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湘陵628S是通过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获得的株1S矮秆突变体,与优质抗稻瘟病品种ZR02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可繁性和异交性好、亲和性较广、配合力强、耐肥抗倒等突出优点。自2008年湘陵628S审定以来,所配组合有3个通过国家审定、6个通过省级审定,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利用籼粳型和籼籼型以及光温敏核不育型共5个组合杂交水稻的幼穗进行离体培养探讨杂交水稻的愈伤组织诱导和体细胞胚胎发生,除成功诱导出愈伤组织与体细胞胚外,在所试验材料研究中还显示出以下趋势:(1)籼粳型幼穗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于籼籼型,两者又都高于光温敏核不育型;(2)体细胞胚胎发生与愈伤组织的胚细胞生活力为关。材料之间胚性细胞生活力与体胚发生率呈籼梗型≥光温敏核不育型>籼籼型的趋势;(3)建立了体细胞无性系和获得大量体胚的培养程序,为进行两系杂交稻的有关基因导入等遗传操作提供了较理想的研究材料。此外,光温敏核不育系杂交后幼穗培养得到体胚尚属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高粱纯系401-1经体细胞突变筛选获得突变体Mh,Ms。用401-1,Mh,Ms分别与5个不育系交。对突变体配合力和应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01-1、Mh在7个性状上的配合力较高,而Ms配合力较低,但就株高而言,Ms具有负优势,对矮秆杂交种的选育有利。  相似文献   

4.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广州越冬繁殖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8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广州进行了薄膜覆盖越冬繁殖研究.结果表明,供试不育系中,有6个不育系越冬存活率达96%以上,大部分不育系可育期达23 d以上,可育期间平均可育率达20%以上,繁殖产量达0.7 t/hm2以上,产量最高的达1.45t/hm2.因此,大多数光温敏核不育系在广州采用薄膜覆盖越冬繁殖是可行的.耐寒性较差的不育系采用禾蔸越冬繁殖的方式较好,而耐寒性较好的不育系宜采用播种越冬繁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W6154S辐射诱变获得了水稻化学致死突变体8077。从M3代至M5代,该突变体的自交苗在苗期能被300 mg/L以上浓度的苯达松(bentazone)杀死,而以其为母本的杂交F1代则对苯达松表现安全。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表现为隐性单基因(bel)遗传,且对农艺性状无明显不良影响。应用该突变体建立了一种针对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标记技术,能够简便而有效地除去两系杂交稻秧苗中可能混入的不育系自交种苗,从而保证了两系杂交稻田间种植的纯度,避免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因育性波动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设想及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更深入了解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遗传机理,综述了我国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新设想,即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中不存在光敏不育基因和温敏不育基因,其育性转换是主效不育基因与发育感光基因或(和)发育感温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常水稻品种中存在的不育基因位点(微效不育基因)可影响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微效不育基因聚合越多,则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越低;微效不育基因完全纯合,则不育起点温度不会漂变。基于不育机理新设想,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的策略,即不同生态区、不同生态类型的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的光温指标不一样,增压选择是选育低不育起点温度核不育系的技术核心,全面提高综合性状水平和配合力是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遗传纯化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31  
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遗传由两种不同类型基因控制的假说,对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漂变”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在遗传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世代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遗传纯化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选育技术路线和方法,以解决现有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性状表达及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两年对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杂交F1、F2、回交B1代性状表达及遗传规律的研究表明,在不同年份,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其可育与不育的分离比呈连续性变化,从 3:1-0,基本表现为控制其不育性的基因为一对光敏感基因和2对以上的温敏基因,在无温敏基因条件下,光敏感基因独立起作用,短光表现可育、长光表现流通 ;在有温敏基因参与条件下,温敏基因影响光敏基因的正常表达,表来累加效应,直至显性上位作用。不同数量的温敏基因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可以恢复光敏不育基因,影响F2、B1的分离比例。  相似文献   

