。[结论]杂交稻和糯稻间栽技术在生产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3种不同品种的粳米为研究材料,研究了不同饲养密度的米蛾幼虫对大米及米饭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米受米蛾侵染后直链淀粉含量、脂肪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碘蓝值和吸水率均有所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干物质含量有所降低,而多酚氧化酶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3.
水田立体开发与绿色稻米生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孙刚  房岩  张胜 《农业与技术》2006,26(6):48-50
水田立体开发通过生态技术减少杀虫剂、除草剂和化肥使用量,是绿色稻米生产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粳稻稻米品质稳定性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AMMI模型对9个水稻品种的稻米品质稳定性及品质性状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项品质指标在不同基因型和环境间的差异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方差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粒形和粒长稳定性最高,而垩白率和垩白度稳定性最差。粒长的稳定性与直链淀粉的稳定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率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精米率的稳定性与粒形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垩白度的稳定性与糙米率的稳定性呈显著负相关;整米率的稳定性与其他品质性状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15.
水稻品种(系)抗稻瘟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定了来自江西省农科院等单位提供的131份水稻品种(系)材料对稻瘟病的抗性,其中抗病的7份,中抗的22份,中感的28份,感病的58份,高感的14份。感病材料占77.52%,抗病类型的材料仅占22.48%。加强育种中间材料的抗病性鉴定有利于提高抗病育种之成效。  相似文献   

16.
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凝胶电泳法,结合酶的显色,对26个水稻种和品种进行了酯酶同工酶分析,获得9种酶谱类型。研究结果认为A1、A9、A10是基本酶带。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栽培稻来源于普通野生稻。并可能是来源于E8-3、Oryza sativa f.Spontanea和O.rufipogon。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与菰杂交后代稳定品系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水稻松前与菰的杂交后代 19个稳定品系的株高和穗部性状的分析表明 :这些品系之间以及它们与母本之间在性状上都存在差异 ,但性状表现仍是水稻的。通过对这些品系及其亲本的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 ,稳定品系的酯酶同工酶酶谱 ,以母本酶带为基础 ,主要表现为 5种类型 :互补型、新增酶带型、互补兼新增酶带型、母本型和母本酶带缺失型。因此表明 ,在高世代稳定品系中可能仍有菰的基因存在并表达。  相似文献   

18.
19.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对水稻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普通免耕(CNT)、稻草还田免耕(SNT)、普通常耕(CCT)和稻草还田常耕(SCT)4种耕作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免耕提高了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成熟期穗全氮含量,降低水稻叶片和茎全氮含量、植株氮素累积量、氮素回收效率和产量。常耕及免耕方式的稻草还田处理均能提高水稻叶片和茎全氮含量、氮素累积量、氮素回收效率和产量。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水稻耕作模式的氮素利用和水稻增产效果均优于普通免耕方式。  相似文献   

20.
采用Eberhart-Russell模式和方法,对最新育出的水、旱稻新品种(系),2年多点的稳定性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旱稻品种(系)在不同地点及年际间的稳定性均较水稻品种(系)差;相关分析表明,水、旱稻产量与稳定性参数的相关均不显著,同时提高产量与产量的稳定性不矛盾,在育种上完全可以对高产与稳产同时进行选择。旱稻新品种选育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要加强其稳定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