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绿色基础设施(GI)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景观连通性、优化生态网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以国家级新区——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等方法,对研究区2010—2020年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评价分析,并科学识别生态源地,构建源地间的生态廊道,提出沣东新城GI网络格局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沣东新城的生态环境在10年间不断恶化:景观格局破碎化严重;核心生态源地分布不均匀,重要和一般生态源地分布分散;现有连接廊道连通性差,未形成完整的网络连接,不利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针对问题,在研究区内增补13个生态源地、44个小场地以及56条连接廊道,优化GI网络,提高其完整性,为高度破碎化的城市新区GI网络修复和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林业》2021,(1):95-100
传统设计体制的被动性导致了滨河景观设计的尺度断裂、空间割裂及其工程技术不生态等问题,并最终导致滨河景观生态系统及功能的退化。绿色基础设施(简称"GI")因其具有程序主动、尺度多层级链接、功能多样复合等优势,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理论。文章先从GI视角对滨河景观的复合生态功能及3个设计尺度进行认识,进而在GI空间组织原理指引下提出滨河景观设计技术路线,其途径是构建宏观上支撑河流廊道及城市GI网络的城市滨河景观区,中观上是多个单要素景观系统空间及功能整合的滨河景观实体,微观上是高效的生态服务场所及工程技术;最后,对株洲湘江景观带的中观尺度设计策略进行实证研究,即将优先构建的生物多样性等5个单要素景观系统在空间上整合生成生物多样性、生态防洪堤、生态游憩3大空间及相应设计导则。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能够增加景观格局连通度,是应对快速城市化所导致的各类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以福州市为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度分析等方法获取研究区域GI源地,运用最小积累阻力模型(MCR)提取潜在廊道,构建并优化了GI网络。结果表明:福州市景观类型整体上较为丰富,以林地为主要用地类型的GI源地间缺乏连接,潜在生态廊道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连接度,并通过适当增设源地的方法对GI网络进行了优化,改善了廊道过长、空间分布不均等问题,能为后续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2007年12月覆盖广州市的印度IRS-P6卫星影像为信息源,以GIS为平台,结合GPS定位外业调查数据,通过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得到2007年广州市城市景观格局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广州市各类城市景观分布不均匀;城市森林景观类型比较集中;道路和水体的景观分维数相对较大,其景观边界格局最复杂,城市景观受人为干扰大;广州市城市景观类型丰富,破碎化程度高。该研究可为广州市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中梳理景观都市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归纳了一系列相关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筑都市主义强调建筑决定城市的形态,忽视了城市的自然和生态过程;景观都市主义从景观的角度来思考城市问题,景观成为决定城市形态和城市体验的最基本要素;生态都市主义倡导由"设计结合生态"到"设计生态"的转变;景观生态都市主义提出景观都市主义与城市生态学的融合。重点剖析了拉·维莱特公园、纽约清泉公园和高线项目3个典型案例,旨在探索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省永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3S技术手段,运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4.1,计算不同水平上不同景观要素的特征值,对永安市现有城市景观和城市森林景观在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景观类型分布较为均匀,不存在明显的优势主体;城市森林整体分布不够均衡,研究区还未形成生态功能较为完善的城市森林结构。研究结果可为地区森林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以2005年楚雄市影像图为基础数据,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分类方法,应用RS、GIS技术,通过斑块、类型和景观三个水平上景观格局指数对分类后的楚雄市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楚雄市的景观类型较分散,破碎度化程度较高.森林景观作为楚雄市景观的优势类型,分布较集中;城市景观和草地景观受人为干扰的程度较高,分布较分散;水域景观的分布较分散,并且破碎化程度较高;耕地景观的形状较复杂,在整个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岛屿依托优越亲水环境成为最具潜力的城市区域之一,同时也面临严峻雨洪威胁,韧性规划势在必行。绿色基础设施(GI)可为城市提供水量调节服务,其性能因格局而异。以广州琶洲岛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总结岛屿雨洪脆弱性特征——系统孤立性、空间分异性和土地矛盾性,提出GI格局优化的"规模-布局-结构-类型"全过程规划路径,通过确定GI的实施规模潜力、优先布局地段、网络结构形态和功能类型定位,得出可实施性、优先评估、分层系统、平灾两用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重庆市辖区县绿色基础设施(GI)景观破碎化及驱动机制,以成渝城市群重庆市辖区内22个区县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景观破碎化指数、回归模型及聚类分析法,分析GI景观破碎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10—2018年,重庆市多数区县耕地、林地和水体面积显著减少,草地略有增加,建设用地显著增加;(2)重庆市多数区县GI网络结构要素中核心区和连接桥占比在80%以上,景观组成中耕地、林地和水体面积占比在90%以上;(3)GI景观破碎化指数均值为53.65%,整体破碎化趋势明显,核心区林地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维度的主导驱动因子,其次是核心区耕地、连接桥草地,人口增长率为城市扩张驱动力维度的主导驱动因子,其次是公路密度增长率与GI景观破碎化显著相关;(4)基于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分为GI高、中、低压力区县,GI高压力区县为核心区耕地、建设用地增长率与GI景观破碎化显著相关,GI中压力区县为连接桥林地、人口增长率与GI景观破碎化显著相关,GI低压力区县景观破碎化较低,无明显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0.
以南昌市城市森林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GIS技术进行城市景观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所有城市景观斑块中,城市森林的平均面积及斑块尺度标准差最大,而斑块分维指数较小,反映了城市森林景观斑块的基本特征;研究区景观类型齐全,但空间分布不均衡,老城区景观相对更集中,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低。提出南引北挡,三环八射,中心城带、环、楔、廊、园等相结合,注重滨河湖林带建设,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城市森林生态网络规划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既反映了城市化对城市森林的影响,也决定其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功能,掌握城市整体森林景观格局有利于全面了解一个城市的森林特征。本文基于上海市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景观指数法对2004年和2014年上海市城市森林的景观格局进行城乡梯度及其森林类型的动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上海市森林景观空间分布与城市地貌格局吻合,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下,不管从景观构成还是景观指数方面看,森林景观生态质量均低下。在景观尺度上,虽然十年间城市森林面积显著增长,但城市森林从2004年到2014年呈现景观破碎化程度高、景观连接度较差、景观斑块边界整齐单一、斑块间生态过程联系较弱等问题。在森林类型景观尺度上,阔叶林占上海市森林类型的大部分且其面积有增长趋势,果树林呈减少趋势;相比其他类型,阔叶林空间聚集分布范围集中在近郊,且聚集效应相对明显。通过城乡梯度划分和分析,上海市城市森林景观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且区域差异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研究结果从宏观水平上分析城市森林空间格局动态变化,以期为城市景观格局优化和管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个旧市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景观指数法对个旧市城市森林5种景观类型的格局进行了分析。所使用的景观指数包括斑块特征指标、景观多样性指标、景观空间关系指标等。结果表明:个旧市城市的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较低,各景观类型的优势度有较大差异,其整体上,异质性较差。而各景观类型拥有的斑块数分布很不均匀,从面积和斑块数来看,以公共绿地的斑块数最多,面积最大,为个旧市城市森林的主导景观。公共绿地和专用绿地较近于均匀分布格局,生产绿地和风景园林接近于随机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3年长沙市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和2003年TM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借助3s技术平台,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对长沙市边缘区城市森林进行了景观格局梯度分析,结果表明:在斑块类型水平上,城市森林景观类型在样带梯度上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城市森林在沿样带移动过程中,大致呈“V”型分布,其景观比例在城市外边缘处最大;在景观水平上,城市森林在中心城区分布最少,但较为集中,破碎化程度不高,形状比较规则,在向边缘区移动的过程中,其分布趋于零碎化,形状趋于自然。  相似文献   