9.
水稻淡黄叶突变体安农标810S基因表达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安农810S的自然淡黄叶突变体安农标810S及其野生型为材料,运用cDNA芯片技术,分析突变体和野生型的基因差异表达。结果表明,突变体有40多个与叶绿体蛋白相关的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但是只有一个与叶绿体色素相关的基因即编码衰老诱导叶绿体延缓绿色蛋白(SGR)的基因野生型表达量明显大于突变体,这可能是突变型叶色变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光温敏不育水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与原因综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光温敏不育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是近年来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为寻求克服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界定了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含义,综述了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表达的种种复杂表现、不育起点温度漂变现象及其克服办法,着重论述了光温敏不育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及原因。认为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是光温敏不育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不育起点温度上的遗传基础不纯或遗传杂合性是导致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内在原因,并提出在育种上应充分考虑不育性表达的数量性状特征,采取花培育种途径或在杂交育种中采用系谱法和混合法相结合的后代选择方法,以达到选育不育性表达稳定的光温敏不育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提高水稻愈伤组织植株再生能力几种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用提高水稻愈伤组织植株再生能力的几种方法,对3个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品系的愈伤组织进行培养比较.结果表明: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过程中再生能力的衰退难以避免,但不同品种间的衰退速度存在差异;选用的几种方法中,除了添加亚精氨的处理没有效果外,其它处理均能提高水稻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而两步分化培养法的效果远远优于其它方法,可优先考虑应用于诱导经过长期继代创造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基础上优选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种,是水稻杂种育种的关键。基因组选择基于覆盖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和样本的表型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实现对品种更加可靠的选择。【方法】本研究利用一组基于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设计)的水稻数据集,考查其多个农艺性状配合力的基因组预测能力。并比较了不同训练群体构建方法对杂交种表型预测能力的影响。【结果】8个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的预测能力由其遗传率主导,从0.3888到0.7367。杂交种特殊配合力的预测能力较低,但是直接预测杂交种的表型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测能力。【结论】基因组预测水稻亲本一般配合力是有效的,能够帮助育种家实现对亲本的科学选择。如果要选配杂交种,直接预测杂交种表型是最有效的手段。此时让更多的亲本均衡地参与杂交种训练集的组配,有利于获得更高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亲本一般配合力的基础上优选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种,是水稻杂种育种的关键。基因组选择基于覆盖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和样本的表型数据建立预测模型,实现对品种更加可靠的选择。[方法]本研究利用一组基于不完全双列杂交(NCII 设计)的水稻数据集,考查其多个农艺性状配合力的基因组预测能力。并比较了不同训练群体构建方法对杂交种表型预测能力的影响。[结果]8个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的预测能力由其遗传率主导,从0.3888 到0.7367。杂交种特殊配合力的预测能力较低,但是直接预测杂交种的表型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测能力。[结论]基因组预测水稻亲本一般配合力是有效的,能够帮助育种家实现对亲本的科学选择。如果要选配杂交种,直接预测杂交种表型是最有效的手段。此时让更多的亲本均衡地参与杂交种训练集的组配,有利于获得更高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4.
耐光氧化水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体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已知耐光氧化的中粳02428与中国91,不耐光氧化的中籼842、酶选明恢63-38、酶选明恢63-53、桂朝2号为供体亲本进行体细胞无性系的培养。从不耐光氧化亲本中可以产生耐与较耐光氧化的无性系变异体,并且突变频率较高,耐光氧化亲本的无性系后代仍然是耐光氧化的,初步观察到耐光氧化变异体具有遗传稳定性。源于中国91的变异体CX1的R5代与R6代孕穗期倒2叶光氧化级数均为Ⅰ级,源于842的变异体842后实的R2代与R3代孕穗期倒2叶光氧化级数均为Ⅱ级。  相似文献   

