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有效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调查美国两所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情况和分析北京林业大学实验室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开设实验室安全课程的必要性;以北京林业大学“实验室安全与操作规范”课程为例,介绍课程的初步开设情况以及开设成效。开设“实验室安全及操作规范”课程可增强师生的安全责任意识,规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实验室安全相关知识的覆盖范围,减少安全隐患,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技术发展会深刻地影响教育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应运而生,并正在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具有课程主体面向公众开放、学习者免费学习、授课和交流通过网络进行等特征。其大致可分为2类,即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慕课(cMOOC)模式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慕课(xMOOC)模式。慕课建设在我国始于2013年,之后发展非常迅速,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拓展渠道,也为校际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条件。但是,我国高校开展慕课教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有课程的同质化较为严重、具有特色的优质慕课比较少、慕课平台提供的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慕课平台的建设未能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等。因此,针对慕课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慕课建设、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建议措施。一是基础通识类、专业类等不同类型课程的慕课建设应有所区别,积极建设具有特色的慕课,扭转同质化趋势;二是将慕课引入课程教学的各阶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状况,加强课前和课后的教与学的互动;三是将网络和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并找出问题所在,使课程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侧重性,从而提高慕课的体验效果。  相似文献   

3.
慕课是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的慕课建设依靠学校的政策支持和团队的共同努力。“山野菜认知与开发利用”课程慕课建设主要包括慕课建设背景、课程特色和预期目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视频拍摄与制作、课程运行等,并提出学术性、普适性、趣味性、应用性、灵活性、可视性的教学定位,同时对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旨在为方兴未艾的其他课程慕课建设提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吴峻 《绿色科技》2021,(5):209-210
以《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痛点和特点为出发点,结合信息时代慕课的优势,对该课程进行了知识点重构,以慕课为主导,从融合PBL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和课程思政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策略。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慕课融入教学模式,完成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随着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对滞后,安全隐患威胁着实验室安全。通过实验室内部和实验室之间自查对比发现了13项安全隐患,经过整改和探讨,实验室安全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探讨了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提出了检验检测机构需针对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国际结算"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其课程知识丰富且更新迅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任务需要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当前,"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缺少课堂教学的参与意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慕课"在"国际结算"课程中实施的必要性:首先,"慕课"是"国际结算"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其次,"慕课"可以构筑"国际结算"课程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基于此,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北京林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本科专业"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国际保理业务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了"慕课"在"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的实施途径:首先,将"慕课"与虚拟网络生态系统相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其次,建立与"慕课"相适应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学效果表明,"慕课"在"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实施后,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7.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类课程“传统园林技艺”面向设计实践类专业人才,从知识、能力与素养方面开展园林匠作技艺文化遗产的熏陶与培养,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高校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通过慕课(MOOC)建设解决线下教学组织协调难的问题,让学生以更为具体可感的方式直观体验园林匠作技艺遗产,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留下记录并扩大教学影响力与辐射面。课程从教学主体、内容与形式进行改革,以岭南园林匠作技艺体系为主要内容与载体,以高校教师理论讲解与技艺传承人实操演示相结合,并在应用中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9.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是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安全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滞后;实验室建设缺乏规范性,经费投入不足;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观念缺失;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系统化培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为此,结合林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践,对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全过程管理进行了探索,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加大检查力度,跟踪隐患的整改治理;加强教育培训,力促应急能力的提升;加强实验室药品管理,狠抓对危险实验的监管;完善安全防护装备的配备,提高个体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是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本保证。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安全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滞后;实验室建设缺乏规范性,经费投入不足;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观念缺失;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系统化培训,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为此,结合林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践,对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全过程管理进行了探索,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加大检查力度,跟踪隐患的整改治理;加强教育培训,力促应急能力的提升;加强实验室药品管理,狠抓对危险实验的监管;完善安全防护装备的配备,提高个体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随着高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急剧增加,面临的实验实训室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分析了实验实训室特点和危险源辨识,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从规范人的行为、确保实验设备实训耗材等物品安全、加强实验实训室管理3方面提出了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森林工程网络虚拟实验室方案设计与构建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生苓  李琛  张佩剑 《森林工程》2009,25(3):125-128
提出建立森林工程网络虚拟实验室的主体方案,以Labview软件为平台开发仿真实验,利用ActiveX设计交互式网络环境,并嵌入交互式网络动画,实验者像在真实环境中一样完成预定实验项目,所取得效果甚至优于真实实验,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有着重要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开展安全风险评估是管控实验室风险、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农林高校的实验室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需要根据其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文中分析农林高校实验室分类分级管理和项目风险评估的现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介绍其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的探索与实践:根据危险源类型将实验室分为化学类、生物类、机械电子类和其他类4个类型,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安全风险水平划分为4个级别,依托分类分级结果进行精细化管控,在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阶段开展项目安全风险评估与识别,对实验教学项目进行分类分级安全评估等,其经验可为农林高校实验室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简述保山市隆阳区当地无公害番茄生产发展状况,报道了在多年试验示范、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番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景观工程安全管理,在分析了我国景观工程与国外景观工程安全的现状后,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法律意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建立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和政府建筑安全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6.
根据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布局,阐述各区域的湿地保护与建设,分析项目的建设需求,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荣俊杰 《绿色科技》2019,(17):273-275
指出了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稳步发展,但是与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很多不足。以迈克波特钻石模型为基础,从基础条件、市场需求、相关支持产业及政策背景4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在高等教育中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的竞争优势,并对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了观赏地被竹容器苗标准化栽培一系列关键技术,包括竹子引种、竹子扦插、容器苗长效轻型栽培基质配方、容器苗栽培标准模式等创新技术。该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竹苗的繁殖系数和造林成活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农林系统图书馆面临着挑战和新的机遇。在此背景下,首先论述了农林系统图书馆信息化的概念,认为信息建设是我国农林系统图书馆信息化的关键,并讨论了信息建设的起源、含义和实现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