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通过重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应用TOPISIS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9~2018年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时空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在波动中上升,市际差异显著;(2)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水平不断提升,各市从勉强与初级协调优化为中级与良好协调(各占50%),其类型呈分散布局演变为集中排列的地理特征;(3)多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同步于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城市在两者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因此,提出推动城市低效用地二次开发、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是促进两者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宫少华 《技术与市场》2022,(10):163-165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情况及其与交通的协调性,对旅游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空间数据提取,采用邻近指数及耦合协调模型,对山东省2021年旅游景区与交通空间分布邻近指数及其与交通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山东省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基本呈现南多北少、沿海岸线分布的特征,整体集聚性较为明显,但高级别旅游景区分布不均衡;青岛、烟台和潍坊旅游景区与交通的耦合协调度较高,二者的协调发展情况较好,中级协调地区为临沂、泰安、威海、淄博和济宁,济南、滨州、日照、枣庄为协调区,其余地区耦合协调度较为落后。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促进山东省“旅游+交通”产业综合发展,推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中国已经步入了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时代,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位于长江沿岸的湖南长江经济带,其人文和水环境的协调度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以湖南长江经济带的岳阳沿江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建立了评价人水关系协调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指标体系,再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索了2008~2017岳阳沿江地区人水关系协调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生态旅游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发展对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二者间的共生关系可为促进当地生态旅游的有序发展、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基于湖南武陵山区特征构建的生态旅游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评价体系,通过加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37个县区2014—2020年的生态旅游和区域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数,并分析了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结果】1)湖南武陵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空间格局表现为重点县区突出、四周高、中部低,整体变化不大,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2)区域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呈“S”型上升态势,空间格局上由北高、南低转变为西北高、东南低,最后演化成西北高、南部少数地区低的分布状态,总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3)耦合度呈倒“V”字形变化,两个系统的耦合度极高,联系密切且处于有序发展阶段;4)耦合协调度呈“V”字形小范围浮动上升,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较低,变化主要集中在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3种类型县区。【结论】湖南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与区域发展存在着显著的非同步性,其中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方法】基于2010、2015和2018年三期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和统计年鉴数据,测度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和ESV的时空演变格局,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二者的空间相关特征,进一步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空间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全局和局部视角出发,诊断不同新型城镇化水平对ESV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1)长株潭城市群平原区域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山地区域,研究期内ESV显著下降,空间上总体呈“中心低、四周高”分布特征,二者呈现相反的空间分布格局;2)除社会城镇化以外,其他不同新型城镇化水平与AESV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效应,且产生了一定的负外部性;3)通过对比发现,空间误差模型被证明能更好的解释二者的空间关系,经济、空间、生态城镇化是引发ESV空间分异的显著因子,且其作用方向均为负向,作用强度空间城镇化最强;4)地理加权回归揭示了各因子的效应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平稳性...  相似文献   

6.
陈维妮 《绿色科技》2022,(7):189-192
指出了新型城镇化在不断扩张过程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对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研究,以助于二者协调发展。通过综合指数法测算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指标指数,结果表明2012~2016年贵州省各市(州)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均呈递增态势;通过灰色预测克制贵州省各市州在未来5年的发展中,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均处于上升的态势;且大多数地区新型城镇化增长速度大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长速度。为此,提出了合理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区划,挖掘存量用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发展,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产出效益,缩减各个地区的区域差异,合理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以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高质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谭君  林清 《绿色科技》2023,(5):234-238
为了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历史演变状况,借助ArcGIS平台,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地理集中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广西175个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历史演变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集聚在桂林、贺州和玉林3个市;(2)绘制出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村落标准差椭圆图,在清朝时期扁率最小,空间分布方向性最强,呈“东北-西南”向分布;(3)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着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演变,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纵向分布主要受海拔高程、与河流距离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变化、社会动荡等因素可能影响着传统村落间歇性的迁移。  相似文献   

8.
由于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采用熵权法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为基本单元,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要16个城市2018年生态文明现状和空间格局分布。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主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不高,且差异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态势也呈现明显的中间塌陷,边缘不强;(2)科技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成渝城市群的中间及边缘城市,呈现出明显的规模较小,等级相近,综合实力强弱的特点。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生态系统自然-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发展对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与乡民福祉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性客观人居环境要素与主观感知反馈共同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发挥。文章以位于江南水网地区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为例,通过InVEST与MaxENT模型进行多元数据融合的生态系统服务量化评估与空间映射,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自然与文化服务间的协调互动关系和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示范区乡村景观自然服务均值为0.505,文化服务均值为0.379,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均值为0.431,整体服务供给偏低;2)示范区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411,处于失调到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的过渡阶段,且村域空间分异明显;3)乡村人工建成环境、地方性景观格局风貌与乡村治理水平是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素。根据研究结果,从评价算法与实践指导层面,提出江南水网乡村地方性景观生态系统自然-文化服务耦合协调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系统分析思维,将公园系统和经济系统纳入到“公园-经济”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我国大陆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构建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探究1996—2017年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变看,全国尺度上“公园-经济”复合系统由失调衰退向耦合协调过渡;经济因素长期活跃,公园系统经历“迟缓-提速”的过程;各规模城市间耦合协调发展差异波动上升,呈特大、大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引领,中、小城市失调滞后的特征。2)从空间分异看,复合系统耦合协调与经济水平存在空间对应性,呈“沿海-内陆”的梯度化分异特征;东部公园、经济发展强调“量质并举”,中部、西部和东北侧重“以量驱动”。  相似文献   

