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女子学院的210名大学生为受访对象,以景观意象素描法为研究方法,从语言知识、空间维度、自我定位、社会意义等方面细分张家界森林旅游景观类型,并探析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张家界森林旅游景观类型可以分为"典型性的峰林景观""高互动性的游憩景观""高植被覆盖度的阔叶林景观"和"高美景度的远山景观"等四大类。影响张家界森林旅游景观类型细分的主要因素为受访对象18岁前主要居住地类型、18岁前主要居住地周边的景观类型和游览张家界次数。构建了张家界森林旅游景观类型细分影响机制模型,提出了优化森林旅游产品供给、加强自然教育产品供给、丰富森林旅游景观的内在价值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保护区旅游资源共有8个主类17个亚类43个基本类型,273个资源单体;旅游资源结构具有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自然旅游资源以生物景观类为主,人文旅游资源呈现"共同繁荣"的局面等特点。资源单体等级评定:优良级132个,占资源总数的48.35%,普通级61个,占资源总数的22.34%,未获等级的有80个,占资源总数的29.30%,旅游资源整体处于均衡发展阶段,这与其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有密切关系,其旅游发展潜质较好,提升空间较大。综合定性评价得出旅游资源具有生态环境优越,自然风光秀甲滇中;地形复杂多变,风景名胜资源奇特;狮子山牡丹,中国之最;明惠帝遗迹丰富多彩,国内罕见;佛教文化底蕴浓厚,驰名中外;景观美学价值较高等特点。提出了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安全、分区管理适度利用、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等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规范对普洱茶乡村景观资源进行了挖掘、梳理、分类、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景观资源丰度与全国同类型资源相比拥有率分别为100%、54.8%、30.3%,资源类型相对丰富;从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的总体格局来看,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并重;基本类型拥有率中建筑设施景观拥有类型最高,水域风光和天象与气候景观最少。从景观资源等级、要素价值、影响力分析来看:旅游商品和生物景观均属五级;最低为水景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以及遗址遗迹为一级旅游资源。对此提出了旅游产品与生物景观保护与宣传并重、丰富与拓展人文景观内涵、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的开发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4.
从乡村振兴三产融合的角度,梳理乡村旅游景观营造的方法,阐述了粤北客家地域文化及乡村旅游景观的特征。通过对深塘村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与提炼,根据乡村景观资源的综合特征,选取深塘村三大核心景观资源——百臻生态农业园、古子坑八仙村和观音庙,作为乡村景观重塑的突破点。以优化核心景观吸引物、村庄整体景观风貌控制两大策略为抓手对村庄旅游景观进行提升。最后提出以地域化乡村旅游景观环境改善促进乡村综合社会效益的提升,实现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开发规划要遵循突出乡土性的原则、适应市场与创造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尊重现状与产品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社区整体发展与各方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兼顾综合效益的原则,其开发规划的方向是:旅游资源乡土化开发、营造乡村意象、旅游产品休闲化开发、旅游市场品牌化开发、合理设计经营机制、清洁化生产。以杭州富阳白鹤村为例,对白鹤村发展乡村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并从乡村体验旅游产品规划、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乡村意象营造、经营机制设计等方面提出了白鹤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陕西汉水源森林公园地形地貌、气候与水资源、动植物与植被等自然环境条件,地貌景观、森林景观、水体景观、天象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基础上,对汉水源森林公园建设与经营管理的优势、劣势与机会进行了评判,并采用《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方法,从风景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和旅游开发利用条件等三方面对汉水源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为该森林公园等级评价分值为43.4分,达到一级标准,其中风景资源质量评分值为25.9分,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分值为7.5分,环境质量评价分值为10分,资源价值和旅游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开发建设条件。  相似文献   