14.
株洲市城市植被景观多样性景观生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株洲市城市植被景观现状的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具体情况和考虑研究的可操作性,选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分离度和破碎度4个指标,从景观的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3个方面,对株洲市城市植被景观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频繁的人类活动,城市植被景观类型多样性降低,景观类型趋于单一;景观斑块多样性增大,嵌块体形状更趋复杂;景观格局复杂化,结构不稳定性提高,自我组织调节、修复能力削弱。对株洲城市绿地景观的改善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株洲市城市绿地植物景观现状,选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分离度和破碎度4个指标,从景观的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和斑块多样性3个方面,对株洲市城市植物景观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城市植物景观类型多样性降低,景观类型趋于单一;景观斑块多样性增大,嵌块体形状更趋复杂;景观格局复杂化,结构不稳定性提高,自我组织调节、修复能力削弱。最后,对株洲城市绿地景观的改善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冷苗  刘骏 《广东园林》2021,43(1):13-17
传统水利工程措施展现的弊端促使着城市河道管理的范式由工程治理向生态修复转变.而绿色基础设施(GI)在尺度、功能等方面对城市河流问题都有其相对应的"柔性"调控方式.从GI视角出发,类比河流廊道与GI网络的功能特征并探索其定位与功能,提出了基于GI理念的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流程,并以重庆盘溪河为实例提出多尺度(中观-微观)生态...  相似文献   

17.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中重要的用地类型之一,滨水湿地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景观资源也影响着城市的整体景观。笔者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阐述滨水湿地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并对南昌市主要滨水湿地景观进行现状调查,提出滨水湿地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方法、措施等,以期为我国滨水湿地景观的营造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研究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可为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3S"技术,利用Fragstats 4.2软件选取12个景观指数从斑块水平、类型水平、景观水平3个方面,对南充市主城区的绿地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提出优化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  相似文献   

19.
以海口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利用RS和GIS技术分析海口市建成区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口市建成区各景观类型中以不透水表面为主,占建成区总面积的79.86%;其次是绿地和水面。在各行政区域中,景观指数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建成区城市化水平从龙华区、美兰区、琼山区、秀英区依次降低,总体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龙华区因地处城市中心区域,大型斑块的集中分布格局造成景观连通性和团聚度很高;秀英区则因景观破碎化分布导致景观团聚程度降低,而景观多样性则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本研究揭示了海口市建成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地表覆被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制定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将福建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为6类景观类型,统计各类景观类型斑块数和斑块大小。采用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Γ分布、Beta分布、负指数分布以及瑞利分布拟合景观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其结果说明,所有类型的斑块大小分布规律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多数景观的斑块大小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只有少数景观的斑块大小分布服从Weibull分布、瑞利分布、Γ分布、Beta-分布和负指数分布;不同的等级在相同的分布和景观类型下,拟合的结果也是有差别的,等级Ⅱ是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大小分布拟合效果最理想的;可补充景观斑块大小规律研究内容,为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