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毅 《绿色科技》2015,(1):174-176
指出了环保式清淤技术是在普通清淤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技术,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在挖泥船上装配了专用的环保绞刀头,是一种可以高精度挖除水下污染底泥,而对周围扰动最小的新型绞刀。当清淤深度发生变化时通过绞刀水平调节器,使绞刀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清淤时绞刀外罩底边平贴河床,绞刀密封罩将绞刀扰动范围内的淤泥有效封盖并通过泥泵充分吸入。通过环保式清淤技术在南淝河清淤工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与常规清淤方法相比,环保式清淤降低了施工过程中因疏浚造成二次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2.
开展河段入海口处和两侧河道的清淤整治,能达到水体全面达标、清除水体黑腥臭浮泥层、提升下游各片区水环境质量及其安全能力的治理目的。对避风塘内外塘底泥淤积现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进行清淤,保护好水生环境。  相似文献   

3.
对邛崃市淤积河道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将淤积河道分为泥沙型和黑臭型两类,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于待清淤河渠的城镇和乡村段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河渠清淤对策和淤泥处理措施。为进一步的河渠清淤提供了整体思路和技术指引,同时对于成都地区乃至四川等西南地区的城乡河渠清淤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天鹅湖子湖进行底泥疏浚、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治理,对清淤前后湖泊水文情势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雨季、旱季监测的入湖水质以及分散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对治理后湖泊水质进行了达标分析。根据全年入湖径流水量水质、湖水现状水量水质研究了分散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1整地直接扦插定植抚育成林,苗木从成活到采伐都在同一地块生长,提前整地就很关键。选择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低,排灌水条件好,土壤肥沃的地段扦插造林。如果地势较低,可结合秋冬季沟渠清淤,把底泥平铺到埝埂上以抬高地面。有条件的在扦插前施足农家肥和磷酸二铵400kg/hm^2为底肥。  相似文献   

6.
软土地基处理中河塘清淤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软基处理中的河塘清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地基处理施工方法。清淤的方式是否合理,对公路、建筑的基础施工的质量和造价影响很大。在工程施工中必须充分考虑软土地基的各种特性,工程各项指标的允许值,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择一种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法,才能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预期效益。本文以南京地铁小行车辆基地材料库的河塘清淤为例,对河塘清淤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杨 《绿色科技》2022,(8):210-213
河道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的关键。以深圳龙西河底泥为研究对象,以河道底泥为基料,研究了不同掺量的水泥、1-4石、减水剂和细砂对底泥免烧砖抗压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物料配比为水泥15%、底泥15%、细砂29.5%、1-4石40%、减水剂0.5%,底泥免烧砖的28d抗压强度高达45.6 MPa,强度等级达到免烧砖国家标准中的MU40,实现了底泥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8.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底泥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杭州西溪湿地不同水体干扰和沉积过程干扰类型的底泥重金属进行研究,分析了底泥表层和剖面重金属Cu、Zn、Cr、Pb、Cd、Hg和A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探讨不同湿地保护措施和水体干扰类型等因素对底泥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及重金属的可能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基于沉积物质量基准的方法对底泥污染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底泥7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的二级标准.除Hg和As外,其他元素含量平均值高于当地土壤元素背景值.重金属元素间的不同相关性指示底泥污染物的多种来源.Zn和Cd在底泥中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土壤,指示底泥中有不同于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来源.空间上,底泥污染物的分布与人为活动干扰的强度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景区外围样点污染物含量要高于景区内样点,且景区外围样点重金属污染物仍然处于一个增加的趋势,而景区内污染物输入则呈现为减少的态势.水体类型对底泥重金属的影响一般表现为封闭池塘和大水面中底泥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普通河道中的含量.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西溪湿地的整体生态风险较轻微,元素中Cd和Hg具有中等生态风险,其余为轻微生态风险.基于沉积物质量基准的风险评价结果则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使湖区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整个景观生态环境更加和谐, 在科学的清淤理念指导下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北湖清淤施工方案, 同时,又提出了清淤前后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相结合的综合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淮南潘集矿区底泥中Cu、Zn、Cd、Hg的浓度,分析了重金属在底泥中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底泥中Cu、Zn、Cd、Hg空间分布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Cu和Zn轻微污染,Cd和Hg中等-强污染。  相似文献   