15.
冈型及D型杂交稻的选育、利用和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冈型及D型杂交稻是冈型及D型各同质不育系组配成的一群杂交稻。冈型及D型不育系是通过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途径,育成有生产价值的雄性不育系的首例,是继野败型、BT型杂交稻之后大面积投产的非野败胞质的新型不育系。它为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开发新胞质源展示了新的可行途径,开始打破杂交水稻生产上单一野败胞质的局面,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在组配中,早熟杂交稻的恢复系和改良不育系异交习性的保持东选育上也获较好效果。比较系统观察了细胞质效应在不育系主要性状、小孢子败育进程、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谱、可恢复性、组配杂种F1性状以及杂种后代育性表达分离等的影响,表明水稻品种细胞质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对不育系及其组配杂种F1性状形成有特定遗传效应。在杂种组配规律研究上,观察到杂种性状观察值与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即总效应值),呈显著线性关系,另根据其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粗放预测杂种性状优势的可信度,也是高的,对单株产量等性状实际观察值的检验表明.杂种亲本即不育系、恢复系须选择一般配合力高或中者,才有可能获较强优势杂种。关于水稻育性遗传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利用5个三系杂交稻不育系(金山2A、福伊A、京福5A、G201A、太香A)和5个杂交稻恢复系(22、制3、404、制6、明恢86),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了25个杂交稻组合,研究了这些新恢复系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与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并且一般配合力方差明显大于特殊配合力方差,说明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除有效穗和播始历期外,父本和母本对株高、穗长、穗颈长、剑叶长、剑叶宽、倒二叶、倒三叶、一次枝梗、二次枝梗、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等12个农艺性状具有同等重要作用。杂交稻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是相互独立的,相同性状的亲本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不同,因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是关键。制3、制6、404是一般配合力较好的恢复系,它们的杂种综合性状都比较好,是具有较好育种应用前景的恢复系。  相似文献   

17.
小粒型恢复系桂1025是用粳稻、爪哇稻和籼稻强恢复系多交育成,千粒重17 g,具有恢复力强、配合力高、品质优等特点。用桂1025配制的秋优1025、博优1025、美优1025、特优1025、培两优1025、六优1025、绮优1025、天优1025等组合已通过广西品种审定,其中秋优1025和博优1025还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8.
杂交稻淀粉RVA谱特征值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个籼型三系杂交稻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30个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为材料,对其淀粉RVA谱特征值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淀粉RVA谱特征值在各组合间均存在极显著遗传差异,其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杂交稻淀粉RVA谱特征值均存在极显著的影响,并以加性效应为主;杂交稻亲本RVA谱特征值一般配合力(GCA)效应高的,其后代特殊配合力(SCA)效应不一定高;杂交稻母本RVA谱特征值GCA方差在总的基因型方差中所占比重远远大于父本和组合SCA方差,表明杂交稻淀粉RVA谱特征值主要受不育系的影响;杂交稻淀粉RVA谱特征值的竞争优势与母本的GCA极显著正相关,且决定系数较高,表明杂交稻母本的一般配合力高,其所配杂交稻组合的竞争优势也强;杂交稻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峰值黏度存在明显的超高亲优势;糊化开始温度存在超低亲优势;其他性状存在中亲优势。  相似文献   

19.
华南晚籼夜公细胞质(Y型)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由华南晚籼迟熟品种夜公细胞质育成了Y型不育系,证明华南晚籼迟熟品种中存在着雄性不育细胞质。Y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效应优于野败,其不育系表现全不育,不育性稳定,恢保关系与野败相似,生育期遗传多样化,配合力强,已由其育成一批强优组合。由Y华农A育成的华优86和华优桂99 表现高产稳产、米质优良、抗病性强,表明Y型不育系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后代材料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HMW-GS及SSR位点变异情况,对宁春4号、陇春21号和花培9355三个小麦品种的无性系R4和R5代材料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HMWGS组成及SSR位点进行检测和鉴定,并分析其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三个小麦品种无性系后代中,编码HMW-GS的三个位点均可发生变异,不同基因型材料的无性系后代的变异频率和位点并不相同,同一基因型无性系后代的不同编码位点的变异频率也不相同;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出现超亲变异,其中大部分材料在R4代中表现出的变异性状能够稳定传递到R5代中。小麦体细胞无性系SSR位点的变异具有基因型依赖性,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变异频率与SSR位点变异频率无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