11.
张诗云  杨惠君 《绿色科技》2023,(24):265-272
为探讨农村居民点格局和影响因素能够为居民点优化布局提供一定参考,促进区域建设。基于实地调研数据、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揭示平果市农村居民点和姓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探索了两者存在的关联。结果表明:(1)平果市农村居民点呈现南北密集中部稀疏的分布格局,南部和北部斑块面积大、斑块数量多、斑块密度高,中部斑块面积小、斑块数量少、斑块密度低;(2)平果市各主要姓氏的空间分布基本上表现为空间正相关,各姓氏分布呈现出空间集聚状态;(3)根据姓氏组成相似程度,平果市形成3个较大集群,主要姓氏分布越多的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密度越大,农村居民点越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2.
基于PSR模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压力—状态—响应(PSR) ”模型,从生态系统视角构建包括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环境管理3个子系统共21个指标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全球60个主要国家(地区)的数据,从国际比较的视角考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生态文明协调度。结果显示:中国生态文明综合指数排名第50位,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较大,在发展中经济体中位居中游,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相适应; 中国生态环境管理表现相对优异,但生态系统压力和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滞后,导致我国生态文明协调程度偏低。实证分析表明,一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生态文明协调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我国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着力提升各子系统间的协调互动水平,特别是生态环境管理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程度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尺度测度各县市"新四化"的同步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融入绿色化指标构建了"新四化"评价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5年咸宁市"新四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5年,咸宁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耦合度等级出现良性耦合趋势;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前期有所波动,后期增长平稳并呈现中级协调状态。提出了今后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加速农地流转和农村人口转移提升城镇化支撑作用,提升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控制高污染高消耗企业,保障区域经济的绿色化发展,促进咸宁市"新四化"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潘建炳 《中国林业》2014,(10):14-17
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全国各地在实现城镇化发展时要遵循的核心准则、生态文明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受遵循的要义之一,又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因此,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但为美丽中国增色,更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条科学之路。  相似文献   

15.
方倩  魏媛 《绿色科技》2022,(4):246-248,254
指出了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和动力,土地生态安全与人类福祉息息相关,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引发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以贵阳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城镇化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镇化与土地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2009~2019年贵阳市城镇化评价指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土地...  相似文献   

16.
通过灰色关联度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探讨了湖南长江经济带产业水资源利用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机制,得出以下结论:①岳阳沿江地区产业水资源利用与城镇化两系统各指标间的关联度均在0.6以上,属于中等及以上关联。②岳阳沿江地区产业水资源利用综合水平在波动中下降,城镇化综合水平总体呈现线性上升趋势,两者呈现反向发展态势。③岳阳沿江地区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曲线呈现倒“U”型,由勉强协调发展类城镇化滞后型发展为中级协调发展类产业水资源利用滞后型。④2017年岳阳沿江地区各县市区呈现中级协调产业水资源利用滞后型、良好协调产业水资源利用滞后型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城镇化过程中人口集聚、经济增长和空间扩张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促进可持续城镇化和可承载生态系统.[方法]基于城镇化过程中生态承载力耦合关系的形成机理,构建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2001—2019年洞庭湖区城镇化过程中生态承载力耦合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2001年以来人均EC与生态...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城镇化进程。专家估计,未来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从现在的39%提高到75%左右。面对这种燎原之势,各地一定要在总结过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生态城镇是人们非常向往的一种宜居环境,包括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生态空间等内容。基于过去粗放型城镇化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及现阶段城市区域绿化生态空间建设普遍滞后的状况,迫切要求在向生态城镇化转型中,加强生态恢复与重建,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效治理与修复。在城市拓展过程中,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度分析区域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探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驱动因子,为区域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20年长沙市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28个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模型、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区域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1980—2020年长沙市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呈“倒U形”,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森林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的“S形”趋势,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先升后降再升的“N型”趋势,但2015年后各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均有所放缓。【结论】1980—2020年长沙市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不高,以中度协调阶段为主,基本处于中度耦合协调向良好耦合协调的过渡时期,提升空间较大;森林生态-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以及森林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在1980—2020年均呈不同程度上升,但上升趋势趋缓。建议从构建优良的区...  相似文献   

20.
丁镭  华忆迪 《绿色科技》2024,(1):245-249+256
生态文明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可以为科学评估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状况提供基础。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包括5个要素层和34个指标层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利用均方差决策法和线性加权等方法对宁波市2006-2022年的生态文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宁波市生态文明的不同要素层发展水平及变化呈现一定差异性,总体表现为:生态文明响应平均水平>生态文明状态平均水平>生态文明压力平均水平>生态文明影响平均水平>生态文明驱动平均水平;(2)宁波市生态文明综合水平指数总体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由2006年的0.358017增长到了2022年的0.715843,年均增长约6.63%,说明了宁波在努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