11.
为使湖区水质得到有效改善,整个景观生态环境更加和谐,在科学的清淤理念指导下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北湖清淤施工方案,同时,又提出了清淤前后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相结合的综合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玄武湖底泥在不同上覆水位下内源磷释放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世玮  荆肇乾  王郑 《森林工程》2010,26(1):16-19,24
以南京玄武湖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对照试验探讨玄武湖湖底泥在不同上覆水位下内源磷释放规律和底泥中磷的赋存形态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有扰动的中性水体中,高水位情况下底泥界面的厌氧状态造成磷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高于低水位情况,在碱性环境中,高水位造成的泥水界面厌氧状态不再是内源磷释放的主要因素,[OH]-的存在使得化学溶解作用和物理扩散作用超过微生物的释磷作用;静止的水体的内源磷释放规律和有扰动的相似,但是释放量均大于扰动水体。对底泥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分析表明,底泥内源磷的释放主要是由底泥中的有机磷和铁铝结合态磷(Fe/Al-P)的转化引起的,高上覆水位条件下湖泊底泥中有机磷释放量大于低上覆水位下该值,进一步说明在中性水体底泥内源磷的释放过程中,底泥中的释磷微生物的作用要大于物理和化学释磷作用。在实际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可以通过人工方法适当降低湖泊水位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来减缓内源磷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河道的破坏和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河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底泥内部出现内源污染,河道底泥组成复杂,容易受到重金属、有机物和氮磷等物质的影响和污染.现阶段,河道底泥修复与处理的方法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原位修复中使用的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点,异位修复是目前应用频率较高的处理技术.主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以汕头市某电子垃圾拆解活动影响的河道为研究对象,沿河道中线间隔50 m采集表层底泥样品,检测分析其重金属含量,研究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并综合评价了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参照GB4284—2018中的A级污泥产物标准,调查区域河道底泥主要受到镉、铜、砷、镍、铅、锌等重金属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河道底泥重金属总体呈重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范围为132.60~5 668.65,平均值为1 982.97,总体生态风险为极高风险,亟需开展河道底泥的生态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15.
底泥内源污染是导致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简述了黑臭水体底泥内源污染治理技术,包括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及复合修复技术,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在实际治理工程中,应结合水体特征及底泥污染特征选取合适的治理技术复合治理,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并防止返黑返臭问题。底泥内源污染治理需朝着水生态修复的方向进行,在底泥内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方向上,提出了建议:以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为主,以物理或化学技术为辅,加快修复效率,彻底解决底泥内源污染问题。可为黑臭水体底泥内源污染治理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1.抓清淤除野。凡是养过一年虾以上的虾池,由于池中残铒和粪便的积累,已使池水变浅,有毒物质增多,所以放虾苗前一定要高标准、高质量认真进行虾池清淤工作,清淤面积要达到百分之百,保证池中水深1.5米以上,尔后使用漂白粉进行“除野”。  相似文献   

17.
底泥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并且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除此之外,底泥还能用作人造土壤,可用于园林绿化的客土更换,从而避免因土壤置换造成采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由于底泥的质量容易控制,创新底泥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模式具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受污染底泥原位覆盖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原位化学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底泥原位修复技术联合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单点单面非体系式的治理思路与治理方式,是造成黑臭水体水质及生态无法得到长效性、系统性提升的症结之一。生态修复作为黑臭水体治理“外源减排、内源清淤、水质净化、清水补给、生态恢复”技术路线的重要环节,是维持黑臭水体底质、水质及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最终实现黑臭水体长治久清的关键。为此,对黑臭水体的生态修复集成策略进行了探索,将黑臭水体分成引排河道、连接河道、湖库水体及小微水体四类,分别针对性地提出了修复策略,旨在为黑臭水体生态修复集成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以城市湖泊玄武湖为研究对象,根据近几年监测数据,分析玄武湖水质总氮(TN)变化情况,在玄武湖设置4个底泥采样点,研究玄武湖底泥理化性质及温度对玄武湖底泥总氮(TN)释放影响。结果表明,近几年玄武湖总氮(TN)年均值从2015年1.92 mg/L下降到2019年1.1 mg/L,但仍超Ⅲ类水标准;玄武湖底泥总氮含量在3.28×10~3~5.03×10~3 mg/kg之间,平均值为4.14×10~3 mg/kg;模拟实验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玄武湖4个采样点底泥总氮(TN)的释放强度明显增加;根据模拟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玄武湖全年总氮(TN)的释放量为26.61t,说明底泥已经成为玄武湖总氮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