7.
延安市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在建和申报的森林公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开设了森林养生、森林体验和森林探险等旅游新项目,森林生态旅游具有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人文特色景观众多,红色旅游及黄土旅游资源独特,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网络发达等优势,存在管理保护难度增大,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旅游产品和组织形式简单,招商引资及社会融资困难等问题,应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总体思路,从科学编制旅游规划,强化景区管理、提升景区吸引力和生存力,加强部门协作、搭建生态旅游平台,强化旅游文化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提升延安市森林旅游质量和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开展森林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成为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本文以王岭林场为例,以满足森林生态环境旅游和提高林分景观效果为目的,根据区位特点与经营目标,参考“中国农谷”总体规划,提出采用新造林更新改造、人工促进改造两种途径,从树种选择、抚育管理方式等方面因地制宜进行逐区改造的方法,为实施森林旅游景观林分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以广东吴川蛤岭村生态园规划设计方案为例,从规划设计原则、总体布局与景观规划、植物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如何以乡村旅游为契机,通过对环境的适当改造及特色景观资源的整合,在有限的空间里创建多样化景观,营造集生态、景观、旅游于一体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休闲家园。  相似文献   

10.
从景观资源、生物资源及生态环境等方面阐述了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进而提出根据功能区划制定管理、控制游客容纳量、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法制建设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战略决策,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一项与生态红线相关的重要任务。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根本出发点是对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其中植物景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此,以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为例,就寒温性针叶林、寒温性杜鹃矮林、落叶阔叶林、亚高山草甸4个最能反映该地区植物景观资源特色的植被类型,提出生态观光旅游、科考旅游、休闲旅游以及就地保护和保育景观资源,实施植物恢复工程等开发与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以碛口古镇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文化、传统建筑、社会文化的分析,探讨了其空间特色、景观资源特色与规划结构等现状,针对其旅游发展环境欠佳、旅游资源缺乏整合、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低等不利因素。提出了优化开发模式、改善景观环境,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发展思路和措施,以期为碛口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桂林七星景区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典型代表。本文对七星景区景观资源特色进行了分类和总体评价,并从峰石地貌景观、岩溶洞穴景观、林溪景观、动物景观、人文建筑景观等方面进行了旅游开发探讨。  相似文献   

14.
遵循旅游开发的一般原则,立足森林公园泉州实际,提出开发自然景观游、休闲度假游、人文古迹游、科普宣传教育游为主的旅游项目,承接侨乡日愈繁荣的旅游辐射。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旅游开发必须以资源保护为基础,探讨了包括生物资源、景观资源、水体环境质量、卫生安全等方面加强保护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国有北岭山林场位于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广东省肇庆市郊区,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森林旅游的独特优势。文章从林场自身经济发展、肇庆市旅游发展以及市民游憩与环境教育等方面论述了开发森林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分析了北岭山林场的几处重要森林旅游资源,对其开发策略做了初步的探讨,为我国城郊型国营林场的发展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杭州富阳白鹤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整体上可理解为一种乡村意象,乡村意象的外观表现即为乡村景观。经过科学规划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又能促进乡村景观的改善。文章以杭州富阳市白鹤村为例,探讨了如何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改造乡村景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的主要物质载体,也是森林公园最基本的旅游资源。本文以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实例项目研究,遵循生态优先性、典型性、个性化、乡土性等原则,从空间体系、植物景观、建筑风貌等方面做出景观规划,以提升森林景观质量,为旅游规划提供更具特色的"亮点"项目。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云南紫溪山风景名胜区的森林景观、人文景观、地理景观、水文景观、天象景观等风景资源,依据资源特点探讨风景资源的旅游开发构思,并从生物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平湖市南河关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探讨了南河关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开发模式,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挖掘文化内涵,协调区域资源等方面提出了保护开发实践措施,并进行了反思,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广西苍梧县的主要茶园为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现场调研等,从茶园旅游发展状况、茶园旅游资源总体优势、4个具有代表性的六堡茶生态茶园旅游景观现状、茶园旅游现存问题、旅游开发建议等5个方面,对苍梧县茶园旅游的开发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发现苍梧县茶园旅游现存4个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6点开发建议,以期推动苍梧县茶园旅游的发展,促进苍梧县的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