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207-209
近年来,内江市威远县政府大力落实创业扶持政策,使得当地新农人数量不断增多,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即使2016年1~7月,威远县政府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371万元,发放大学生创业补贴87万元,新农人的发展并不景气。通过对威远县新农人群体研究,构建新农人创业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从而提出应对措施,带动新农人创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能否有效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能否较快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能否较快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3个方面阐述了基于农业现代化的新农地制度的评价标准,分析了新农地制度的基本内容、确权原则、规模经营及对农民和农村的影响,提出了与新农地制度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农人群体作为我国农村发展中的一支新的生力军,正迅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新农人自身具备的较高文化素质,以互联网为工具,营销创新思维都是农村发展形式中前所未有的。农业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播农业科技文化信息的重要场所,必然与新农人群体产生一定的联系。本文通过对新农人群体及其特征的分析,提出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人的合作共赢模式,即由新农人参与的冠名一捐赠、跨界合作营销运行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强化乡村振兴人才保障,针对新农人创业中存在的农业知识与技术缺乏、创业融资难、金融知识不足、电商创业技能薄弱等制约因素,从线上线下融合辅导、多方发力协同育人、建设农业众创天地、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等角度,探索新农人创新创业的培育路径,以打造更多服务“三农”的能工巧匠,促进农产品高效畅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使新农人成为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而提高融资贷款规模对破解新农人融资困境、促进其创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行为经济学理论,利用2020年浙江省新农人实地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有序Logit模型,分析新农人融资贷款规模的影响因素,探讨不同创业经营类型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表明,浙江省新农人融资贷款规模不大,以10万元~50万元为主,且合作经营与企业经营的新农人融资贷款规模大于个体经营的新农人。农业技术培训参与状况、中共党员身份、亲友在银行或信用社工作、年营业收入、互联网获取创业信息、互联网社交频率和政府创业补贴显著正向影响新农人融资贷款规模,而融资利息成本显著负向影响其融资贷款规模。从不同创业经营类型来看,农业技术培训参与状况、年营业收入、融资利息成本、互联网获取创业信息和政府创业补贴显著影响个体经营新农人的融资贷款规模,而中共党员身份、亲友在银行或信用社工作和互联网社交频率对合作经营与企业经营新农人的影响较大。据此,提出鼓励新农人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完善农村互联网服务体系、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政策等建议,助力新农人提升融资贷款能力和规模。  相似文献   

6.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为了找寻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农情的青年农民发展路径并制定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本文选取同样面临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且取得较好成效的日本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发现,技术、资金、土地、住宅以及机械设备是青年人进入农村从事农业的关键。基于日本典型经验和中国的现实,本文认为,未来中国需重视培育青年农民,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和宅基地改革、扎实推进财政补贴、构建多元化参与培训体系等措施打通阻碍青年农民进入农村的要素流动通道,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造包容和谐的村落,吸引青年人扎根农村。  相似文献   

7.
新农人创业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新农人创业发展的现状,剖析安徽省新农人创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促进新农人创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新农人创业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谢秋香 《河南农业》2021,(17):55-56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逐渐普及,以互联网+教育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技术与手段,正逐步推进着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改革,以响应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从以往农耕农业走向机械化、信息化,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以达到农业生产过程、市场...  相似文献   

9.
针对农业水利数据来源于多个部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数据无法系统性实现其价值等问题,该文分析了国内外智慧水利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基于大数据思维下到2020年基本建成流域智慧决策中枢,全面整合各目标水利管理智慧系统,形成智慧化的监管决策机制,极大提高水利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处理精度和工作效率,促进城市水利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与模式,但智慧农业目前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大数据发展满足了智慧农业发展的诉求,通过发挥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导向;建设智慧农业平台、实现农业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构建智慧农业技术保障团队、提供农民技术培训等多种举措并行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农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省永泰县为例,通过对永泰县嵩口镇、城峰镇等部分新农人进行访谈,研究永泰县新农人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市场资本的逐利性、食品安全隐患、个性化消费需求、农业生产者增收需要等是新农人出现的重要原因。新农人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乡村振兴,应该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优化知识体系结构等措施,推动新农人成长。  相似文献   

12.
开展“新农科”教育,培养双创型“新农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高等院校涉农专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等问题,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农科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围绕“新农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针对双创型“新农人”人才培养发展趋势,通过对“新农科”内涵及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全面解析,构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涉农专业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模块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分别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和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等4模块分层次结合农科教推进双创教育,并从“专创结合”人才培养、双创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创平台搭建、实践经费渠道拓宽和双创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关文章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民科技培训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多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的实践,从农民培训需求调研到具体培训实施。提出了一套可操作性的农民培训方法。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振兴,新时代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依托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青年人才队伍,在当前,如何将这一支在互联网推动下蓬勃发展的新生力量,培养成为乡村振兴中懂农业、爱农村、为农民的中坚力量,让其在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中发挥无限可能,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文章通过理清“新农人”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探析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是乡村振兴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5.
封帅博 《河南农业》2022,(11):63-64
农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提升综合国力的一项基础性产业,当前面临生物多样性发展、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资源匮乏等诸多难题.所以,需要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优化以及完善,从而实现智慧化农业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基于此分析了一系列应用情况,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玥 《新农业》2013,(16):5-6
据统计,每年大约有超过2亿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在都市的霓虹灯下,寻求自己的城市梦。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却逆流而动重返山村,一圆田园梦。这些重新务农的人当中,有白领、有海归、有大学生、也有曾经的"打工仔""打工妹"。  相似文献   

17.
18.
孙月  俞建飞 《农学学报》2020,10(12):18-20
近年来,我国农村创业创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短板。本文通过分析新农人创业创新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农村“双创”背景下通过培育各类新农人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措施,并对未来新农人对农村“双创”引领示范作用做出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三农情怀”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基础,将厚植“三农情怀”教育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是农林院校践行立 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福建农林大学开展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中心、厚植三农情怀、培养新农人为目标的植 物生物技术课程体系,该课程将思政教育、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文化养成和教学评价五个模块有机融合,引入“三农” 系列讲座,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课程建设与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巧妙衔接,采用环境熏陶、知识拓展、文化引 领、情感体验、宣传感染等形式助力学生三农文化养成,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夯实了基础,也为同 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针对农业水利数据来源多个部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数据价值无法系统性实现其价值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智慧水利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农业水利数据应用的平台设计思路,分析了就如何更好地提升数据价值进行了要点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